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意象翻译研究
2022-08-05李垚垚
李垚垚
一、引言
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作早期多描写游山玩水、少女情怀,后期大多描写的是国家破败、家破人亡、悲苦遭遇等,涵盖了她坎坷的人生,因而,词中的意象也是多种多样的。王国维认为,所有的景物都是爱情的语言。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很好地反映了她的思想。词人的情绪与词中的意象相互呼应,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氛围。李清照的词大多以“酒”“花”“帘”等意象为主,它们并非单纯地描绘风景,更多的是寄托词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李清照善于运用意象来表现各种思想,但她作品的英译本难以重现其原作的风格。由于翻译完成后词发展演化的时间较长,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译者和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诗歌与现代的文学表现形式等有着巨大的差别,使其词英译的难度很大。在众多的翻译作品中,以许渊冲和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翻译最为出名。其中,译本的读者不仅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我们评价翻译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李清照的词,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推广。本文拟从李清照的一些经典词作入手,从不同角度分析她的作品风格,此外,本文还专门对比了许、雷两种译本,以为词的意象翻译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二、词中意象的相关简介
(一)意象的定义
在《牛津简明文学术语词典》中,专门提及了有关“意象”的概念。其中的解释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并非是作者描绘的简单的“图画”,而是能够引起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受;而意象则通过简单的比喻和隐喻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关联,它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感情活动,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意象。简言之,意象是指以“意”为“象”,即以主观情感表达的客观事物。在比较文学中,对“象”的定义是“意象”,即“意”与客观“象”的综合,即“物象”,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具有文学意蕴的特定意象,即借物抒情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象征。换句话说,诗词之中的“意象”就是一幅灵性画面或一种观念,它能传达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关系,并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文字和读者的思维表达出来。
(二)意象的类型
意象是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和在创作过程中抒发感情的一种美学形象。本文依据作者使用的意象是否是自然之中的事物这一标准,对其进行相应的归类。
1.自然类的意象
自然类意象,就是和大自然有关的意象,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泊、花草树木等。自然类的意象,通常表现为对自然的赞颂,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古代诗歌中自然类意象的运用,普遍存在一定的规律,即把自然界中所有有生气的事物都当作意象。在5000 年的历史长河中,大自然的形象在诗歌创作、欣赏和传播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荷花、海棠等。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2.非自然的意象
非自然的意象,主要指的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些物品可以是生活中的物件,是词人专门用来表达情绪的东西,比如酒水、窗帘、秋千等。如李清照的词《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的这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还有《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以及《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中的“疏帘铺淡月”,都属于非自然的意象。
三、李清照词中运用的主要意象
(一)意象“帘”
李清照的词是一种典型的“婉约词”,其中的意象大多写的是闺阁之情,而“帘子”作为古代的闺阁之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李清照的词作当中,“卷帘”“疏帘”这些词语多见于其创作的前一个阶段,虽然偶尔会有一些悲哀情绪,但大多是喜结良缘。比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词中的文辞比较淡雅,充分表现了词人对花朵的爱怜。“垂帘”“重帘”是后期的词人在经历了离别、国家灭亡的痛苦后,词中的形象随之发生的改变。《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中有一句:“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人间”和“天上”的对比,有“人天远隔”的意思;“帘幕垂”,表现了词人在表达夫妻之间的哀伤,表面平静,其实暗藏着无数的波澜。词人的一生,可以说是起起落落的,这在她词意象的表达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比如,帘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卷”向“垂”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卷帘”多代表着欢乐和忧愁,而“垂帘”代表着悲伤的情绪,象征着她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欢快的姑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妇人。
(二)意象“酒”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余篇词作之中,“酒”一词出现的次数很多,基本上占了一半的篇幅。因此,酒的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具有很深刻的内涵。李清照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经常以酒助乐。“新来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是她结婚后,因为丈夫的外出,不得不独守空房,承受离别的思念。当然,其中常用的酒意象大多是抒发哀伤,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从中能看出作者的悲伤。在李清照的词中,经常可以看到词人将“酒”和“醉”混在一起来表达感情,因为,只有酒才可以表现出女子的欢愉,也最能表现出已婚女子的忧伤。她在作词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真意都掺入了酒中,这就让人感受到她那凄苦的感情。
