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某三甲医院直升机医学救援案例相关分析
2022-08-04张少辉史自强史镇方王玉华
张少辉,史自强,史镇方,王玉华△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急诊科,河南 洛阳 471100;2.延津县胙城乡卫生院,河南 新乡 453211)
空中医疗救护最早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启用战机载运大量伤兵后送救护医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中,使用直升机直接运送大量伤兵至伤病治疗中心,使伤兵的死亡率由原来二次大战期间的5.8%,有效地降至2.4%[1-2]。以直升机作为紧急空中运送工具的航空医学从此便蓬勃发展起来,无论对军队或民间、内科或外伤重症患者转送至急救中心,均有十分重要的角色[3-4]。空中紧急医疗救护运送在现代紧急医疗网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河南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常住人口705万,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紧急医疗救援及疾病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且洛阳地貌类型大体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3种,前两地形占总面积比例约为86.2%,平原仅占13.8%。空中具有高效、快速、覆盖面积广、不受地面条件限制影响等特点,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也能起到很大作用[5]。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区域性“5大中心”创建单位,2018年7月与金汇通航合作,成立医学救援基地医院,正式开展空中医疗救援。通过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本院直升机医学救援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对直升机空中医疗救援的现况进行深层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以下均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完成的直升机医学救援18例案例情况,参与空中救援的医护人员获得专业救援培训并取得资格证。排除标准:因天气、空中交通管制等原因取消通航的案例。
1.2方法 由本小组人员查阅上述研究时间区间内审核通过的直升机医学救援案例相关资料:(1)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及其疾病谱;(2)直升机救援前对患者运用量化评分系统(表1)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是否符合转运条件,保证救援转运安全;(3)直升机医学救援情况包括飞机救援日期、救援类型、起飞地点、目的医院、中间停靠地、直升机医学救援飞行耗时、空中飞行距离。
表1 直升机医学救援患者评分系统
2 结 果
2.1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构成 直升机医学救援案例完成的18例救援案例中,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62岁,平均(45.05±10.68)岁。男15例(83.3%),平均年龄(44.07±11.70)岁;女3例(16.7%),平均年龄(49.33±4.78)岁。内科疾病 11例(61.1%),平均年龄(48.18±8.78)岁;创伤性疾病7例(38.9%),平均年龄(40.14±11.53)岁。救援案例疾病谱构成见表2。
表2 直升机医学救援案例疾病谱(n)
2.218例直升机医学救援案例量化评分分析 直升机空中救援患者采用7级患者评分系统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确定是否需要航空救援运输的必要性,分别对创伤组与内科组疾病在救援之前进行评分,创伤组评分[(4.57±1.17)分]高于内科组评分[(4.09±0.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直升机救援案例飞行情况分析 根据院前救援类型分为院前急救与院间转院2类。院前急救直升机救援共有8例,起飞地点5例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3例是由院外风景区驻扎飞往本院,目的医院均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最远空中半径距离为117 km(栾川县老君山景区),最近空中半径距离为18 km(孟津县麻屯镇区),院前急救平均空中飞行半径距离为(56.87±32.47)km。空中飞行耗时最长97 min,飞行耗时最长17 min,平均耗时(61.50±21.33)min。
院间转运直升机救援共有10例,起飞地点均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间接飞往目的医院7例(先由本院起飞,停靠救援医院接患者后飞往目的医院),直接飞往目的医院3例。最远空中飞行距离为1 100 km(上海龙华机场),最近空中飞行距离为116 km(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间转运平均飞行距离为(538.00±291.70)km。空中飞行耗时最长97 min,飞行耗时最长17 min,平均耗时(238.60±143.03)min。
3 讨 论
