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人的诗酒田园

2022-08-05编辑向煜

现代苏州 2022年14期
关键词:唐寅张旭范仲淹

编辑 向煜

姑苏,几千年来都是人杰地灵之地。人杰多出状元,地灵则能盛产美酒。事实上,早在吴越春秋时期,苏州民间作坊就开始酿造宫廷贡酒和民间饮用酒,所以苏州酒文化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而历史上,出生在苏州、定居在苏州、抑或是喜爱苏州的文人也是数不胜数,文人与酒有缘分,历代文人嗜酒,苏州文人尤甚。

据考证,苏州历史上的文人大都饮酒,且酒的诗文、绘画、书法佳作甚多。唐代“饮中八仙”之一的张旭是苏州人,号称“酒帝诗仙”的顾嗣立也是苏州人,还有陆龟蒙、范成大、唐伯虎、祝枝山、张灵、冯梦龙等也都是苏州人。张灵豪放喜饮,每以刘伶、李白自况。相传唐伯虎为其作《张灵行乞图》,盛传一时。冯梦龙撰写《酒史》,选录和描述当时名酒《酒品》一篇,其中诗词歌赋可征者占56%,为中国酒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唐寅更是酒酣作画,皆入神品,当时有“若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锺”之谚。祝枝山的《春日醉卧戏效太白》诗写独自饮酒的乐趣妙趣横生。还有外来定居苏州的文人墨客,如“汉书下酒”的苏舜钦,自称“醉吟先生”的白居易,“千日之醉我可醒”的范仲淹,一生爱酒兼咏酒的杨万里……大胆假设,如果没有酒,这些文人的佳作韵味也将少了许多。

张旭:酒醉后写的字更好

张旭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张旭曾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从而让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他创造的狂草也是书法向自由发展的一个极限,若再发展,将不可辨识,也就成了纯线条的艺术,那就失去了文字的意义。

不过在创作书法作品之前,张旭总会豪饮至醉,然后索笔挥洒,创作出千古留名的书法作品。张旭在大醉后作书或“当众挥毫”的故事,在唐代那个时期是稀有的奇迹了。这奇迹源自他的醉和当众表演。据记载,他的表演,把自己完全与书法创作融为一体,他是音乐的歌者,是舞蹈的舞者,还是喜剧的演者,他是情感的宣泄,是书法艺术的迸发。

某种程度上,醉是张旭生命的高潮、生命的提升,他把酩酊的状态看作是生命最炽热、最酣欢、最具创造力的状态。这时候,理性的控制和拘谨丧失了,潜意识中所压抑的、积藏的、生命之原始的、本能的,得到了畅然的吐泄,酒不是消极的“消愁”“麻醉”,而是积极地使人的精神获得大解放、大活跃,在清醒时候不愿说的、不敢说的,都唱着、笑着、喊出来,付诸笔端。书法已然成为从情感到形式的记录,正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赞美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也只有醉态下的张旭敢于“脱帽露顶王公前”。

顾嗣立:喝出了一个进士

顾嗣立是常熟人,从小聪明,不过不喜欢学习,好在家庭富裕,倒是衣食无忧,早早成了家。不过到了20岁,顾嗣立突然开窍了,自己请了教书先生,开始认真学习。但他的父亲和其他兄弟都认为他是心血来潮,不能长久。没想到顾嗣立只用了5年时间,就中了秀才,然后再用9年时间,中了举人。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路过常熟,顾嗣立经当地学政举荐,跟随康熙的队伍,并幸运的当面见到了康熙。康熙问他的志向,顾嗣立说:“唐诗、宋词、元曲都已编纂成册,我若有机会,一定要编纂一部《元诗》,把元朝的诗词汇编成书,让天下人研读!”康熙觉得顾嗣立这个志向非常好,暗暗记下来这个人。

康熙回到京城后,让心腹大臣李光地打听顾嗣立,李光地托人打听后得知:顾嗣立不仅才华出众,善于研究古诗,而且特别能喝酒,江南文人,没有一个人能喝过顾嗣立。康熙大惊不已,没想到他一介书生,竟然有如此酒量,决定有机会试他一试。

往后几年,顾嗣立几度进京赶考,但都以失败告终。不过,机缘巧合下,他又一次见到了康熙。见面时,康熙见他一身酒气,笑道:“朕听闻你很能喝酒,赐你15斤苏州花雕,你可能饮?”顾嗣立忙答道:“15斤不够,我能喝30斤!”

