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抱雪域之魂 她优美至今
——老兵谭才英的艺术人生纪实

2022-08-04吴微谭才英

西藏人文地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歌舞团昌都西藏

◎文/吴微 图/谭才英

A 使命

对于西藏昌都地区文工队成立的起始,我一直在找寻答案,翻阅资料和采访当事人,才弄清最早的文工队是1950年10月,由18 军52 师文工队一部分人员组成的昌都解委会文工队,组建人员38 名,主要承担昌都解放初期的文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放映电影、制作幻灯片、摄影、图书发行和借阅等事务,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操办俱乐部事宜等。

1954年,随着川藏公路的通车,昌都地区各个行政机构因工作需求得到扩大,逐步健全,这时,昌都文工队所担负的宣传任务更多更重,但由于人员极缺,影响了一些工作的进展。所以,补充人员扩大队伍,是文工队的当务之急。当时的解委会主任王其梅,拟定从内地招一批能力强的军人艺术家和非军人队员,充实昌都文工队。

在这批进藏的队伍里,有一名舞蹈演员,她叫谭才英,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16 岁的她考上了军大,参军半年后,他们80 个人集体转业,1950年6月,她被分到西南文工团;1953年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部分合并为西南人民艺术剧院,她任舞蹈演员,住地重庆。

参军后,她即从事舞蹈和唱歌。1952年9月,西南文工团应上级领导指示,选了7 人参加“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到朝鲜慰问,分团成员包括云、贵、川、康(现已改名,属四川)四省的各界代表,劳动模范,谭才英等7 人,还有23 人组成的文工团(主要有曲艺、杂技、歌舞),主要担任歌舞节目,于1952年10月8日凌晨3 点出发,经两天到达伊川郡谷山三兵团驻地,此时上甘岭战役打得激烈,文工团辗转一个多月,一般都是晚上行军,到过12 军、15 军、38 军、60 军和炮兵部队、野战医院等地。舞台是临时搭建的,或在树林、山地、坑道不分昼夜地演出,有时一天两场甚至三场;演出的地点有的离前沿阵地很近,战场的火光映照天空经久不熄,还常遇到敌机的袭扰。一次,文工队正在野战医院和后勤部队慰问伤员,演出结束返程中,刚爬上山坡,敌机来了,用机枪扫射正在前行的吉普车,队员们披上绿色雨披隐蔽在山沟里,避过一阵弹雨才继续前进。

慰问的12 军,原是与谭才英同行的3 位同志曾参军的部队,大多是西南的子弟兵,川籍者居多,看到好些熟悉的面孔,他们感到格外亲切。在与12 军文工团的同志交流中,得知为迎接慰问团的到来,他们排练节目时,遭遇了敌机轰炸,牺牲了7名战友,18人受伤。志愿军文工团在战场上英勇顽强,他们除了演出外,还担任护理员、抬担架、运送炮弹和粮食,在阵地上编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鼓舞士气;谭才英等还向志愿军文工团,学习了歌颂英雄及中朝人民友谊的优秀歌舞节目回国演出。1953年,她再次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在战场上她被战士们艰苦卓绝的献身精神深深打动,以他们为榜样,严以律己,表现优秀,10月8日,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54年9月,西藏昌都文工队的同志来到重庆西南人民艺术剧院学习,同时也想要一些专业艺术骨干充实队伍,组织决定调谭才英和周兴国(因为他俩是恋人,又都是党员)、梅庆东、周锦玲,还有一位乐队的共5 位同志,赶赴西藏昌都文工队。作为党员的她,做好了一切准备,服从组织的分配,加上自己喜欢西藏民族舞蹈,即非常踊跃地前往。