发达国家航空救援服务系统起步早,发展成熟。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航空救援体系的国家,其国内救援点、救援面积已覆盖全国[6]。瑞士作为一个多山国家,近一半的国土面积海拔在1 000 m以上,建立了最为出色的直升机搜救与应急救援体系[7]。日本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始建于2001年,称为“Doctor-Helicopter”,每年执行直升机医疗救援任务1万余次。我国航空救援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技术和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尚且没有形成行业规范,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和行业标准。国内各个救援系统都存在人员培训、资金管理、特殊资源准备及相关法规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呈现出各地区发展各自为战的局面[8]。我国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的组织形式有6种[9],分别为军队建制的直升机后送医疗队、地区海事局下辖的直升机搜救分队、参与警用或林业事故救援的直升机救护队、通用航空公司与医院合作的直升机抢救分队、通用航空公司与地方“120”急救中心合作的直升机救护队、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直升机救护队。本院采取的模式就是院内急诊配套医护人员与航空公司合作,院区内有标准直升机停机坪,始终有救援直升机待命,一旦发出救援信息便可在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直升机航空救援与地面救援不同,医护人员需要接受正规、专业的直升机医疗救援培训,如熟悉直升机舱内仪器操作,直升机与地面救护车的衔接,患者的病情评估系统等,所以积累直升机医疗救援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共有直升机医学救援18例,本院空中直升机紧急救援的角色,是针对偏远、医疗设备不足地区的意外事故及重症患者的紧急医疗救助,或医院同医院间紧急重症患者的转院系统。其中院前急救8例,院间转院10例,与地面“120”紧急医疗救援次数差距大。分析原因:(1)直升机医疗救援费用贵,不同机型的直升机平均1次救援费用在3万元~4万元/小时。目前本院救援部分案例是因患者与保险公司之间有合作协议,但大部分需要救援的患者与保险公司并无合作;(2)目前在本院航空医疗救援领域并未与本市“120”救援系统对接,所以民众普及率不高。
救援案例中男性居多,平均年龄(44.07±11.70)岁,女性平均年龄(49.33±4.78)岁。目前救援案中全部为成人居多,儿童患者空中救援案例少见。在本院直升机救援疾病谱方面内科疾病较创伤性疾病多,因救援案例少本院数据并不能反映实际需要救援患者疾病谱的整体情况。内科疾病中以脑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居多。随着我国老龄化逐渐严重,老年患者成为急诊救治的主要对象。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仍然是急危重症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王薇等[10]报道的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急危重症疾病谱排前3位的分别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与地面急救系统相比,在心脏病发作、脑血管意外等紧急情况下,空中急救到达现场的时间显著缩短[11]。有报道显示,空中急救援系统比地面急救救援系统能明显使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获益[12]。因直升机空中救援系统明显速度快,不受地形条件限制等优点,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短时间到达医院能使此类患者明显获益。
本研究中创伤性疾病以颅脑损伤、多发伤为主。直升机空中救援患者采用7级患者评分系统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确定是否需要航空救援运输的必要性。创伤性疾病患者平均评分为(4.57±1.17)分,内科疾病患者平均评分为(4.09±0.99)分,创伤组和内科组之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创伤性疾病较内科疾病来说更有空中转运运输的必要性。对与严重多发伤患者来说,能快速、安全地将患者转院至有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护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因素[13]。与地面紧急医疗服务系统相比,多项临床研究均显示直升机转运能够明显降低重症创伤患者的死亡率[14-16]。空中紧急救援在多发伤患者中也表现出了独立的生存获益[15],在未成年重症创伤患者中的获益尤为显著[16]。因此直升机紧急救援系统可以使严重创伤患者得到早期救护,减少二次转运对严重创伤患者及多发伤患者十分必要。
本研究显示,在18例救援案例院前急救中平均半径范围为(56.87±32.47)km,平均耗时(61.50±21.33)min。本研究显示空中救援半径较国外研究远,空中飞行耗时长,与国外报道数据有较大差距。德国日常急救的直升机值勤半径为50 km,在已形成覆盖全国密集空中救护网络的基础上,在德国国内任何一点都可以在15 min内得到直升机医疗救援服务[17]。在日本国内救援系统一旦收到求救信息后,救护直升机可在 2 min内起飞,15 min即可到达伤病员所在地实施救援[18]。瑞士要求急救中心接收求救信息不超过 1 min,10 min之内救援力量到达事故现场,45 min内将伤病员后送到确定性医疗机构,1 h开始对患者实施医疗干预。我国现阶段处于空中医疗救援的初级阶段,在如何优化患者救援时间、救援距离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综上所述,目前本院存在着直升机医学救援航空器少、普及率不高、专业程度不高,没有纳入院前急救“120”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等问题,导致了直升机医学救援效率不高。但空中医疗救护转运在整个急救医疗网中,未来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结合地区实际特点,配合国家发展战略,逐步完善本市的急诊救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