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意延绵,笔尖尽绽芳华

2022-08-05向煜

现代苏州 2022年14期
关键词:花卉笔墨画作

记者 向煜

行走李公堤,在明·美术馆邂逅了一场花鸟画作品展,恰好符合本期策划主题,立马拜托明·美术馆帮忙联系了本次“融·意江南——四季有品,吴风雅韵花鸟画作品邀请展”的两位总策划——喻慧和廖军,邀请他们来聊一聊自己赏花、画花以及与“花”相处的故事。

喻慧:画花卉,也是画出内心的万千气象

“喻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作品中既包含了对传统中国画的延续,也切入了当代的思考和转换。作为女性艺术家,她始终保持着对于精神维度的思考与探索,并且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契合点——以传统绘画表达当代观念,画出了花鸟画的新意。”这是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王平对喻慧花鸟画的评说。

“四君子”与江南风韵

被称作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历朝历代,许许多多的画家,借此题材抒情达意,它们渐渐成为中国画的某种既定符号。“四季有品·吴风雅韵邀请展”可以说是以画、以音乐相谐的一次君子之交,平淡如水,源远流长。

在喻慧看来,自古江南就是一片富饶之地,人民修身养息,渔樵耕读,安定的生活为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江南情结早已融入人们的骨血里。正如她在本次展览前言中所说的:“文人拥有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将个人的才情寄托于山水草木,创立了一整套以审美人格为基础的普世价值观。大抵只有在文明悠久的古老中国,才有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处世哲学,因而梅、兰、竹、菊的某些植物特性被提炼出了人之品格的象征,成为经久不衰画家笔下的主题,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沿着这条美术的幽径,在江南这片温润的地域里,播撒着情怀的种子。”

江南不仅风景如画,文人的创作也是流丽悠远,如兰幽芳,体现着文人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江南还蕴藏着建安风骨、魏晋风流。“梅傲、兰幽、竹坚、菊淡,以此来借喻文人墨客潇洒不拘、自由纵横的人生态度,表现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精神气质,我们也可以透过画作追忆这滔滔不绝的似水年华。”

在喻慧眼里,无论是城市味道,还是人文底蕴,苏州较好地保留了印象中江南的模样。“但凡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都比较讲究,又因讲究让追求精致与完美的习惯世代相传,如美食、美术、手工艺品,包括现代工业……”

虽然江南的花卉大抵相似,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花草,即便是同样的花木,在精致的苏州,也会呈现出别样风情。但是,喻慧也强调,无论是哪里的花卉,是什么种类、是什么状态,它们在努力绽放的瞬间都是无限美好的。

“春暖花就开”

采访中,喻慧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她与花之间的故事。

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全球很多生命悄然逝去。同时,在那一年,与她感情深厚的婆婆和把她当亲生女儿般疼爱的大姨相继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感怀人生无常。即便两年过去了,即便隔着电话,依然感受到了这些事情对她的影响。

“生离死别,让我感觉生命脆弱,一线之间的距离,却足以令人崩溃。”就在她待在家中陷入悲伤时,她看到了朋友送来的花篮,那些静静开着的花朵,让她找到了疗痛的出口。“这些鲜花抚慰了我的内心,就像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我想到,这些美丽鲜花的生命其实很短暂,它们努力绽放在你眼前,用生命最美的一刻带来心灵的欢喜,是多么令人钦佩的力量。”

这样的经历与感受,让她笔下的花更具张力。“一笔一笔地去画画,我治愈了自己,看着那些花儿摆放在地上,低头看去,迎面扑来的是完满的、丰沛的画面,是生命的力度。”那一年,喻慧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取名“春暖花就开”。她说,春暖花开,本是自然之规律,但因为加了一个“就”字,便增加了一种态度。“就,是一种不管不顾的态度,表达了生命还要继续,还要蓬勃,还要绽放。”

每一位艺术家,都是生活的观察者,他们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司空见惯的花卉,在他们的眼里,结合他们的经历,通过他们的笔触,往往会在纸上绽放出别样的生命。这是艺术家的本领,更是艺术的魅力。就如喻慧的花卉,不仅美丽,更诠释出了她内心的万千气象,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廖军:画家的笔墨要传递时代精神和美好生活

采访廖军,本已约定线上交流,但他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将采访地点改在了明·美术馆的展览现场,他说边看展边聊画,可以更好地体会画家创作的想法和画作所要传递的信息。

“2018年,在古吴轩出版社的促成下,我与张继馨、陈平等画家,在苏州职业大学办了一场名为‘梅花三弄’的展览,我们围绕梅花主题,结合素质教育,画梅、写梅、颂梅,在大学生中反响很好。所以此次圆融艺术中心联系我之后,我就想到将主题再扩大一点,延展至梅、兰、竹、菊‘四君子’。”他说,从古至今,梅、兰、竹、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其植物特性被上升为人之品格的象征,已成为文人画家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以画梅、兰、竹、菊出名的画家也不少,如画梅花的王冕、画兰竹的郑板桥等。此次展览邀请了北京、南京和苏州本地的不少著名画家,上至97高龄的老艺术家,下至90后的青年才俊,共同通过描绘“四君子”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江南这方土地的诗文意趣和文人风骨。

