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形克氏针折弯器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2022-08-04巩陈申才良吴建明

骨科 2022年4期
关键词:克氏髌骨直径

巩陈 申才良 吴建明

髌骨骨折在四肢骨折中较常见,占膝关节骨折的31%[1]。由于股四头肌的牵拉,髌骨骨折一般移位比较明显,而且髌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对骨折的对位对线要求比较高,所以说大多数髌骨骨折都需要手术复位固定。手术固定方式比较多[2],目前文献报道包括[3⁃11]:切开或微创环扎固定、张力带克氏针组合及其各种改良方式、单纯螺钉固定、髌骨环、髌骨爪、聚髌器、各种钢板固定和髌骨切除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是经典固定方式,也是最常用、最简单、最节约的方法,这种固定方法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固定效果也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具有固定牢固、预后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12⁃13]。术中克氏针末端需要折弯剪短,防止克氏针移位,如果克氏针两端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克氏针刺激皮肤肌肉引起疼痛不适[14],给病人带来较大痛苦,甚至出现克氏针张力带松动、移位,最终导致固定失败,骨折错位畸形愈合或者骨折分离不愈合。目前常用两把老虎钳折弯克氏针,但老虎钳较宽大,难以达到理想的折弯角度及长度,往往出现折弯后长度过长,需要将克氏针锤入一部分,这样另一端克氏针过长,需要剪掉一部分,有时需要反复折弯几次,这样不仅浪费时间,甚至导致克氏针松动,影响固定效果。为此笔者研制出T 形克氏针折弯器(专利号:ZL 2021 3 023991.4),理论上可以更加方便、省时、省力折弯克氏针,且更加符合手术要求,为了验证这种T形克氏针折弯器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中将其与传统方法对比,探讨其在手术中使用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60岁之间;②诊断为闭合性髌骨骨折且有手术指征,即关节面移位>2 mm或骨折分离>4 mm[15⁃16];③骨折适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④有完整临床资料;⑤病人或委托人知情同意签字。

排除标准:①病人无法耐受全身麻醉手术;②有恶性肿瘤、感染、精神疾患、吸毒史者。

二、一般资料

2019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亳州医院64例髌骨骨折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所有病人均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骨折,所用克氏针直径均为2.0 mm。A 组32 例,男20 例,女12例,年龄为(39.6±7.4)岁,均采用T形克氏针折弯器折弯克氏针。B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为(38.8±6.9)岁,均采用传统方法(两把老虎钳)折弯克氏针。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完成。本研究通过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亳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BY20190185)。

三、T形克氏针折弯器研制及使用方法

克氏针折弯器基本形状为T形,由圆柱形手柄、圆柱形杆体和楔形头端三部分组成(图1),T形手柄长75.0 mm,直径12.0 mm,杆体长250.0 mm,直径8.0 mm,楔形头端长15.8 mm,宽6.5 mm,高4.0 mm,楔形头端有直径为2.1 mm和2.6 mm圆孔,适用于直径为2.0 mm和2.5 mm克氏针折弯,这两种是髌骨骨折最常用的克氏针直径。根据杠杆工作原理设计成T 形更省力,楔形头端目的是达到理想的折弯角度及长度。笔者委托合肥市五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按照示意图加工出实物(图2)。以2.0 mm直径克氏针为例,选用直径2.1 mm 或2.6 mm 的孔,克氏针折弯后角度最小可达30°,完全可以满足手术中需要,且折弯角度容易控制,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省力。

图1 T 形克氏针折弯器示意图 T 形克氏针折弯器形状及尺寸大小(mm)

