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意愿研究
——基于农户认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2022-08-04赵晶晶谢保鹏
赵晶晶,谢保鹏
(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现阶段,农村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户健康条件的一大挑战[1],由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农户对环境保护认知欠缺,导致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大多以丢弃、填埋、焚烧为主,致使农村环境恶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为此,中央提出一系列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文件,目的是为了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防治,实现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农户作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关键参与者,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忽视了农户个体参与的重要性,导致农村环境治理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农户作为生活垃圾的生产者,应当重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因此探究影响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意愿的因素是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目前关于影响农户生活垃圾治理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首先,研究内容方面,姜丽娜和赵霞(2020)[2]从村民自主供给、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多元共治四种主要模式来探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黄炎忠等(2021)[3]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奖惩方式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存在差异,李全鹏(2017)[4]通过探究共助体系的完成来找到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途径并且根据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农民和村庄治理来解读垃圾问题的形成机制和治理困境。其次,对于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影响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学者们普遍认同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可改善农村环境,缓解当前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5]。部分学者开始从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来探究,在个体因素方面,定量研究了农户的性别[6]、受教育程度[7]、年龄[7]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或行为的影响,并且认为农户的认知程度越高实施垃圾治理的意愿或行为就越高。在社会因素方面,也有学者针对农村垃圾设施数量及摆放距离[8]、村庄交通条件[9]等分析农户参与行为。最后,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是用二元Logistic 模型[10]、O-Probit 模型[11]等方法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垃圾治理意愿或行为的研究。
现有文献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农村作为一个“熟人型”社会,农户之间的交流、信任程度以及村庄规范对农户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准公共物品,农户根据“理性经济人”特征,往往会选择搭便车的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致使农户被动或不愿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因此首先将社会资本因素考虑其中。其次,农户的行为决策在实际中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用离散选择模型如果不考虑各因素之间存在影响关系时可能会得出有偏估计,结构方程模型不仅可以检验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分析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根据路径系数大小来判断它的重要程度。基于以上不足,本文在社会资本和政策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分析框架上,将农户认知因素纳入进去,考虑到社会资本和政策因素会影响农户对垃圾治理认知的程度,所以假设社会资本和政策因素通过影响农户认知来进一步影响参与意愿,农户认知起到中介作用,基于此本文运用SEM 模型探究社会资本、农户认知、政策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期丰富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意愿的研究,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垃圾治理意愿的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在农村社会中村庄网络、规范约束、信任等因素不仅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同时可以增强农户对个体和村级的信任程度,更好地实现集体合作行为[12]。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这三个要素可以有效抑制农户“搭便车”行为,使农户准确参与公众决策行为[11]。基于此本文社会资本从以下三个要素来分析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社会网络是个体之间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农户与个体之间熟知程度的增强、行为决策的提高,都是因为农户与邻居、亲戚朋友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网络的作用,农户之间的交往越密切参与意愿就越高[13]。社会信任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或组织的一种社会信任关系,这种对他人的信任将会对个体自身的行动产生影响[14],社会信任一般包括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农户对亲戚朋友、村干部、政府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制度的信任程度越高,农户的参与意愿或行为就越高[15]。社会规范主要是对自身的行为起约束和指导作用,并在一定的道德准则、风俗习惯下调节人际交往关系及维护社会秩序[16]。农户在选择是否进行生活垃圾治理时不仅考虑个体理性,而且受到社区道德规范和法律政策的影响,进而规范自身行为[17]。由此可知,农村社区若形成对积极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社会氛围,农户参与垃圾治理的意愿或行为就会相对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二)政策因素对农户参与垃圾治理意愿的影响
