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

2022-08-04王清霞

成才之路 2022年20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心理危机大学生

王清霞

摘要:突发性公共事件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当前国内外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新冠疫情为例,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探索危机响应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摸排工作、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辩证看待新冠疫情,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引领、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关注大学生心理。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0-002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KJQN201802903)的研究成果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性公共危机,此类事件具有非常规性、突发性、普遍性三个特点。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难以预测,波及面广,其非常规性超出了一般社会危机的发展变化规律,无法用以往的惯性思维和处理方式应对,迫使各界不得不重新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逐步成型,突发性公共事件容易对大学生心灵造成巨大冲击,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种种挑战。大学生若能顺利度过危机,则能健康成长,并提高社会适应性;若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则会对心理造成伤害,以至于影响后续发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2020年爆发以来,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恐慌和焦虑。该疫情属于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为有效防控疫情,2020年各大高校延迟开学,以线上授课的形式开展教学。隔离防疫期间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因此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课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和干预工作,有助于保障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维护其身心健康,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

1.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心理危机通常是指由于突然遭受重大生活事件、严重灾难或精神压力,生活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当事人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无法克服困难,最终导致当事人陷入压力、焦虑、恐慌、抑郁、痛苦和不安的状态。心理危机具有破坏性强、潜伏周期长、表现形式复杂等特点。对心理危机实施干预是指针对心理状况处于危机状态的群体、个人给予及时的适宜的心理援助,以便积极预防、有效控制并减缓灾难对社会群体的负面心理影响,促进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健康重建,有效保障公众心理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2.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国外从20世纪中期起开始逐步开展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也逐步丰富,目前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心理危機干预理论及方法层面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界探索开发了“分类评估量表”“三维筛选评估模型”“阶段性评估模型”等评估范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心理危机,尝试提出了分类干预的办法和分阶段干预的途径,有效降低了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公众出现应激反应的频率。

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尝试构建符合我国需求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自上世纪90年代起,学界各领域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建议。目前国内学者在以下三个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①突发性公共事件容易引起公众的不良情绪,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②心理危机干预需要在当事者的家庭、亲友和社会相关组织多方联动的情况下开展。③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在于通过与当事者沟通给予其支持、理解,激发当事人的潜能以应对危机。在实践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8年国家卫健委会同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尝试通过建立试点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2021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援助热线技术指南(试行)》,拟采用热线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目前运行良好,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形成了通过热线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方法和模式。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1.满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需求

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期间公众精神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据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期间近三成民众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抑郁、焦虑、失眠等急性应激症状。大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居家隔离、社交距离、健康问题等,个人原有生活、学习规律被打乱,容易出现焦虑和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感觉到恐慌、恐惧、害怕,如由于个体信息资源获取不足或接收信息量过大而无法分辨真假时产生恐慌和焦虑。二是产生健康焦虑,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易将身体的细微变化与病毒相联系,怀疑自己患有新冠肺炎。三是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失眠、头痛等)或长期生活规律紊乱导致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四是受疫情影响产生家庭问题、遭受地域歧视。五是疫情导致原有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加重。六是感觉情绪低落、沮丧、抑郁,或有其他不良情绪产生,如愤怒、自责、孤独、无聊等。这些不良情绪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学生个体、学生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高校、家庭、社会及时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予以干预是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机制、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模糊,只重视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忽视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简单化、片面化,将其视作知识教育,或者与德育混为一谈。部分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老师的职责,没有建设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心理健康师资配置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心理咨询室作用发挥有限。当前,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存在师资紧缺、空置率较高、缺乏科学系统的测评标准和干预机制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甚至还存在将心理健康教育划为安全管理工作的现象。同时缺乏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没有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细则;缺乏相应的危机响应机制,在危机发生后,人力、财力、物力调配缓慢,工作效率低;缺乏长效的恢复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是一场持久战,不仅要解决当下的心理危机问题,更需要关注心理危机群体的长期心理健康,帮助其彻底摆脱心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危机干预协同不够,主要体现在学校、家长、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之间没有形成心理危机干预合力。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只要进了大学就由校方全权负责,很少主动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联动不足,高校通常只是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告和通知进行传达,或将处于心理高危状态的学生进行医疗转介,没有联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展开常态的心理健康维护或心理危机干预,也缺乏心理危机评估机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严重不足。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1.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探索危机响应机制