图2 T形克氏针折弯器实物图 包括圆柱形手柄、圆柱形杆体和楔形头端三部分,楔形头端有直径为2.1 mm和2.6 mm圆孔

四、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之后,病人取仰卧位,患肢安装气囊止血带,术区常规消毒铺巾贴护皮膜,止血带充气,取髌骨前正中入路,以骨折端为中心纵行切开,逐层显露骨折端,清理骨折端血肿,复位骨折,大巾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复位满意,电钻及直径2.0 mm克氏针固定骨折,一般情况下两枚克氏针固定,由近端向远端钻入,必要时可增加克氏针数量,再次“C”型臂X 线机透视确定克氏针位置及骨折复位位置,直径1.0 mm 钛丝“8”字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克氏针及骨折复位位置满意。A组病人使用T形克氏针折弯器逐个折弯克氏针并剪去多余部分(采用秒表记录所用时间),将2.0 mm克氏针插入2.1 mm或2.6 mm孔内,使手柄纵轴与克氏针纵轴成90°角缓慢用力折弯,一般单手即可完成,“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克氏针及骨折复位位置满意,由于T形克氏针折弯器折弯角度容易控制,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省力,一般一次折弯即可满足要求。B组病人使用两把老虎钳逐个折弯克氏针并剪去多余部分(记录所用时间),由于老虎钳固定不牢固,折弯时容易滑移导致折弯角度不够,有时需要2~3次折弯,再者老虎钳较宽大,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折弯长度,往往出现折弯后近端克氏针长度过长,需要将近端克氏针锤入一部分(记录所用时间),“C”型臂X 线机透视发现远端克氏针过长,需要剪掉远端多余部分(记录所用时间),再次“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克氏针及骨折复位满意。

屈伸膝关节达90°确定骨折固定牢固,无异常活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逐层缝合,留1 根皮片引流,包扎切口手术完毕。

五、主要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克氏针折弯时间、折弯后角度和折弯后针尾长度。克氏针折弯所用时间=(折弯时间+锤入时间+剪断一端或两端克氏针所用时间)/使用克氏针数量。观察两组病人伤口愈合情况,下肢血栓形成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

六、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IBM 公司,美国)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64 例病人均顺利完成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手术,总体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 组克氏针折弯所用时间、折弯后角度和折弯后针尾长度均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比较(±s)

组别A组B组t值P值手术时间(min)52.38±8.35 56.75±7.64-1.327 0.250克氏针折弯时间(min)1.08±0.35 3.86±0.66-21.060<0.001折弯后角度(°)74.85±4.76 89.36±7.82-8.966<0.001折弯后针尾长度(mm)0.42±0.08 0.83±0.11-5.264 0.020

B组有1例术中出现一根克氏针松动,考虑是反复折弯导致,予以调整位置后重新固定。两组中均有2例出现伤口愈合不良,没有培养出细菌,加强换药3周后伤口顺利愈合。术前A组中有3例、B组中有4 例出现患肢肌间静脉血栓,予以抗凝治疗后消失。所有病人住院和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伤口感染、骨髓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松动移位等。64 例病人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病人骨折顺利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典型病例见图3。

图3 病人,男,59岁,骑电瓶车摔倒,右膝关节着地,随后出现右膝关节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 a:右髌骨术前CT三维重建,显示右髌骨粉碎性骨折,分离移位明显;b:予以骨折复位后,直径2.0 mm克氏针和直径1.0 mm钢丝固定,将克氏针插入T形克氏针折弯器孔内,进行折弯。术者一只手固定髌骨,另一只手行克氏针折弯,折弯到90°即可;c:折弯并剪断克氏针,折弯角度和剩下长度均满意;d、e:术后复查X线片,克氏针折弯角度约90°,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f: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已经部分愈合,内固定位置良好;g:术后1年去除内固定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讨 论

一、T形克氏针折弯器的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①克氏针成功置入后,适当屈曲膝关节使克氏针暴露出来,左手固定髌骨,右手握住折弯器T形把手,使手柄纵轴与克氏针纵轴成90°角,缓慢用力折弯,折弯过程中要稳住折弯器,避免折弯器滑动,切忌快速暴力发力。②折弯器孔有2.1 mm和2.6 mm,固定髌骨克氏针直径通常是2.0 mm或2.5 mm,建议选择比所用克氏针直径大0.1 mm孔,这样更不易发生克氏针滑动。③使折弯器头端与髌骨之间距离为5 mm左右最佳,如果过短(如小于3 mm),张力带就容易滑脱导致固定失败,过长会刺激皮肤肌肉韧带组织,出现局部疼痛不适。

