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建筑,各显神通

2022-08-04黄茗婷

领导月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柏林智能建筑新冠

黄茗婷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在气候危机与新冠疫情叠加的双重危机面前,都会被风暴裹挟。2020年麦肯锡公司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建筑行业的转型与重组有所加速。革新,从建筑行业的核心——建筑设计环节开始。

近日,由《迅捷公司》杂志评选出的2021年全球十大创新设计事务所榜单出炉。在榜单上,有企图平衡超高速城市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建筑实践,也有怀抱人文关怀以实现完全无障碍空间的实践,还有嵌入智能技术以应对新冠肺炎患者治疗高峰的医院设计等。上榜作品无一不在回应社会发展、人居、绿色、智能、实用需求等一系列时代问题。

顺应时代,是建筑设计的功能。从原始社会开始,建筑形态便跟随着人类生活形式的变迁而变化。正如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倡导者之一、包豪斯学院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所说,建筑学必须前进,否则就要枯死。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变革。

柏林立方

新冠疫情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可见的。居家隔离、居家办公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生活形态。2020年2月,一座被德国媒体称为欧洲最智能、最高效、物联程度最高的建筑落成。这座坐落在柏林市中心华盛顿广场的形似立方体的建筑,名为柏林立方。从远处看,柏林立方玻璃幕墙像被打碎的镜子一样,从墙面中心向四周伸展出直线,不同的玻璃板块映照出柏林天际线各个角度的图像。当路人走近建筑,街道影像反射在玻璃墙面上,引人驻足观看。

进入柏林立方,会发现建筑内有乾坤。只要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连上建筑内部的物联网,就可以调控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风量、光照等环境因素。此外,为了顺应线上会议以及居家办公的工作模式变化,柏林立方为用户提供了线上预定工位以及停车位的服务。办公空间与停车位成为共享的资源,既顺应了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德国维多利亚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引入数字手段促成自身的节能减排,这类建筑被称为生态智能建筑。通过应用室内热工环境和人体工程学理论,生态智能建筑能够根据外界气候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为用户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早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生态智能建筑领域就出现了。在这一领域走得最早的,当属欧洲。2000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就建成了生态智能建筑——维多利亚保险公司总部大楼:该建筑通过双层智能玻璃幕墙、置换式新风系统和混凝土板楼供暖制冷系统等成熟的技术系统,实现建筑内部再供暖、光照、噪音和通风等方面的自控。

智能建筑将承担起防御危险的功能,当紧急状态出现时,智能建筑能够分化成“孤岛式”的空间系统,以抵御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外扩。2020年8月,来自意大利皮埃尔·里梭尼工作室的概念摩天大楼天际线建筑项目,是一个针对疫情隔离而设计的具有独立能力、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大楼垂直分布的各功能区,为居民提供了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实现了学校、办公、住宅、医院等功能。高楼为收集雨水、太阳能与风能提供了载体,回收能源的智能设备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电能,雨水为建筑内部绿植提供灌溉,多种能源的循环使用实现了建筑节能低碳的目标。

海口云洞图书馆

草丛中的石径,通往一栋镶嵌着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洞穴的白色建筑。这座矗立在中国南部海域之滨的建筑物,是2021年3月开馆的海口云洞图书馆。图书馆流动的形状与海面上涌动的浪花遥相呼应;海岸、落日、图书馆构成的诗情画意图景,成为流量追捧的“打卡点”。这一座由中国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建筑物,还没落成,就被《泰晤士报》列为2021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该建筑的设计师马岩松表示,让人与自然舒服地相处,并重新建立关系,是建筑应该具备的能力。

为提供人与自然相处的空间,在设计云洞图书馆时,马岩松利用墙面上的孔洞实现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屋檐的悬挑设计,有效利用物理遮阳降低热辐射,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绿色、可持续,是生态建筑的特征,也是当下建筑业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回应。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蔓延与加重,绿色建筑的概念不仅在全球建筑设计领域流行,还受到了房地产市场的热捧。

建筑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根据中国住建部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建筑业。因此,绿色开发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建筑业的新要求。绿色建筑与绿色地产,应当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主力军”。

海口云洞图书馆

猜你喜欢

柏林智能建筑新冠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柏林Wilmina酒店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
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研究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