APP下载

种出来的万亩林海

2022-08-05方湘玲

知识窗 2022年7期
关键词:功勋塞罕坝种树

方湘玲

碧波荡漾的百万亩林海、波澜壮阔的“绿色长城”、媲美九寨沟的人间仙境……初夏时节,美丽的塞罕坝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无数游客在领略这数不胜数的美景之余,更被其背后的故事深深震撼。

塞罕坝在蒙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高岭”,位于内蒙古和大兴安岭的过渡地带、浑善达克沙地的南边。历史上,塞罕坝曾因森林茂密,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赫赫有名的“木兰围场”。遗憾的是,到了清朝末年,殖民者在此肆意伐木,严重破坏森林植被,到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已经变成黄沙滚滚的高原荒丘。

由于浑善达克沙地海拔高度1400米,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千米,每每遇上北风,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便肆无忌惮地横扫塞罕坝,直抵北京、天津地区,严重影响这一带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要想阻挡风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塞罕坝种一片树林。1961年11月,国家林业局专家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和30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塞罕坝。初见塞罕坝,这群人就被其“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泼了一盆冷水。更难的是,接下来,专家们连续在塞罕坝走了三天,都没有看到一棵树。难得遇到当地人,但他们早已对塞罕坝的严寒和干旱绝望,劝专家不要白费力气。专家们进退两难,就在他们快要失去信心时,竟看到一棵笔直的落叶松傲然挺立在一片洼地上。一位资深的专家仔细看了这棵树后,激动地抚摸着它,含着热泪说道:“这棵树至少有150年了,既然它能在塞罕坝成功存活,将来我们一定可以在塞罕坝种出亿万棵松树!”这句话极大地鼓舞了建设者们,这棵树也给予了大家无限的希望,被称为“功勋树”。

不久,300多名热血沸腾的建设者首先组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启了在塞罕坝种树的壮举,这其中的艰难数不胜数。刚开始,没有像样的宿舍,建设者们就“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晚上,当地气温低至零下43摄氏度,大家把砖头在火里烧热了,放在被窝里取暖。塞罕坝有的地方坡度达到30度左右,运苗车无法爬上山坡,大家就肩挑手扛,让一批又一批的树苗“安家落户”。克服重重困难后,建设者们都期待能看到成片的落叶松在塞罕坝扎根、茁壮成长,哪知因多方面原因,他们辛苦种下的1.32平方千米落叶松,成活率不到8%。更残酷的是,1963年冬天的一场雪灾过后,活下来的树苗寥寥无几。

难道塞罕坝只有“功勋树”能活下来?年轻气盛的建设者们痛定思痛,当时的林场场长、专家和技术人员认真总结教训,多次改进育苗和种树方法,终于成功造林0.4平方千米,让塞罕坝迎来了久违的绿色。

渐渐地,塞罕坝上的树木从仅有的一棵“功勋树”,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大森林,灌木和小草随处可见。浑善达克沙地不敢肆意南侵了,京津地区的沙尘暴大幅度减少,塞罕坝也于1993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2年,塞罕坝更是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得益于此,塞罕壩上的游人和车辆多了,农、牧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塞罕坝没有辜负深爱它的建设者,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如今,塞罕坝的造林面积达766平方千米,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也铸就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奇迹。

猜你喜欢

功勋塞罕坝种树
画角的发现
不用通分也能计算
差怎么变
截去与增加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我们去种树吧
种树
塞罕坝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