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闭环管理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路径研究

2022-08-04孙怡青吕佳鸣冯妍河北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公关世界 2022年14期
关键词:闭环常态心理健康

文/孙怡青 吕佳鸣 冯妍(河北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校园闭环管理常态是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一次检验。因此,如何配合校园闭环管理常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顺利适应常态化防控时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守好心理阵地,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更是一线学生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一、校园闭环管理常态下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反应

校园闭环管理常态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都有了一定变化,如社会交往减少、出入校园需要对行程轨迹进行详细记录,寒暑假放假安排随时也可能因配合防控要求而产生变动。在这种情况下,熟悉的校园生活增加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群体可能会出现情绪、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影响着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

1.情绪问题与躯体化表现

相关研究表明,校园闭环管理常态时期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出现频率有所增加。部分学生体验到焦虑、紧张、担心的情绪,易出现烦躁、易怒、消沉的感受,总体而言,负性情绪检出率明显升高。同时,学生寒暑假时长增加,生活作息规律被打乱,返校后面对校园闭环管理常态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适应障碍,表现为出现入睡困难、睡眠障碍、头晕头痛、心慌胸闷、乏力等现象。

2.认知行为反应

进入校园闭环管理阶段,学生外出社会交往活动减少,在校园内基本按照“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进行生活和学习,文体娱乐活动较以往来看,类型、规模、人数等都有所控制。部分学生面对校园常态化管理感觉较为压抑,这种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身心状态,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减弱的现象,部分课程转为线上授课,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上网课时容易分心,长此以往,不仅课程的授课效果无法保障,也会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在行为上则表现为日常社交活动减少,人际交往范围缩减,基本上仅限于与宿舍成员或班级体少数成员沟通,“宅”现象增加,甚至有可能出现冲动行为和网络依赖、游戏成瘾、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等问题。

3.压力问题

长时间的网课学习和更为紧凑的学期课程安排,使一些同学无法适应学科课程的要求,较难跟上课程进度,对于课程上的疑难问题常常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反馈,产生了较大的学业压力,影响其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同时,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校园和线下求职渠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某些岗位招聘计划大规模缩减,使毕业生对于未来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感到更多的就业压力。

二、校园闭环管理常态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情况

心理健康素养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包括五个方面:如何预防心理障碍;识别何时出现心理障碍;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怎样对不太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怎样对出现心理障碍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他人进行心理救助。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不同,因此在个体间呈现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在校大学生因为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年龄阶段的特殊性,比较容易受到抑郁症的侵扰,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因此抑郁症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许多在校大学生不了解抑郁症的症状特征,常把普通的心理不快、情绪低落等心理症状和精神上的抑郁症状相混淆,由此延误抑郁症的治疗,使抑郁症状加重,从而产生一些严重的后果。教育实践也表明,校园闭环管理常态下,学生的负性情绪检出率明显升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调适,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的情绪状态。

因此,为了解大学生闭环管理常态下心理健康素养情况,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通过测量对表现出抑郁症状的个体的判断准确性和选择求助对象之间的差异,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进行调查。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大学全日制本科非心理学专业在校生497名。共发放问卷497份,回收问卷448份,其中有效问卷414份。

在回收的414份有效问卷中,男性被试77人,占总人数的18.60%;女性被试337人,占总人数的81.40%。被试年龄处于17-24岁间,平均年龄为20.43岁。其中包括大学一年级学生146人(35.27%),大学二年级学生75人(18.12%),大学三年级学生132人(31.88%),大学四年级学生61人(14.73%)。

2.研究材料

选取Burns和Rapee的《朋友需求支持量表(修订版)》中的4个片段,进行本土化修改。4个片段中包含2个抑郁症片段(“志豪”“嘉琪”),2个非抑郁症片段(“璐璐”“浩楠”),片段的呈现顺序随机排列。2个抑郁症片段均符合DSM-Ⅳ-TR中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主人公姓名为“志豪”的片段描述了一名大学三年级的男生在父母离婚后长期缺乏活力、食欲不振、睡眠困难,活动水平发生变化,思考能力和专注能力减退的故事;主人公姓名为“嘉琪”的片段则描述了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女生近期缺乏活力、活动水平发生变化,在策划毕业旅行期间因无意犯错而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概念的故事。2个非抑郁症材料则均呈现了主人公因生活变化而经历短暂的情绪变化的故事。

被试阅读完每个片段后均需要回答问题以测量其是否可以正确识别心理障碍(“你认为他/她怎么了?”请在下列4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进行判断的判断依据(“请在片段中划出一个促使你做出上述判断的最重要的判断依据”),以及寻求帮助的对象(“你认为他/她可以寻求谁的帮助?”请根据下列选项的重要性,用1-6对其进行排序,其中1为最重要,6为最不重要)。

3.研究结果

对抑郁症材料“志豪”的辨别结果显示,全部被试的辨认正确率为59.18%(245人);对抑郁症材料“嘉琪”的辨别结果显示,全部被试的辨认正确率为76.57%(317人)。

