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榆黄菇品种试验
2022-08-05彭晓玉杨琼刘汉丹
彭晓玉,杨琼,刘汉丹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 吉首 416000)
目前榆黄菇在湘西地区的栽培,仍处于空白阶段,本试验旨在通过对不同品种的榆黄菇的栽培进行对比,得出适宜在湘西地区栽培的菌种,以期丰富湘西地区的食用菌栽培品种,推动湘西地区食用菌行业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本次试验4个品种的试验菌株来自北京农林科学院无污染性状的优良菌株,分别为:石楼榆黄菇、大叶榆黄菇、莒县榆黄菇、农科院榆黄菇。
1.2 试验方法
1.2.1 一级种扩繁与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对比
配制PDA培养基,分装进试管与平板。将4个榆黄菇菌种分别接种至试管与培养皿中,每个品种接种试管5支,培养皿3个。试管菌丝长满后,用于制作二级菌种,培养皿中,待生长速度最慢的菌株的菌丝生长至约三分之一培养皿直径时,用灭菌的打孔器,取相同大小的菌丝培养物,转接至新的培养皿,每个榆黄菇品种接种5个培养皿,用于不同榆黄菇品种的菌丝在PDA培养基中生长速度的测定。
1.2.2 二级种液体培养生长对比
配置二级种液体培养基,配方为:土豆200 g,葡萄糖20 g,玉米粉30 g,蛋白胨3 g,KH2PO41.5 g,MgSO40.5 g,VB110 g,H2O 1000 mL。培养基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操作台上将一级种接种至二级种液体培养基中,25℃恒温振荡遮光培养。
1.2.3 三级种栽培袋生长对比及出菇对比
配置栽培料,配方为:棉籽壳占87%,麸皮占10%,石灰占2%,糖占1%。将栽培料与杂木屑进行混合,杂木屑取自于当地一个伐木厂。混匀后,使其含水量达到60%。木屑充分吸水后,装袋,每袋重1.3 kg,使其高温高压蒸汽灭菌4小时。灭菌完成后转移至接种室,使用必洁士消毒剂熏蒸,待栽培袋冷却后接种。记录各个榆黄菇品种菌丝生长状况,待菌丝长满菌袋后,将菌袋转移至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观察、记录出菇情况。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对比
各榆黄菇品种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品种榆黄菇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对比情况
由表1可见,25℃条件下避光培养,在综合PDA平板培养基中大叶榆黄菇和石楼榆黄菇的菌丝最粗壮,生长速度快;对比之下,农科院榆黄菇稍弱;莒县榆黄菇生长速度慢,且菌丝较弱。本次试验中,莒县榆黄菇PDA平板培养基中污染率较大,由此推断,莒县榆黄菇可能不太适应湘西地区的潮湿气候(试验期间,正处于梅雨季节),抗逆性较差。经此试验,淘汰莒县榆黄菇的栽培,后续试验不再将莒县榆黄菇列入试验品种。
2.2 二级种液体培养生长对比
各试验榆黄菇品种在玉米粉液体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品种榆黄菇菌丝在玉米粉液体培养基上生长对比情况
由表2可见,25℃恒温振荡遮光培养下,在玉米粉液体培养基中,大叶榆黄菇和石楼榆黄菇生长速度较快,色素分泌较多,菌丝球颜色较深,而农科院榆黄菇生长速度稍慢,色素分泌较少,菌丝球颜色较浅。
2.3 三级种栽培袋生长对比与出菇对比
各试验榆黄菇品种在栽培袋中菌丝生长情况及出菇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品种榆黄菇在栽培袋中生长与出菇对比情况
由表3可见,本试验条件下大叶榆黄菇和石楼榆黄菇适宜湘西地区的栽培,试验中发现,石楼榆黄菇出菇整齐,更便于管理,且大叶榆黄菇与石楼榆黄菇产量较高,色泽鲜艳。而农科院榆黄菇产量较低,且色泽不如大叶榆黄菇及石楼榆黄菇鲜艳。
图1 大叶榆黄菇
3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供试品种中大叶榆黄菇及石楼榆黄菇适宜试验的栽培,其中石楼榆黄菇更便于出菇管理;农科院榆黄菇及莒县榆黄菇不适宜试验的栽培。因此得出,湘西地区推广榆黄菇栽培可选用石楼榆黄菇。
图2 石楼榆黄菇
图3 农科院榆黄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