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理论视角下基于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2-08-05何昕瑞喻冬通讯作者

中国商论 2022年14期
关键词:工作坊参与者活动

何昕瑞 喻冬(通讯作者)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经济学家舒彼得(Schumpeter)的著作,他认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非资本或劳动力,而是创新性(191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精神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但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产业的空前繁荣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相对短缺。因此,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各大人才培养机构的主要研究课题。因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都和语言的使用密不可分,高校外语类专业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在为文化产业输送人才之余,还肩负着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助力我国对外传播话语构建的重要使命,因此对于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意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其成为当下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媒介,而起源于美国的创意写作工作坊2009年被引入国内高校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探究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新月拾文”微信公众号源于名为《新月》的学生刊物。《新月》是我国东北地区某著名外语类高校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下,由学生创编、专任教师进行指导的创意写作双语期刊“。新月拾文”新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及内容生产与《新月》创意写作工作坊活动紧密结合。区别于传统写作课堂主要由老师讲解知识点并布置写作任务的模式,创意写作工作坊中,学生与老师可以组成团体,大家共同学习、讨论和分享,它“既是一种学习模式,又是一种互动的工作模式”(贾雨薇,2019)。

本文在活动理论视角下,以某外语类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实践为对象,探索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俱乐部为基础,将新媒体平台运营、创意写作纸媒期刊创编、创意写作工作坊、周边文创产品开发、线下文化沙龙活动多个活动元素有机融合的多维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

1 文献综述

活动理论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代变迁。第三代活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恩格斯托姆 (Engeström) 指出:活动理论是一种旨在超越微观与宏观、精神与物质、观察与干预的二元对立分析与再设计工作的新理论框架(2010)。该理论结构模型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及三个次要要素(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6个基本要素(朱效惠、袁欣,2018)之间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活动理论模型

由于活动理论研究基于人类个体与人类群体、自然和社会的交互、实践与结果,所以近年来活动理论也逐渐应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尤其是高校“小组式”组织性学习的活动中,如基于活动理论的小组协作学习分析模型与应用(毛刚等,2016)、活动理论视角下 MOOC 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刘清堂等,2014)及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朱效惠、袁欣,2018),但还没有研究者将活动理论应用于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中。

鉴于此,本文探索如何通过建立“社区”(新媒体平台与创意写作工作坊)开展以学生期刊公众号为平台,以英语创意写作工作坊为载体,以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训练为目标,以广大青年学生为受众的文化产品生产活动,并对活动开展的模式、特征及效果进行研究。

2 活动理论视角下基于新媒体运营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活动设计

本文探索的活动依托我国某知名外语类高校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项目展开,同时基于该校名为《新月》的双语创意写作学生期刊及其新媒体运营的创编实践。参与对象为对创意写作及创新能力训练有浓厚兴趣并经过选拔的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新媒体工作室及创意写作工作坊规模为20人。

本文探索的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创新点在于整个创新训练流程由新媒体平台运营、创意写作纸媒期刊创编、创意写作工作坊、周边文创产品开发、线下文化沙龙活动五大元素构成,各个元素之间相互支撑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有机体系。如图2所示,创意写作工作坊活动通过构建文学和艺术创作社区,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想象及智慧,在深入讨论与交流中为纸媒双语期刊提供了内容生产的起点。纸媒期刊除了为创意写作工作坊的文化产品生产提供出口并直接面向学生群体发行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媒体平台内容生产的支点,并为线下沙龙提供主题,同时为周边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素材。线下沙龙活动主要由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通过提供良好的产品受众体验进一步扩大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周边文创产品主要以新媒体平台为售卖途径,同时可以反过来帮助新媒体平台获得更好的受众黏度,还能为纸媒期刊的创编及创意写作工作坊的开展提供动机和话题。

图2 基于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多维模型

本文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学生融合思维和创新能力较有针对性的训练效果。创意写作工作坊集中训练了参与者的文化产品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社区创作的方式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和意识。纸媒期刊的创编及周边产品的开发很好地培养了参与者编辑、评述、排版、美术设计等方面与文学相关的创意文化产品生产具体技能,其中碰到的困难不计其数,培养了参与者解决问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线下沙龙活动的组织则突出训练了参与者的人际沟通及多方面协调的能力。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则通过整合以上所有活动模块,全方位地训练了参与者从内容生产到宣传推广的综合技能,并对其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了集中训练,为参与者适应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互联网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本文认为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 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本文探索的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笔者进行了多途径数据收集,包括学生在创新训练活动中的讨论语料、新媒体平台及工作坊产出的文化创意文本及对参与者的访谈。交叉分析结果显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总体良好,就参与者个体成长而言,思维能力的提高较为显著。有研究曾指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相较其他专业学生发展不足(文秋方、周燕,2006),而本文设计的基于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文化创意产业训练,通过其独特的活动方式,在外语专业思维能力培养上有着诸多优势。本文将从思辨能力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两方面分别对培养效果进行分析。