在心理障碍的判断依据方面,在抑郁症材料“志豪”中,有31.40%(130人)的被试提到了“睡眠困难”,有36.47%(151人)的被试提到了“活动水平发生变化”,有18.36%(76人)的被试提到了“缺乏食欲,体重下降”,有29.71%(123人)的被试提到了“缺乏活力,疲劳”,有28.02%(116人)的被试提到了“思考能力或专注能力减退”。说明被试主要根据材料主人公的活动水平和睡眠情况进行判断,但能够进行准确判断的比例较低,各项依据的比例均小于50%。

在抑郁症材料“嘉琪”中,有33.33%(138人)的被试提到了“活动水平发生变化”,有30.92%(128人)的被试提到了“缺乏活力,疲劳”;但有较多被试提到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反复想到死亡和自杀”,选择这两项判断依据的比例分别为49.28%(204人)和52.90%(219人)。说明被试主要根据材料主人公是否具有消极的自我概念进行判断,且能够进行准确判断的比例较其他依据稍高,达到50%左右。

表1 对抑郁症材料的判断依据

在求助对象的选择方面,对于非抑郁症材料,同学们认为故事的主人公首先可以求助老师、心理咨询师、相同境遇的人,其次为同学、父母、朋友;对于抑郁症材料,则可以首先求助于同学、相同境遇的人、老师,其次为心理咨询师、朋友、父母。

表2 对不同类型材料寻求帮助对象的排序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心理障碍或问题,但对于辨别心理问题的具体知识较为缺乏;面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向朋辈群体和老师求助。这也提示我们,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用好学生心理骨干和学生朋辈资源,为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同学们提供更为便捷、有效、安心的服务和支持。

三、校园闭环管理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1.构建课堂教学主渠道

高校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丰富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及普及教育课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必修课或选修课能够“定时”、“定量”开展。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系统讲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介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早期识别方法,改变传统只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帮助同学们将心理健康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能够较为清晰地辨明自身心理状态,掌握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2.抓实测评筛查主方法

以新生心理测评为抓手,用好测评工具,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开展新生心理普测。测评主体全员覆盖,涵盖所有秋季新入学学生,包括本科新生、研究生新生、专接本新生、二学位新生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测评系统相互补充,采用瑞格系统、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等专业测评系统,采用多种专业测评量表,丰富测评资料的来源,提升测评结果准确性。

针对心理普测结果,二级学院配合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学生心理访谈及进一步干预工作,为重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或每学年使用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追踪测评,重点学生制定每月报告制度,综合考虑其日常行为表现、心理测评结果、朋辈成员反映情况等,动态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3.建强心理育人主力军

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成立领导小组、培育心理教师、培养学生骨干,构建“校—院—班—寝”四级心理联动机制,安排每年度、每学期培训计划,既要包含理论学习,又要包含实践应用,还要注重效果反馈;线上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同身份制定角色成长计划与方案,探寻不同高校、机构的优质课程,学习其先进经验与优秀做法;线下邀请心理学、教育学等专家,对专职心理教师、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一线队伍和班级内主要班干部、心理委员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主题培训,帮助其掌握早期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谈心谈话的原理、方法、技术,从而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校园闭环管理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路径

1.筑牢认知信念主基石

网络时代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但是个人价值观尚未稳定,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单一认识,长此以往可能产生偏激的思维和心理。在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同学们对心理问题早期识别的知识掌握不足,无法准确辨明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种类,对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也容易出现误区,少数同学对某一类问题具有固化的态度和思维,这都影响着他们及时寻求相关帮助。

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纠正学生认知错误,树立心理健康正确观念,避免绝对化思维和以偏概全,可以通过主题宣讲、专家报告、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易班、年级QQ群等平台,定时、定期、动态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信息,使同学们从心理上和思想上都能够正视校园闭环管理常态,调整自身生活、学习状态,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同时要帮助同学们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畅通求助渠道,增强心理健康中心和高校其他部门协同联动,切实解决学生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写好心理档案主记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出现问题时往往由舍友或辅导员老师发现,但缺乏相关记录,难以形成完整心理工作网络,给持续干预带来一定困扰。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记录,可以为预测大学生心理行为、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参考。

做好校园闭环管理常态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继续完善校园闭环管理常态下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和管理,学生工作队伍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严格遵循“早预防、早安排、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原则,切实落实“校—院—班—寝”四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对于心理出现困扰的学生及时发现、尽早报告,协助学生做好问题疏导,或做好转介工作。

3.打通合力育人主动脉

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动态延展性,既表现为受到过去经验影响,又表现为影响个体未来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中发现,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可能受到其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高校心理工作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存在与学生原生家庭家访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家庭治疗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通常只能邀请家长通过到校面谈、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干预和调节,对家庭干预的效果难以把握和追踪,也无法对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表现及时获取,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外场景的育人效果。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形成家校合力,使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情况和思想状况,形成定期、定时的反馈机制,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变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长效机制,以达到家校信息互享、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协调的效果。同时,应重视学生朋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朋辈支持力量,动员更多的主体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

校园闭环管理常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工作队伍应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家校形成育人合力,营造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闭环常态心理健康
时尚与数字共舞,打造印花供应链生态闭环
公平关切下闭环供应链差别定价决策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智珠二则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FANUC 0i C/D全闭环改为半闭环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的应用初探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巨头筑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