政策因素对农户环境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Guangnano 等(1995)[18]提出的态度—情景—行为理论将外部环境纳入研究框架,认为个人环境态度和外部情景因素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环境行为,外部情景因素可以有效调节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这些外部条件包括垃圾处置设施、垃圾清洁频率、政策宣传教育、是否进行清洁评比、监督等。政策因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景因素会对农户产生特定的激励作用,进而影响农户的行为决策,一些学者认为农村垃圾治理的宣传措施越到位、垃圾清理频率和收集频率越高、定期举行垃圾治理活动、垃圾桶等基础设施越完备、垃圾投放点距离越近,农户参与垃圾治理的意愿或行为就越高[19]。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政策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三)农户认知的中介效应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个体认知、意愿和行为中社会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20]。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对农户的认知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网络促进农户之间的社会互动进而促进个体之间的态度、行为发生变化,当农户之间的交往程度越密切,农户接收和吸收信息、消息的程度就会越高,农户对村级重要性事物的认知也会提高[11],社会信任能够使农户从村干部或组织那得到更可靠的信息,会随之增强农户的学习交流,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能力的提升农户对于有益于生态环境行为的认知也就越高。社会规范是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正式规范和个体内化的道德习惯、自觉遵守的村规民约等非正式规范的约束和激励来达到影响农户对于环境改善的认知。农户长期受到与生活垃圾治理相关社会规范的影响,使其对生活垃圾治理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11]。认知—情境—行为理论表明外部情境因素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会产生影响[21],政策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情景因素,其中垃圾政策的了解程度、村级政策的宣传都会对农户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影响个体的行为意愿,认知是行为意愿发生的前提[20],当个体对垃圾治理重要性程度和污染程度的认知越高,农户参与的意愿也就越强烈,研究也表明,当农户深刻认识到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对环境的破坏,而进行垃圾治理有助于环境改善时,其进行垃圾治理的意愿和行为会提高[22]。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农户认知在社会资本与农户参与意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4:农户认知在政策因素与农户参与意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5:农户认知对农户参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二、材料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文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对榆中县开展的农户调研,在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政策制度措施和生活垃圾治理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兰州市榆中县作为典型代表研究区域,研究样点区域选择主要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按照分层梯度在榆中县分别选取6 镇18 村的农户作为调查对象,此次共访谈了396 位农户得到有效样本374 份,问卷有效率为94.44%。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参与垃圾治理的意愿,社会资本情况,农户认知情况等。如表1所示,本次调研的农户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结构上,集中在31~60 岁,占比为84.76%;社会身份中调查主要对象为群众,占83.15%;受教育程度中,小学和初中占比最多,为68.72%;从家庭收入来看,绝大多数样本的家庭年总收入在7万元以下。
表1 样本农户认知
(二)变量选取与量表设计
本文共设置参与意愿、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农户认知、政策因素六个测度项21 个观测指标,所有变量都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 非常不同意~5 非常同意”变量(见表2)。
表2 变量选择与量表设计
1.因变量。本研究选取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意愿作为因变量,从愿意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活动、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参与、愿意引导身边的人参与三方面来考察。
2.核心变量。社会资本具有多方面要素,本文从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三个方面来考察社会资本。社会网络设置三个题项,社会信任、社会规范、政策因素设置四个题项。农户认知作为中介变量,把农户认知分为农户的环保意识认知、重要性认知环境改善认知。
(三)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对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测量时允许存在误差,可用于分析潜变量之间的结果关系[22],本研究所涉及的社会资本、政策因素、农户认知、参与意愿等变量难以直接准确测量,这些变量称为潜变量,需要通过观察变量来进行测量,传统的统计方法无法直接处理潜在变量,但是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处理。因此,本研究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各核心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包括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式中:η 为内生潜变量;B 表示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矩阵;Γ 表示各核心变量对因变量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ζ 结构方程的残差。X 为外生观察变量,是社会资本、农户认知、政策因素的测量指标;Y为内生观察变量,是农户参与意愿的测量指标;Λx、Λy分别表示农户参与意愿与各核心变量的系数矩阵;ξ 为外生潜变量;ε 和δ 分别表示残差。