康熙立马让内官取来30斤黄酒,顾嗣立挽起袖子,一口气将30斤酒全部喝完。康熙惊愕不已,要知道顾嗣立已经喝过一场酒了,还能喝30斤,这真是奇人。康熙于是当着赵申乔的面说:“顾嗣立颇有才华,可惜运势不好,他早年有编纂《元诗》的志向,朕特赐他为进士,你来处理吧!”就这样,当年的进士从176人变成了177人,顾嗣立因为喝了30斤酒,被赐为进士。

顾嗣立后来被康熙留在翰林院,负责编纂《元诗选》,这本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所以,顾嗣立之所以出名,第一是因为他能喝酒,第二是因为他编纂了这篇著作。他为了编纂《元诗选》几乎把家产全部花完,在书籍编纂完成后,他也形如枯槁,当年去世,年仅54岁。

唐寅:醉生梦死的酒色人生

一首《桃花庵歌》,短短几十个字,竟五次提到酒,可见唐寅对酒可说是情有独钟。不过,唐寅嗜酒,原因是复杂的。中解元后,唐寅踌躇满志,以为功名富贵唾手可得。谁料天有不测风云,最终只能惨淡还乡。回到苏州后,科场蒙冤的唐寅又受到乡人的白眼、亲人的冷眼,他的原配妻子也弃夫而去。

这样的情况下,他开始以卖文卖画为生,并在苏州城北建成桃花坞,自称桃花坞主,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便是此时所作。诗中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字里行间透漏出一份安逸泰然的生活态度。

而“世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这四句诗,既是对全诗的概括总结,也是他的人生态度。社会上很多人嘲笑他疯癫,从来都很清醒的唐寅,却对这些不公平的评价一笑了之。他笑天下人,看不透世间百态,看不穿人情世故,更看不懂他的心。

众所周知,唐寅一生风流,过着一种“放情诗酒,寄意名花”的放浪生活。得钱便买酒,与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张灵等,结伴郊游,到野寺畅饮,或携妓醉饮,流连风月,“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到了晚年,他也没有多余的钱再去漫游天地,在山水间饮酒赋诗作乐,就在那桃花坞中呼朋唤友,安逸地过着醉酒生活。

纵观唐寅的诗,看似逍遥自在,其实暗藏着无奈与神伤。酒是他诗画的灵感,也是他逃离世俗的灵药。他给后人留下的书画作品大多飘逸着酒香,在人生的最后还念叨“年老年少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

白居易:在苏州的诗酒生活

虽然白居易在苏州的任职只有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但如今穿行在苏州的街巷,依然能找寻到他的痕迹,特别是山塘街。

唐代苏州水网密布,塘湖相连。在虎丘山塘的半塘以西一带曾经是一片湖沼,地势低洼,一不能种田,二不能行舟,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在巡城过程中白居易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决定修造水利。他募集工人,筹集善款,修筑堤堰。把东起通济桥西至西山庙桥,全长550多丈的堤塘接通,改善了原来了水利环境。《虎阜志》上说,“民始免病涉之苦”,从此不再受水害之损。他毕竟还是诗人,修了塘岸更少不了诗情画意。他让人在长堤两侧种上了杨柳和桃李。每到春来,花红柳绿,白水泛舟,酒楼歌肆日渐繁华。到了明清两代,山塘堪与西湖相媲美。