要储备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组建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突发性公共事件考验着心理危机干预者的危机应急反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心理韧性等,要求心理危机干预者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能够迅速组织隊伍、快速响应,并针对不同群体及不同层级的需要,提供多方联动的、科学合理的、系统的解决方案。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专业性是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的必要保障,因此,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学科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尤为重要。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后,还应定期考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及实操技能,针对性地提升其专业能力,结合新形势及时更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为其终身学习提供保障。此外,还应积极储备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广泛号召社会各方力量投身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制定志愿者工作和管理细则。应鼓励医疗部门、心理协会、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组建志愿者团队,根据区域、专业能力进行志愿者登记,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根据就近原则、对口原则派遣志愿者,开展相应危机干预工作。

2.开展心理健康摸排工作,把握学生心理动态

高校应在疫情防控的各个重点阶段摸排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以便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做好疫情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如摸排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数据分析,在摸排的基础上,形成重点学生台账,以便为后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应联系相关二级院系,指导二级学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首先,要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线上疏导和心理咨询;其次,要提供心理健康状态自评服务,开通抑郁、焦虑在线自评,方便学生评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学生健康管理期间,可以实施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日报制度,精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要重点关注在心理问题台账中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管理中期,院系可以借助心理健康评估表了解学生的紧张、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后期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对中期心理状态评估的重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应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并安排心理咨询师一对一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应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家长对学生的心理支持作用。还应加强辅导员、任课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教师党员和领导干部对学生的关爱工作,除辅导员外,要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位教师负责对其开展关爱工作,以促进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交流。另外,还要选拔合适的学生干部、同班同学和班学长等,加强朋辈互助。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辩证看待新冠疫情

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新冠疫情导致全球面临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各国都在疫情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损失。疫情的发生一方面考验了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应急能力,另一方面也推进了对病毒及抗病毒的临床研究。此外,疫情还使公众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道德理念和民族团结凝聚力。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公共事件爆发后,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突发性公共事件,摒弃焦虑和恐慌等情绪,辩证地看待危机或灾难,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坚定应对危机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大学生以沉着冷静的状态去处理危机。

4.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引领,提高信息甄别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疫情防控期间的大学生虽然处于隔离状态,但依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疫情相关信息。适度地关注疫情动态、了解真实的防疫信息,有助于大学生避免焦虑情绪,平和心态,正确看待疫情。然而,网络信息来源渠道复杂、信息量大、真伪难辨,教会大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做好甄别、通过正规途径获得可靠信息应该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学生若过度关注疫情负面信息或轻信网络不实言论,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及教育管理者应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引领。一是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学习通过官方权威渠道获取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轻信网络的片面之词,不发表过激言论。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上网意识,自觉主动地规范网络行为,遵守网络文明安全秩序。三是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谨防上当受骗。此外,学校还应联合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卫生管理部门,及时发布疫情相关动态,以公开透明的信息快速回应学生对疫情的关切,通过有节有序的疫情相关信息发布,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引导学生走向理智、理性。

5.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关注大学生心理

高校应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爆发后,通过互联网开展线上团体辅导,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成长主题教育、生命安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情绪管理教育等活动,安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获得正能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找到面对压力的有效方式,合理释放心理压力。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疫情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另外,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培养健康体魄,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自主能力及时间管理能力,为其后期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要重点关注有确诊亲属、身处中高风险区、经济困难及本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确保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特殊个体和人群提供心理帮扶。要开设沟通求助热线,及时为学生提供专业帮助。还要依托互联网宣传正面典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责任,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如制作疫情防控宣传片、宣传居家安全注意事项、自觉参与社区防疫工作等。鼓励大学生在全民抗疫中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争做榜样,不仅要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加疫情防控工作,还要自觉做好正面舆论宣传,做好精神引领,引导和帮助家人、朋友正确看待疫情防控,一起顺利度过危机。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高校应将心理疏导及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的重要内容,教育战线应全面了解师生疫情期间的心理状况,广泛开展“心理抗疫”工作。当前,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认识模糊、工作机制不健全、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协同不够等问题。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导向,让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并重转变,着力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保障体系,强化队伍建设,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机构及心理健康危机防护的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建立大学生心理监测、预警、评估、反馈、联动机制,做好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接纳、自我规划,实现心理“复位”。

参考文献:

[1]林麟.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J].新余高专学报,2004(03).

[2]韦志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網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

[3]李梦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成因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4]郭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D].渤海大学,2021.

[5]蔡丁.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及干预反应机制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3).

[6]邓军彪.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及干预研究[J].大学教育,2018(03).

Research 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Sudden Public Events

———Taking COVID-19 as an Example

Wang Qingxia

(Chongqi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Chongqing 404000, China)

Abstract: Sudden public events are easy to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 sudden public event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mad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aking the COVID-19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sudden public events: establishing a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team, exploring the crisis response mechanism, carrying out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grasp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ynamics, guiding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dialectically view the COVID-19,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creening ability, use the "Internet +" service platfor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publicemergency;collegestudent; psychological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心理危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失落的一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