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教育研究
2022-08-04廖佳敏成都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文/廖佳敏(成都锦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大学生是进行文化传播的主体,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尤为关键。“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已达到全覆盖,它既给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要正视“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直面挑战,克服困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改进传统学科课程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踊跃地参与课程学习,使学生收获最大,教师教学效果最好,实现教学相长的程度最大化。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的诞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是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时代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各行各业技术进行融合,打造“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发展模式。2015年,“互联网+”被纳入国家行动战略中,社会各界、各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融合、产品创新、资源整合。自此工业5.0、智能工厂、电子商务等行业模式异军突起,成为新时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的新形态,这也是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
二、“互联网+”给大学生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有益于改进大学生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提高学习兴趣。当今时代,在互联网基础上衍生出很多互联网产品,在各种产品中人们可以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度地获取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搜索信息、下载图片、观看视频等。互联网的诞生使得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改变,互联网就像一个信息集装箱,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当下最新的教育资源。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拓宽教育内容和思维疆域,汲取更多的专业领域知识。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以教师讲授和教材为主要传播载体。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极易给学生带来枯燥、死板、乏味、无趣等心理感受,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互联网+”资源丰富、数据庞大、互联互通,将互联网融入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与提升,帮助教师开拓多条教育途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互联网+”有益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话语权,人人都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发帖、发说说、聊天等活动。这些平台的应用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障碍,实现了师生之间零距离对接。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教师能便利和全面地获取学生各类信息,并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施“一对一”式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以思想类课程为例,很多高校的教育内容理论性强,但实效性差,事例久远,与社会脱节,影响学生对最新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相关工作者抓住大学生喜欢新事物、喜欢看热搜等特点,将思想政治知识与热点时事充分融合,这一举措让更多大学生在了解当前热点时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思想政治知识。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将不同学科知识与网络上新事物结合,促进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突出教育工作的实践意义。
“互联网+”有益于提升大学生教育内容的自主能力。“自主”顾名思义是自觉与主动,所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要增强学生自觉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使高校的学科教育内容和方式要与时俱进,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质和群体偏好。互联网的交互性为大学生在网上咨询问题带来了便利,使得大学生能与老师、教授、专家及学长学姐们在网上进行学术探讨和心得交流等,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过去,大学生教育工作以理论学习为主,通过课堂形式来传播,但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在课堂上玩手机、开小差的现象比比皆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及效果。现在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这一特性,将互联网纳入教育教学中,学生能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根据自己的兴趣筛选学习内容,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实效性和参与性。
三、“互联网+”给大学生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相互碰撞,实现了文化共享与交融。另一方面,一些封建思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在互联网中蔓延,传播速度也极其迅速。另一方面,部分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网上输出负面言论,加上目前的技术很难实现信息的全程监管,从而导致这些言论逐渐渗透到别的国家的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有意摧毁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价值观之间杂糅交织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包裹着大学生。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养成阶段,尚未达到成熟,大学生涉世未深,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和信息缺乏有效的甄别和判断能力,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容易出现严重错误,进一步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层层困难。
“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头脑,拓宽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暴力、恐怖等负面信息也层出不穷,这些信息侵蚀着学生的思想,摧残着他们的意志,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能够保持理智和稳定,坚持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和洞察力,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教育空间,让“互联网+”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利用。
四、“互联网+”下大学生教育的发展策略
1.完善组织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互联网+”时代,肃清网络负面信息是必然发展趋势。首先,国家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进行合理限制和规范。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发帖人才会三思而后行,网络内容才能被有效筛选、过滤,进而防止更多大学生的思想被侵蚀。其次,高校也要完善网络使用安全的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网络体系的规划,同时需要建立由党委领导、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权责分明的网络监管体系,创办文明的学校教育主题网站,整合网络资源,共享网络文化,切实加强大学生各学科教育。高校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创建良好校园环境,为大学生“互联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2.加强网络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网络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时代在进步,教育工作者也不能落后,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具备新思维,掌握新技术。为了建设一支具备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高校可以实行一种竞争激励机制,促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提升自我,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资源配置和能力。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政治素质过硬,还要熟知教育工作的要求,掌握工作方法,同时也需要具备精湛的网络新技术的实力,不断创新的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的素养。另一方面,要严格贯彻《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身正为师、德高为范,高校应该将教师的品德放在考核标准的首位,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因此,对品行不端的教育工作者实施“零容忍”和“一票否决”的制度,杜绝教育工作者的错误引导。
高校还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学生网络监督队伍,协助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相关课程的管理和宣扬,切实保障高校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学生网络监督队伍同时也需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好的政治素养,并且熟悉网络技术,了解学生需求。学生网络监督队伍可以以先进的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优秀的班委干部、学生会干部为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发挥党员和班委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教育工作者传播文化、传授知识保驾护航。
3.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适用于当今时代的教育需求,“互联网+”为大学生教育提供的新的学习思路和渠道,合理且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学习APP和教育网站,推动“互联网+”教育方式成为常态化。“慕课”“智慧课堂”“课程在线”等多种网络学习平台被广泛纳入高校课外教学,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课、短视频等方式被应用于学科教育中,将知识的重难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清晰明了,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移动式学习需求。一般微课的学习时长5-10分钟,加上课后习题一共不超过15分钟,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精力更集中,学完后即刻复习做题,让学生对知识加以巩固,学习效果得到显著增强。“翻转课堂”的应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课后需要自主学习,课堂中参与讨论和讲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实效性。而且这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大学生学科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喜欢的微课、微视频等活动中,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道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更多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4.更新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教育效果
大学生教育内容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大学生教育内容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不管线上和线下教育内容,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注重以新知换旧知,以免出现大学生毕业就落伍,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同时,网络教育内容不能脱离现实需要,要贴近实际生活,走进学生当中。要求大学生教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察学生之所需,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把握学生学习动向,重点关注百度、微博、抖音上传播的社会热点讯息。例如,科技创新方面,使用机械设计、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黑科技和元宇宙技术;思想政治方面,运用思想道德理论剖析当前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人物;服装设计方面,应用色彩搭配、造型设计、设计元素等知识来剖析当下流行的服装。因此,从当前学情分析,大学生知识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和获得感。
5.加强网络管理,自觉文明上网
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任重道远,相关部门提出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忠实粉丝”,他们喜欢发帖、发微博、发说说、在朋友圈发文章,各种网络平台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但是大学生涉世未深,很多信息呈现个人主观色彩,价值观多元化,有些信息甚至涉及政治、个人隐私,从而违反了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高校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引导学生强化网络法律法规学习,遵守国家网络运用的法律法规,自觉做到文明上网。高校也要完善网络监管体系,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过滤、净化不良信息,把有害信息扼杀在摇篮之中,筑牢信息污染“防火墙”。高校还要提前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给出网络防御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和精神的侵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鉴于此,高校应该积极将“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要求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方法、新模式,利用大学生喜欢的新型学习平台,比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缩短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交流沟通,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