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线状李超代数的超导子及限制超导子
2022-08-04远继霞
张 超, 远继霞
(黑龙江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李超代数在理论物理和数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基域的特征不同, 李超代数可分为模李超代数和非模李超代数. 在模李超代数方面, 由于直接研究模李超代数相关理论难度较大, 因此需要在所研究的李超代数上构造一个限制结构, 利用限制李超代数[1]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目前, 关于限制李超代数的研究已有很多结果, 例如: 文献[2]丰富了限制李超代数的相关理论; 文献[3]进一步研究了限制李超代数的上同调理论. 线状李超代数[4]是一类幂零李超代数, 在研究幂零李超代数的不可约簇中有重要作用. 文献[5]刻画了特征零的代数闭域上模型线状李超代数的第一上同调群; 文献[6]研究了一类线状李超代数上的Yang-Baxter方程. 超导子是李超代数结构理论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文献[7]刻画了特征零的代数闭域上Filiform李超代数Ln,m的导子代数; 文献[8]给出了系数取自伴随模的限制李超代数1-阶限制上同调是限制外超导子的代数解释. 虽然关于线状李超代数的研究已有很多结果, 但对限制线状李超代数限制超导子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
本文首先对线状李超代数给出其限制结构, 得到一个限制线状李超代数; 然后通过限制线状李超代数的2×-阶化结构, 得到限制线状李超代数超导子的形式; 最后证明该限制线状李超代数的超导子均为限制超导子.
1 预备知识
D([x,y])=[D(x),y]+(-1)|x|θ[x,D(y)], ∀x∈hg(L), ∀y∈L,
(1)
则称D为L的2-次数为θ的齐次超导子.
令Derθ(L)为L的2-次数为θ的齐次超导子构成的集合, 其中θ∈2.定义
可证Der(L)是pl(L)的子代数.称李超代数Der(L)是L的超导子代数, 并称Der(L)的元素为L的超导子.
D(z[p])=(adz)p-1D(z),
则称D为L的限制超导子.
令Derres.(L)α为L的所有2-次数为α的限制超导子构成的集合, 其中α∈2, 定义
对于任意的x∈L, adx∈Derres.(L), adL◁Derres.(L)⊆Der(L).
下面介绍一类线状李超代数, 给定正整数a,b∈, 设m2(a,b)是域 F上的超空间, 令
m2(a,b)=spanF{X1,…,Xa|Y1,…,Yb},
规定非零的[,]关系如下:
degXi=degYi=i, 1≤i≤p,
令t,s∈,是上的线性变换, 在基底上的作用如下:
(2)
(3)
(4)
(5)
(6)
(7)
(8)
(9)
(10)
定理1令λ=(λ1,…,λp)∈Fp, 则
(11)
证明: 直接计算可得⊕关系成立.由式(1)直接验证易得⊇关系成立, 下面证⊆关系也成立.
① 当j<0时, 考虑以下情形.
(i) 当j≤-p时, 因为D(X1)=…=D(Xp)=0,D(Y1)=…=D(Yp)=0, 所以D=0.
(ii) 当-p ai+2=ai+a2, 3≤i≤p-2. (12) 在式(1)中令x=X1,y=Yi, 1≤i≤p-1, 可得 bi=b1+(i-1)a1, 1≤i≤p. (13) ai+2=ai, 3≤i≤p-j-2. (14) 在式(1)中令x=X1,y=Yi, 1≤i≤p-1, 可得 bi=bi+1, 1≤i≤p-j-1,D(Yp-j+1)=…=D(Yp)=0. (15) ai+1=ai+a1, 3≤i≤p-3. (16) ai=ai+1=a2-a1, 3≤i≤p-j-1. (17) 在式(1)中令x=X2,y=Xi, 3≤i≤p-j-2, 可得式(14).在式(1)中令x=X1,y=Yi, 1≤i≤p-j-1, 可得式(15).当式(17)中的i=5时, 可得a5=a2-a1.当式(14)中的i=3时, 可得a5=a3.由a5=a3=a2-a1知, 该代数的偶部基底被D作用后的系数为式(17). 当p≤j时, 因为D(X1)=…=D(Xp)=0,D(Y1)=…=D(Yp)=0, 所以D=0. 综上可知, 1)成立. ① 当j<0时, 考虑以下情形. (i) 当j≤-p时, 因为D(X1)=…=D(Xp)=0,D(Y1)=…=D(Yp)=0, 所以D=0. (ii) 当-p D(X1)=a1Y1+j,ai=ai+1, 2≤i≤p-j-1. (18) 在式(1)中取x=X2,y=Xi, 3≤i≤p-j-2, 有 ai=0, 5≤i≤p-j-2. (19) 在式(1)中令x=X1,y=Yi, 1≤i≤p-j-1, 可得bi=bi+1, 1≤i≤p-j-1,D(Yp-j+1)=…=D(Yp)=0.当式(18)中的i=4时, 可得a5=a4, 当式(19)中的i=5时, 可得a5=0, 于是a4=a5=0, 故该代数除X1外的偶部基底被D作用为0. (iii) 当p≤j时, 因为D(X1)=…=D(Xp)=0,D(Y1)=…=D(Yp)=0, 所以D=0. 综上可知2)成立. 证明: 由式(11)知, 只需证 综上可知, 结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