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经验借鉴
——基于《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分析
2022-08-05刘永子
文/刘永子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作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本文基于《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1INSEAD (2021): The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21: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 Times of COVID, Fontainebleau, France.关于人才高地的代表性指标分析,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简介
《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22INSEAD也是《全球创新指数》主要编制机构。、谷歌(Google)、德科集团联合编制,自2013年起每年持续对外发布。《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在2021年10月发布,其中的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和2021年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GCTCI)分别对134个经济体和155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评估。
(一)GTCI的评价体系
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模型基于“投入-产出”理念,建立了一套包含1个总指数、2个子指数、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见图1)。
图1 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模型
2个子指数分别是人才竞争力投入指数和产出指数。其中,人才竞争力投入指数下设4个一级指标:环境、引才、育才和留才;人才竞争力产出指数下设2个一级指标:职业和技术技能、全球知识技能。
人才竞争力投入指数由4个子要素组成,描述了评价对象可以用来提高其人才竞争力的政策、资源和努力。环境指标反映监管和商业环境(包括有关竞争、管理实践和劳动力市场运作)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人才的发展和繁荣创造良好的氛围;其他3个子要素描述了人才竞争力的3个杠杆,分别侧重于各经济体在引才、育才、留才的表现。其中,引才指标从对外和对内吸引力来衡量:对外通过外国直接投资等方式吸引企业,或是通过高层次人才移民来吸引有创造力的人才;对内主要表现在消除少数民族、妇女等特殊群体进入人才梯队的障碍。育才指标反映相应的人才教育,包括多层次的培训。留才指标主要通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反映。人才竞争力投入子指数是这4个子要素的算术平均值。
人才竞争力产出指数由职业和技术技能、全球知识技能2个子要素组成,旨在描述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上述政策、资源和努力形成的人才素质水平。职业和技术技能,可理解为中级技能,即通过职业或专业培训获得的技术或专业基础技能;这类人才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技能差距、劳动力市场失配的指标以及教育系统的充分性来衡量的。全球知识技能,即高级技能,这类人才主要为管理或领导职位的知识型工作者,其经济影响通过创新、创业精神和高价值产业发展等指标进行评估。人才竞争力产出子指数是这2个子要素的算术平均值。
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由上述6个子要素中每个要素所获得分数的简单算术平均值计算得到。
(二)GCTCI的评价体系
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中有4个要素沿用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模型中投入的一级指标,分析城市在人才环境、引才、育才和留才的表现,第5个要素为全球化程度,旨在衡量城市的国际化程度,涵盖了全球知识技能的发展、全球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以及城市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这一要素了解来往于城市的人才流向。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GCTCI)指标体系
二、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情况
(一)中国人才竞争力全球排名分析
1.中国人才竞争力跃升至全球第37位
中国排在2021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行榜的第37位,首次进入前40位,较上年提升了5位,在金砖国家中领先于其他4个国家——俄罗斯(第45位)、南非(第67位)、巴 西(第75位)、印 度(第88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列第二。
检出限和样品的基体有关,不同的样品成分不同、含量不同,散射的背景强度也不同,因而检出限也不同。按照设定的测量时间和检出限计算公式(式2)[10],计算钼选矿流程原矿、尾矿、快速浮选尾矿样品中Mo、Cu、S等元素的检出限(LLD),结果见表4。
中国环境指标排名第39位,较上年上升6位;引才指标排名第78位,较上年上升9位;育才指标排名第21位,较上年上升1位;留才指标排名第70位,较上年上升18位;职业和技术技能指标排名第50位,较上年上升23位;全球知识技能指标排名第23位,较上年上升6位(见图2)。
图2 中国人才竞争力全球排名
2.中国人才竞争力的优势分析
一是人才培养能力优势明显。教育水平较高,“学生阅读、数学和科研能力”位列全球第1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4位;终身学习能力突出,“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排全球第1位,“商业和经济学科排名”居全球第3位。
二是全球知识技能位居前列。高度创新和支持创业的经济带来显著的人才影响力,“创新产出”排第6位,“高技术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排第7位,“新产品创新能力”排第15位。
此外,有利的市场格局(第19)有助于人才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就业能力(第12)对职业和技术技能提升都有积极影响。
3.中国人才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一是人才吸引力排名较低。中国在人才吸引方面排在第78位,最大的短板在于对外国人才的吸引,“移民人口”排第134位,“留学生比重”排第102位。二是留住人才方面还有待提高。这主要是生活方式不同所导致的,“医师密度”排第70位,“卫生设施”排第85位。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分析
1.粤港澳大湾区有4个城市上榜