二、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注意事项

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证[17]。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适用证最广[18],也是最常用、最经济的方法,具有固定牢固、预后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术中克氏针末端处理很关键,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克氏针刺激皮肤肌肉引起疼痛不适,给病人带来较大痛苦,甚至出现克氏针张力带松动、移位,最终导致固定失败,骨折错位畸形愈合或者骨折分离不愈合。很多医院采用两把老虎钳折弯克氏针,但老虎钳较宽大,难以达到理想的折弯角度及长度,折弯后末端长度过长,需要将克氏针锤入一部分,这样另一端克氏针过长,需要剪掉一部分,有时需要反复折弯几次,这样不仅浪费时间,甚至导致克氏针松动,影响固定效果,我们有一例病人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为了解决克氏针折弯问题,笔者研制出T形克氏针折弯器,通过与传统的方法对比研究,显示出T形克氏针折弯器的优势,一个人就可以将克氏针轻松折弯,而传统方法需要两个人完成。折弯技巧是一只手固定髌骨,另一只手进行折弯,这样折弯时更稳定,保持折弯器头端与髌骨最近距离为5 mm 左右,这样最合适,因折弯时的支点在克氏针上,而不是在髌骨上,所以不会出现克氏针松动。克氏针越粗越能够体现出此折弯器省力优点,本研究采用直径2.0 mm 克氏针,对于2.5 mm克氏针我们尝试过也很容易折弯,而采用老虎钳折弯就很费力。克氏针固定技巧为从头侧向尾侧方向进针,将头侧末端折弯可以减少克氏针因重力作用而脱出。有文献[19]报道克氏针两头折弯比一头折弯能够减少克氏针移位,提高固定稳定性。我们认为克氏针位置最好在距离髌骨关节面5 mm左右,这样固定最牢固,更加符合张力带原理。Kim等[20]提出克氏针靠近髌骨关节面位置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三、克氏针折弯器与传统的老虎钳相比优点

主要包括:①省力,根据杠杆工作原理T形力臂更长,与传统的老虎钳和桂景雄[21]设计的“一”字形克氏针折弯器相比,理论上会更加省力,当然确切的证据需要通过相关的力学测试。②省时,一般折弯一次即可满足要求,而老虎钳有时需要2~3次折弯,我们研究表明A 组克氏针折弯所用时间为(1.08±0.35)min,B 组克氏针折弯所用时间为(3.86±0.66)min,A 组所用时间明显少于B 组(P<0.05)。③折弯角度范围更大,且容易控制,T形克氏针折弯器前端宽6.5 mm,高4.0 mm,比老虎钳精确,折弯后角度最小为30°,适用范围更广。④折弯的支点是头端圆孔,而不是骨面,避免了对骨组织挤压损伤甚至骨折。⑤克氏针折弯器细长、灵活,对于一些深部、狭小空间,克氏针折弯更具有优势。⑥折弯后针尾长度更短,符合手术要求,无需回敲剪断,减少手术时间。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病例数偏少,需要大样本对照研究。另一个不足之处是我们研制的克氏针折弯器把手长是75 mm,直径是12 mm,偏短偏细,建议把手长约120 mm,直径20 mm更合适。

总之,笔者研制的T 形克氏针折弯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髌骨骨折手术中与传统克氏针折弯器相比,其更加方便、省时、省力,且折弯后角度更小,折弯角度容易控制,更加符合手术要求,理论上可以延伸到其他手术中应用。

猜你喜欢

克氏髌骨直径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比较分析切开复位克氏针、螺钉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骨折价值
寻找最“长寿”的膝盖
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治疗髌骨软骨骨折的疗效
张露作品
各显神通测直径
走路膝关节总是发软当心髌骨脱位
髌骨反复脱位,建议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