3.1 思辨能力

新媒体平台运营及创意写作工作坊活动注重参与者的反馈和交流。创意写作将文学创作和创意文化产品生产变成一项可以结合社区来开展的集体生活方式,参与者成为主角,在预写作过程中进行头脑风暴。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分析推理能力,在与其他成员探讨及最后一阶段对彼此写作成果进行评价时,对所有成员的思辨能力进行了很好的锻炼。在畅所欲言的讨论和互评中,形成了多角度的思考与分析,也能吸取不同角度的想法。

我在写作工作坊中最喜欢的就是讨论环节,因为在讨论环节中,大家可能会针对一篇文章的一段话,或者是一个半开放的结尾,展开非常激烈的讨论……给了我非常多的思路,也开拓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理解。

(第三名同学的访谈记录,2021/10/26)

3.2 创新能力

新媒体平台内容生产和创意写作工作坊活动更加有利于释放参与者的创新潜力,在双语写作中脱离母语的环境下,写作者更能充分表达自我和内心世界。在与他人交流分享中,诸如电影多片等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多模态文化产品的分析和借鉴中,参与者的想象力也能更好地被激发,从而进行更加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创意文化产业训练活动包含故事与小说、电影剧本与小品、非虚构文学与散文、自由、诗与歌词创作等类别。例如,在一次活动中,老师讲解完在小说或故事写作中运用留白技巧,并带领学生阅读和分享了带有留白的故事或小说,在课后有名成员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并运用留白技巧,写下了一篇既富有文学性又带有社会性的短篇小说并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与同学分享和评价。

I controlled this almost uncontrollable umbrella.The wind is howling,angrily and fiercely,along with the fury rain,that’s why my hair and her nose became bloodshot and red.However,he doesn’t care about it at all—― drops hit on his face but only stir up some cute and little nipples,then they are sunk in the whirlpool of muscle,or maybe fat.

(写作工坊成员短篇小说 The Meeting in the Storm 选段)

访谈中,有五名成员表示由于写作工作坊不同于传统英语写作课堂更加得开放和自由,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创作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写作工作坊的氛围真的很轻松也很有意义……在写作工作坊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的讨论都是真正出自内心的,也不会被形式拘束……这比被传统课堂逼迫记忆学习好很多。

(第二位同学的访谈,2021/10/26)

同时,创意写作工坊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让学生生发出从“想要写”到“动笔写”的转变,传统英语写作课程多为应试而开设,学生将写作当成一种任务和作业。而创意写作工坊则是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的探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间的探讨来学习,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写作兴趣,在灵感与兴趣的推动下完成写作。在访谈中,其中有两名学生着重提到了课堂的诗歌接力续写活动,即老师给一个开头,由学生分组接下去续写,每组只写几段,最后合成一首完整的诗歌:The lonesome house is burning bright/Across the floating rye/ Beyond the soft waving field/ My love is walking by/ For day after day I stand and gaze/ From broken hut of mine/ Her golden heart and countenance/ The sun they outshine (写作工坊老师与全体成员共同创作诗歌The Burning House 前两节)。写作工坊相对于传统课堂形式而言,更加开放,包容不同类型的创作与主题,更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本文以新媒体平台为基础的创意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参与者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高。

4 结语

本文是在活动理论视角下的一次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新媒体运营和创意写作工作坊的开展将文化产品生产视为一种可教的能力,让创作成为一个集体性的活动,在工作室这个共同体(community)中,借助中介工具,在合理的规则和分工劳动等要素的调节下,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了全面训练。

当然,本文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创新训练指导教师本身并非创意文化产业实际从业者,因此对实践中的市场需求及产品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客观性和专业性的。该人才培养实践中产出的各种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中还仅局限于本校学生,用户群体过小,导致缺乏丰富的、高质量的用户反馈。同时,作为外语类专业学生,在运营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关于信息技术或其他领域的专业性问题,因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对工作进度和产品效率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仅在活动理论视角下做了一次初步探索,还存在很多不严密的地方,希望其他研究者和专家能够进行指正和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工作坊参与者活动
“六小”活动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活动随手拍”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