2021年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了155个城市,中国共有17个城市上榜,分别是香港(第20)、台北(第51)、北京(第64)、南京(第76)、上海(第77)、深圳(第82)、杭州(第88)、武汉(第91)、苏州(第92)、珠海(第96)、广州(第98)、厦门(第100)、天津(第106)、成都(第109)、西安(第111)、重庆(第117)、郑州(第139)。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有4个城市上榜。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才竞争力的优势分析
一是以香港为代表在人才环境营造和人才吸引力上处于领先地位(见表2)。香港的环境和引才两个指标均进入了全球前10,分别居全球第6位、第9位。从基础指标看,网速居全球第2位,经商便利指数居全球第3位,人均福布斯前2000位公司总部数居全球第7位。
表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才竞争力全球排名 单位:位
二是创新能力突出。人均专利申请指标深圳居全球第2位,珠海居第18位,香港居第31位,均进入前四分之一。
3.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才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除香港外,深圳、珠海、广州的网速均排名较后。随着5G技术和网络的大量普及,我国大部分城市手机网速步入全球第一梯队,但固定宽带速度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二是对外籍人才吸引力不强。相比旧金山、纽约、东京等世界湾区城市,外籍人口仍然偏低。
三、借鉴意义
稳定的经济、顶尖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生活、世界一流的教育,这些都是世界人才中心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八个坚持”,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和方法虽然还存在一些弊端,但也为我们了解世界经济体和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提供了依据,对增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竞争力优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关于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的若干思考
一是惯用综合性指数,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的68个基础指标由29个定量指标、15个指数指标、24个定性指标组成。其中,定性指标主要引用于世界经济论坛组织的问卷调查,这些问卷结果能在某些领域提供对人才竞争力的最新评估,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西方国家排名普遍靠前。
二是基础指标以均量指标为主,更有利于“人口小城”。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的16个基础指标中有7个人口均量指标,这类指标构成不利于“人口大城”、更有利于“人口小城”,评价结果中普遍出现非“一线城市”表现优于“超一线城市”现象,如日内瓦、西雅图、赫尔辛基等进入全球前十,而纽约(第17)、香港(第20)、巴黎(第32)表现相对不佳。
三是部分指标忽视文化价值观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习惯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中的一些指标选取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如“领英注册用户”(中国排名第112),在职场社交领域,领英在英语系国家受众较广,而在我国钉钉、脉脉等本土化软件更受大众欢迎;“高等教育女性占比”(中国排名第82),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水平并不能简单用占比衡量,目前,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因此,对于报告结论还要辩证看待、理性分析。
四是缺失指标多。以中国为例,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的68个基础指标中有12个缺失,缺失率超过1/6;而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对缺失指标不做任何处理,在计算上层指标时直接不予考虑。高缺失率和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势必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造成一定影响。
(二)几点建议
一是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生活质量成为在全球人才竞争中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日内瓦、哥本哈根和都柏林等中型城市受益于它们在环境、安全和社会/专业约束力等领域的高分,在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头部集团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打造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科技化的人才综合服务生态,积极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强化医疗设施和医疗团队建设,全方位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二是树立全球引才的人才理念。新冠疫情重新定义了国际人才的流动性,国内抗疫成效受到全球认可,海外人才回流明显。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香港在环境、引才方面的优势,继续做优人才环境、做强人才吸引力,短时间内通过做长长板来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拓宽现有科技计划体系、科学研究基金及科学技术奖受众范围,增设或者系统设立面向全球的科研项目和奖项,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参与大湾区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受益于更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宽带接入),旧金山、波士顿和新加坡等远程工作文化较强的城市人才优势不断加强。建议粤港澳大湾区适度超前谋划一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持续推动宽带用户向高速率迁移。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强远程办公文化和条件建设,瞄准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健康技术和医疗技术等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培养人才梯队,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枢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