四、李清照词中意象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一)需要保留原有意象
保留原词中的形象,是为了保持原文的风采,而意象就是作者当下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载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译者对词作的认识。下文中的译文皆出自许渊冲先生之手。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一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英文译为“Paddling home quite late, after a big fun.Into the depth of lotus flowers, we have run”。其中“藕花”译成“lotus flowers”,直接保留了藕花的原有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藕花”的原意是莲花,在汉文化中,荷花和莲子是一体的,翻译过来的时候,就把它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许先生把“黄花”翻译成“yellow flower”,“黄花”就是菊花,因为它的色泽是金黄的。在此翻译为“yellow flowers”,它是一朵黄色的花,读者都能看得出来,它的茎非常纤细,用来说明人也很瘦。许先生曾把“三杯两盏淡酒”译成“wine”,而“wine”则是特指外国的葡萄酒,因此这句话既能保持原文的语意,也能让读者理解得一清二楚。
(二)转换为被翻译的语言文化所能接受的意象
中国诗词博大精深,其意象也更为复杂,因此,当译者完全理解了两种语言的含义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词来进行翻译,即把它们转换为被译入语文化所能接受的意象。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雁”,许老将其翻译为“geese”,在我国,大雁经常被当作是使者,远在他乡的游子经常用这一意象来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大雁作为一种很常见的鸟类,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因此,它被翻译成了“geese”,就可以让人们很容易地理解它的意思。在“遍地黄花堆”中,译者不会把“黄花”翻译为“yellow flowers”,而把它翻译为“fallen flowers”。原作中意思是一堆黄花,没有人去清理,没有人去管,比喻自己的寂寞、郁闷、茫然。因此,这朵黄色的花朵,并不是枝头上那一朵娇艳的花朵,而是散落在地上的,与作者的心境是相得益彰的。因此,“fallen flowers”就翻译得很合适。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梧桐”的翻译就变成了“kola nut”。在汉语中,“梧桐”一词含有哀伤、寂寞、离别等情绪,但西方的很多读者不是很明白这一点。中国的梧桐树没有相应的英语词汇,因此,翻译人员就顺势把它翻译为“kola nut”,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在阅读全词的时候,体会到它的意境。
(三)对于特殊字词不翻译的省略方式
在诗词翻译的过程中,对特殊字词忽略不译可以说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手法。如“试问卷帘人”翻译为“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卷帘人”并没有翻译完,只是翻译成了卷帘。这句词的意思是让侍女们站在帘子旁,实际上,在古代,只有小姐可以进入帘子里,这样,帘子旁的人就是侍女,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所以就忽略不译了。
(四)有关意象和意境的表现
通过对李清照词中的一些意象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许译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溪亭”一词,译成“Creekside arbour”,意为“溪旁的亭台”,而雷克斯对“溪亭”的翻译则是威妥玛的拼音,即“HisTing”,即“溪”与“亭”的音译,没有任何实际的含义。许氏的翻译更清楚地表明,词中的人物是在童年时期,她在溪畔无忧无虑地嬉戏,其中的意象完美地展现了孩童的天真和放荡不羁。而另一个版本的翻译让国外的读者对“溪亭”这个地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
《武陵春·春晚》中有一个经典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舟”这一意象的翻译是一个大难题。很多学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此意象翻译成“grief-oerladen boat”,意思是“载着很多愁的一叶扁舟”。而在雷克斯的翻译中,“sofragilea vessel”这个词有专门的解释,虽然“vessel”这个词表达得有些夸张,但表达的情绪却要比“愁”字来得强烈。《点绛唇·蹴罢秋千》中“深闺”一词的翻译,也是一种反差。在许氏译本中,直译为“my room”,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深闺”,中国古代的未婚女子都是“足不出户”,“深闺”是一种异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雷的翻译中,“深闺”被翻译为“innerroom”,“深”就是“在里面”,似乎是一个字词的对应关系,但是,往往缺少了文化方面的考虑。
相比之下,许译本对李清照原作的理解和意象的把握要好得多,读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显得更加真实,但就可读性而言,就差了很多。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含蓄。而雷的译本在原文中的真实性并没有许氏的译本那么高,但雷的译本却是通俗易懂的,虽然这在格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却更容易被一些外国读者所接受和喜爱。诗歌英译的目标是让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浩瀚与博大,所以要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所以,李清照词在国外的传播与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其原生态的特点,同时也要选择一种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去研究。
五、结语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意象更是多如牛毛。诗词的翻译一直是很多学者需要去解决的难题,而意象的翻译也因为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转换过程中意思的差异等原因,显得难上加难。本文对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进行了简单分类,并具体以帘、酒等为例,分析了翻译技巧。但仅仅是从意象的词汇和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李清照词中意象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有需要保留原有意象,转换为被翻译的语言文化所能接受的意象,对于特殊字词不翻译的省略方式的运用以及有关意象和意境的分析等,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