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路堤沉降监测分析
2022-08-05李志杰
李志杰
(山西路桥第七工程有限公司长治分公司,山西 长治 046000)
引言
在地基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差、承载能力不足的路段,沉降变形是公路高填方路堤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重点。对地基承载力不足路段的软基、湿陷性黄土地基等,通常会采用强夯法、超挖回填法、水泥搅拌桩法[1]等方法进行处治。然而,高填方路堤填筑高度大,路堤自重也较大,在施工荷载和路基填料综合作用下,填筑完成后很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2],对路基整体稳定性产生影响。另外,如路堤施工过程中没有做好沉降监测,在运营期间还会造成路基路面整体结构的破坏,甚至影响到行车安全[3]。
1 工程概况与地基处理
1.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整体式路基设计宽度为24.5 m,设计车速为120 km/h,公路沿线地形起伏较大,部分路段设计采用高填方路堤。K34+256—K34+851.5 段为软土地基,该路段地基土呈流塑—软塑状态,压缩性较高,地基承载力严重不足。地基土表层以软土为主,内部夹少量砂粉土、粉细沙,厚度为3~6 m,下部为红砂岩,持力层深度为6~10 m。为提高该路段地基土承载能力,设计采用水泥搅拌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1.2 水泥搅拌桩地基加固
该路段软土层较厚,不宜采用超挖换填法进行处治,结合工程地质勘测结果,该路段地下水位较高,拟采用水泥搅拌桩对软土地基进行处治。见图1,设计桩长为8~12 m,桩径为0.5 m,桩间距为1.2 m,采用正三角形布置。水泥搅拌桩采用湿法成桩工艺,桩体贯穿软土层深入持力层[4]。在桩顶设置砂砾土褥垫层,厚度为50 cm。水泥掺量根据水泥搅拌桩桩长确定,桩长在10 m 以下时,水泥掺量为55 kg/m;桩长超过10 m 时,水泥掺量为65 kg/m。
图1 地基水泥搅拌桩处治/cm
2 沉降监测方案
2.1 测量仪器选择
高填方路堤沉降监测仪器采用智能单点沉降计,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当土体产生沉降变形时,沉降计内部的线圈电通量发生变化,通过换算可以得出路堤沉降位移量,位移值通过电感调频电路转换为与其对应的频率信号,最终在读数仪上显示出来。相较传统的沉降监测仪器,智能单点沉降计可实现自动测量、自动储存、远距离传输、抗干扰性强,可在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保证数据传输准确不失真。
2.2 测点布置
高填方路堤填方高度为12 m 左右,沉降监测测点沿路基纵向布置,分别布置在路肩和超车道位置。两列测点沿路基纵向每隔1 m 布置一个,路肩和超车道测点埋设深度相同,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第一个测点位于路基顶面以下2 m,从2~12 m 共计6 个测点,半幅道路沉降监测点布置见图2。
图2 路堤沉降监测测点布置
2.3 沉降监测方案
测点布置完毕后即进行首次数据采集,以后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如发现沉降速率增加,应适当增加监测次数。数据采集包括道路施工期和运营期,在施工期试验检测人员每月到施工现场采集一次数据,通过与前一次数据对比确定月沉降量,与首次沉降监测结果对比确定累积沉降量。运营期间沉降监测是通过放置在中央分隔带的自动采集设备,采用网络传输的方式对路基沉降数据进行实时自动采集,以实现对高填方路段路堤沉降的长期观测,实时掌握路堤的沉降变形情况。仅对施工期间的沉降变形开展研究。
3 高填方路堤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3.1 路肩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由于施工现场各监测断面沉降监测结果较接近,选取K34+500 断面作为研究对象,该路段路堤填筑高度为12 m,路肩沉降计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J1、J2、J3、J4、J5、J6,埋设深度分别对应2 m、4 m、6 m、8 m、10 m、12 m。监测频率为每月监测一次,总监测次数为11 次,历时11 个月,该监测断面路肩沉降监测结果见表1,各测点累积沉降量变化曲线见图3。
表1 K34+500 断面路肩沉降监测结果
图3 路肩各测点累积沉降变形曲线
分析表1 数据和图3 各测点曲线变化趋势可以得出,随着深度的增加沉降量不断增大,呈现监测前期沉降变形增加速率较大、后期逐步趋稳的趋势。分析各测点监测数据,J1 测点累积沉降量最小,为8.53 mm,J6 测点累积沉降量最小,为78.99 mm,其他各点居中。各测点第1 个月沉降量增幅最大,分析原因是路堤填筑施工刚完工,路堤填料还处在不断固结阶段,6 个月后逐步趋缓,最终达到稳定状态。
3.2 超车道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同样选取K34+500 断面作为研究对象,超车道下部沉降计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C1、C2、C3、C4、C5、C6,埋设深度分别对应2 m、4 m、6 m、8 m、10 m、12 m。监测频率与监测历时相同,该监测断面超车道沉降监测结果见表2,各测点累积沉降量变化曲线见图4。
表2 K34+500 断面超车道沉降监测结果
图4 超车道各测点累积沉降变形曲线
随着深度增加累积沉降量不断增加,呈现前期沉降增速快,后期增速慢的趋势,监测完成后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对比分析各测点监测数据,C1 测点累积沉降量最小,为7.26 mm;C6 测点累积沉降量最大,为76.18 mm。监测前5 个月沉降量增速较大,而后逐步趋缓,最终达到了稳定状态。
与路肩各深度测点相比,超车道各测点累积沉降量均小于路肩,是由于路肩部位一侧没有支撑导致沉降量增加。超车道和路肩各测点沉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前期增速快,其中第一个月沉降量增幅最大,而后逐步趋缓,监测到11 个月各测点基本达到了稳定状态。
4 结语
(1)路肩部位随深度增加沉降量不断增加,呈现监测前期沉降量增加幅度较大,而后逐步趋缓,最终达到了稳定状态。(2)超车道各测点沉降变形规律与路肩类似,但各测点累积沉降量均小于路肩,是由于路肩单侧没有约束造成的。(3)结合其他断面监测结果,各测点沉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监测完成后均达到了稳定状态,说明地基加固达到了预期效果,该路段高填方路堤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