三、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信度、效度检验
Cronbach's Alpha 系数常用来信度检验,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它的数值在0.7~0.8 之间表明各因子之间具有较好的信度,文中采用Spss 26.0 对整个量表进行了信度分析,表3 中可以看出各组潜变量的Cronbach's Alpha 介于0.828~0.872,各潜变量之间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在0.75 以上表明各潜变量的因子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因子信度良好。
表3 变量信度与效度及因子分析结果
潜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一般建议值在0.5~0.9之间,表3 中可以看出因子载荷均在0.6 以上符合要求值,组合信度大于0.7,表明量表的整体收敛效度较好。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介于0.574~0.699,大于0.5 的要求值,整体的区别效度较好。整体来说各变量的区别效度和收敛效度都符合要求。可以看出表4 中的区别效度检验结果较好。因为斜对角线为AVE的平方根值,大于对角线外的各变量的系数。
表4 区别效度检验结果
(二)模型整体配适度检验
根据表5 选择这八项指标来检验模型拟合度是否达标,其中GFI 指标为0.861、TLI 指标为0.891接近要求值,模型在进行多次修正以后RMSEA、RMR、TLI、CFI、X2/DF、PNFI、PGFI 六项指标都达到理想值,总体来说模型整体配适度指标达到理想值要求。
表5 模型拟合度检验
(三)结果分析
综合结构方程标准化路径图(见图1)、标准化路径系数(见表6)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维度中的社会网络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73,社会信任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181,社会规范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360,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社会信任通过5%的统计性检验水平且验证方向为正,假设H1 成立,这说明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农户之间的交往程度越深,农户越愿意参与垃圾治理活动;农户对于村干部的工作能力的认可、信任程度越高,对于本村垃圾治理相关政策制度的信任程度越高,实施意愿就越高,并且农户会由于受到法律政策的约束以及当农户感知到不参与生活垃圾治理会受到亲人好友的指责,趋于这种心理农户对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意愿也会增强。
图1 结构方程标准化路径分析图
表6 标准化路径系数
政策因素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174,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且影响方向为正,假设H2 得到验证,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垃圾治理政策与环保知识的宣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对农村街道清理的频率以及是否有监督,都有助于提升农户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
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政策因素通过影响农户认知进而影响参与意愿,间接路径系数分别为0.496、0.191、0.250、0.170,其中政策因素和社会信任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其余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且验证方向为正,假设H3、H4 均得到验证。当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传达的言行一致时,个体对于群体的信任程度就会提高,从而接受的信息更有助于增强农户个体的认知水平,并且农村属于“熟人型”社会,个体之间的道德行为以及村规农约、政策法律都会约束和激励农户,从而使农户对环境政策和环境治理有更好的认知,政策因素中垃圾治理知识的宣传以及村级的设施水平都会影响农户的认知进而影响参与意愿。
农户认知对农户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21,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影响方向为正,假设H5 得到验证,因为农户在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以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会认为垃圾不进行治理会污染环境,农户认为生活垃圾污染越严重,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就越高,就越应该进行垃圾治理来改善农村环境,进一步说明,农户对于生活垃圾治理的环保意识、重要性、污染程度认知越强,参与意愿就越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农户微观视角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社会资本各维度、农户认知状况、政策因素三个方面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同时考虑农户认知对社会资本和政策因素的中介效应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社会资本变量中社会网络、信任、规范这三个变量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意愿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这三个变量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存在差异,社会规范对参与意愿的影响最大。
第二,农户认知对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对社会资本不同维度和政策因素均存在正向中介效应,社会网络和政策因素对农户认知的影响强度最大。
第三,在政策因素的影响因素中,政策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农户认知来进一步影响参与意愿。
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户的认知程度并且通过一些培训增强农户的参与动力,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来增强农户的参与意愿,如对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有贡献的农户可以进行奖励公示并且定期举行垃圾治理评比;二是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规范建设,形成以一种全民参与农户为主体的社区环境,构建农村社会网络信息渠道,增强农户之间的交流与信任程度,利用政策、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来加强农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且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三是提高农村生活垃圾设施供应,增加保洁员数量,增加宣传评语标贴,提高垃圾处理频率,为农户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提供设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