白居易在工程竣工后来山塘游玩,也写了这样一首诗:“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

苏州是诗酒之乡,但诗名甚,酒名薄。虽然古人曾说:吴姬压酒劝客尝,那劝的是色,而不是酒味。吴越时代,吴王好酒但喝的都是苦酒。历史上苏州的酒从来就没有好喝过,根据清人考证,吴国曾有两座酒城,其一在横山之趾,吴王昔酿曲蘖于其中者,名为苦酒城。虽然是苦酒,但吴王还是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最后丢了江山。

在白居易到苏州来之前,苏州人一直喝的都是这种苦酒。喝惯了浙江绍兴一带美酒的刺史,发现苏州的酒实在不好喝。于是,他从外地请来好的酿酒师傅,利用苏州的好水,并把别处的酿酒技艺带到了苏州,改良了苏州的酿酒传统。从此,苏州也有上好的美酒了。在白居易的《酒府》一诗中,诗人开心的写到:“自惭到府来周岁,惠爱威棱一事无。惟是改张官酒法,渐从浊水作醍醐。”

范仲淹:诗与酒,慷慨激昂中的家国情怀

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留名青史的范仲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清正,关心民生疾苦,又以生活简朴、品质高尚著称于世。同时其在文学上也有盛名,他爱喝酒也爱写酒诗词,把酒临风,担忧国事与百姓。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范仲淹守边境时所作《渔家傲·塞下秋来》,全诗写得雄浑有力沉郁苍凉而催人泪下。那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更是将他满腔报国之志,和难销无边愁肠别绪写得淋漓尽致。“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范仲淹立志报国,却又苦于宋王朝的武备松弛,防守不力,千般豪情,万般无奈,尽显其中。

宋仁宗年间,西夏进犯宋之边境,宋朝边境连连告急。在这样严重的局势面前,范仲淹应召入朝,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这时的范仲淹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这首《渔家傲》,成了千古名篇。

范仲淹的酒诗,处处散发出酒的芳香,酒的忧愁。“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体现了令人敬仰的政治风度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是他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则抒发了儿女情丝,情到深处,真挚感人,表现了范仲淹既有政治家的豪情壮志,也有常人的平凡情愫。

苏轼:清醒的爱酒人

苏轼有多爱苏州?他不是苏州人,没有在苏州当过官,也没有在苏州定居过。但他曾经六次经过苏州,并均留下诗词散文作品,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苏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里美食多,毕竟他除了是一位诗人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而古人说到吃,自然也离不开酒,更何况他出生在一个饮酒世家,祖父、父亲均嗜酒,而他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对人说:“我每天要饮酒作乐,倘若没有酒喝,就会疾病缠身。”他爱酒、饮酒、造酒、赞酒,在他的诗、词、赋、散文中,都仿佛飘散着美酒的芳香。三百多首词作中,酒出现了九十多次,他在《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中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在《醉落魄·咏醉》中写了“醉醒醒醉,凭君会滋味,沈斟琥珀香浮蚁”,在《浊醪有妙理赋》写下“酒勿嫌浊,人当取醇”等等。

而他的传世名篇,如《念奴娇·大江东去》《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酒后之作,酒给了他文思与灵感,又融入他的愁肠,化作一首首瑰丽的诗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词写得很豪放,但其实酒量并不大。他自己说:“我饮酒终日,不超过五杯。天下不能饮酒的,不在我的下面。我喜欢欣赏别人饮酒,看别人举起酒杯,慢慢地喝,我的心胸就广阔无比。似乎也尝到了酒醉的味道,这种味道比饮者本人还强烈。我闲居时,每天都有客人来,客人来了,就得设酒招待。天下好饮酒的,也不在我的上面,常说人生最快乐的是身无病,心无忧,我确实能做到。”

猜你喜欢

唐寅张旭范仲淹
学校情境下的学习问题学生干预
范仲淹画粥苦读
装疯卖傻的唐寅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唐寅绘画专题
打针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