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好

这次展览,廖军带来的画作别开生面,很有田园趣味。细细观察廖军的4幅作品,破土而出的新篁、疏影横斜的梅花、含香滴露的兰草、一枝独秀的雏菊,配上跑动的小鸡、双栖的蜡嘴、交头接耳的麻雀……梅、兰、竹、菊虽未占据全部画面,却在鸟儿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活起来。整个画面与传统的图式相比,充满天真烂漫的生活情趣。

当然,能将这些花草鸟雀画得如此活灵活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得来源于生活和长期积累。“竹子每个时间段生长态势是不一样的,想要表现小鸡在奔跑、跃动,它们的头、脚应该如何下笔,都是有讲究的,凭空想象是画不出那种生动感觉的,必须从生活中来,再通过思考和笔墨表现来传递物象之美。”

事实上,花卉、植物、鸟儿都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但如何表现它们之间的趣味和美是需要仔细琢磨和思考的。每个艺术家都会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和认知来创作。“比如我这次画的赏菊图,原先我想继续用传统的程式将菊花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不过后来我反其道而行之,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画了两块岩石,又加入了5只生动的小麻雀,让它们立于其上,注视着左上角的一枝菊花。这样的处理不仅构图上显得新颖,突出了菊花,而且整个画面也更有趣味,更加生活化,达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家通过笔墨在宣纸上呈现出的精彩画面,其背后不仅是技艺的修炼,更是阅历的积累和修养的增加。廖军喜欢画牡丹,为了研究牡丹,年轻时他曾在山东菏泽写生了4个多月。“从抽枝发芽开始,到花骨朵慢慢绽放,每个过程都做了大量的写生记录,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画出神韵,画出意境,画出牡丹的富贵与雍容大气。”

当然,他也强调,无论是画什么,画家要传递的绝不仅仅是画面本身,而是要通过画作来传递艺术家的思考,让看画的人有所收获。“好的画家肯定都是现实生活的观察者和体验者,他们留意身边的一切,但不满足于将所见呈现出来,而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思考,将物象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让观者透过画面可以看到其背后的东西,并产生联想和审美的愉悦。画家要重视画外功夫,要从多方面修炼笔墨,才能让作品有文气、有意境、有深度,令人回味。”

弘扬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

“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每一位画家在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必须深入生活,紧随时代,创作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时代特征的好作品。”廖军继续以画花卉植物为例,“梅、兰、竹、菊和牡丹,都是传统的题材,如果一味去临摹古人、重复前人就没有意义了,我们需要结合当下,赋予画作新的内涵,不断在立意构思和表现技法上推陈出新,给观众新的感受。”

“画家在艺术上要不断地有所追求,不断地突破自己,要敢于和勇于创新。”当然,创新绝不是凭空而为之的事情,我们应当守正创新,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脉。在“原汁原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从观念、题材、笔墨、程式等诸方面做创新的大胆尝试。

几十年来,廖军始终秉持不精研传统就谈不上创新的理念。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教授说:“观廖军教授水墨花鸟之作,油然生起对鸟语花香之江南的遐想,春花飞,馨香沁入心。色彩扬歌,墨韵无穷。廖教授生于六朝故都,学成于姑苏水城,诗、曲、书、画皆于胸中浑融,其美在形,其美在骨,情浓于形,生机盎然也。”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著名美术史论家周积寅先生曾这么评论廖军的画作:“他常将太湖石与鸟雀、梅、兰、竹、菊、松、牡丹、紫藤、海棠、芭蕉、荷花、荔枝、凌霄、山茶、水仙等数十种四季花卉及古代器皿巧妙地组成丰富多彩的画面,一图胜一图,全无雷同,由此足以看出画家不断求变、求美的创新精神。”

廖军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艺术的高度” “技艺的难度”“创新的维度”“时代的温度”。“梅、兰、竹、菊这些被描绘了千百年的主题,今天的我们要如何去画?我想,作为当下的画家,我们要以创新的视角去赋予它们更多时代的温度,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梅、兰、竹、菊。”

正如廖军所言,中国花鸟画讲究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即便只是寥寥数笔,水平高超的艺术家,也能够以简洁的笔墨,画出自己心中的追求。“艺术没有固定模式,但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赏心悦目、直指人心的,是既有传统基因又有时代精神的,是为人民服务、催人奋进的。”

猜你喜欢

花卉笔墨画作
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批发市场最新花卉价格
《花卉之二》
《静物花卉》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法兰克福“春天”花卉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