第二届赴朝慰问与驻地朝鲜老乡告别,左后一为谭才英

第二届1952年9月赴朝出发在民联轮上合影

第三届赴朝朝鲜人民军欢迎场面

第三届赴朝部分演员和志愿军合影,右前排一为谭才英

时任昌都文工队队长的武文耀回藏前,在重庆和成都招收了几十名年轻的文工队学员,为便于管理分成几个分队,谭才英即任文工队舞蹈分队的副队长。招来的学员们在成都向战旗文工团和省歌舞团等单位,学习排练了好几个节目,包括藏族舞蹈,同时在成都定做了服装道具,然后坐上大卡车的货箱,经9天到达昌都。

刚刚解放的昌都条件很差,房子很少,新来的几十名队员,男女分住在解委会机关后院,这里的菜地后边有修得很粗糙的几间干打垒土房,房里阴暗狭小且墙体四面透风,除了队长夫妇住的一个单间外,其他都是集体宿舍,每间房住十余人。有一个礼堂供开会和演出,但舞台和观众席都是土台子;他们练功排练是没有房子的,都在室外开阔空间进行;没有食堂,大家吃饭也在露天蹲着吃,冬天的风吹来,沙尘弥漫,热饭很快变冷,一些沙粒吹到碗里,进了嘴硌牙;厕所是土坯砌的,露天无顶;洗衣服下到扎曲河,手伸到冰冷河水里,几分钟就麻木了;在吃不上新鲜蔬菜和肉类的情形下,他们开荒种了萝卜、白菜和土豆,度过了冬天。为了振兴昌都的文艺事业,文工队员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从不叫苦,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1953年1月赴朝回来在雅安为归国志愿军演出,左一为谭才英

1955年3月至4月,谭才英陪同由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作曲家、舞蹈编导及四川的作家王余等组成的采风团,他们骑着马翻山越岭,克服高原反应,到察雅宗深入生活,搜集藏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在两个月里,他们虚心地向当地藏族和民间艺人学习,收集整理了民间音乐和舞蹈的素材,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收获很大;昌都文工队还多次到昌都市区、白格村、俄洛桥学习、搜集整理“昌都锅庄”“堆谐”“果谐”“弦子”等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家们拥有了第一手素材,为日后民族歌舞的发展研究、新编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届赴朝演出

第三届赴朝演出前的排练

第三届赴朝演出《光荣灯》,左二为谭才英

那时由于交通不便,他们下乡演出都是骑马,走在山道上或者悬崖边牛羊踏出的小路,危险处处,光是看一眼陡峭的地势,站在汹涌冰冷的溪流边就不寒而栗。一段往事一直让谭才英不能忘记:“我们曾有一次下乡,队里有一位胖胖的女队员初次骑马,走在路上不知咋的,那马受了惊一个劲往前冲,女队员一时心慌从马上摔了下来,撞在石头上,让自己的牙齿把下嘴皮都磕穿了。这样的事故在下乡演出中经常发生,已经成了常态。可我们是革命的文艺兵,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

1956年谭才英和他的恋人要结婚了,因为那时昌都建筑单位和建材奇缺,暂时没有条件盖新房,所以,文工队里单人住房非常紧张,团长东挪西腾,好不容易空出一间小房子做了他们的婚房。可是不久,另一对新人面临结婚没有房子住,谭才英夫妇商量后,主动将自己的房子让了出来,搬到了临时搭建的帐篷居住,高原的冬天冰天雪地,气温很低,清晨起床,被子头都结了冰,眉梢也染了霜,帐篷里的空气仿佛都要凝固了。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分别致电给予祝贺。以陈毅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将到拉萨参加盛大的庆祝活动,当时全区的文工队都集中到了拉萨,为庆祝活动做准备。

昌都留影

昌都文工队合影

昌都文工队在排练

昌都文工队演出的话剧《考验》

成立自治区筹备期间,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主任4 号王其梅,也住在拉萨。由于昌都文工队的演职员常年生活在艰苦的环境,穿的蓝布棉衣都成了油大片,这般模样怎么接待中央代表团?经文工队领导商量,决定去向4 号首长王其梅反映情况。队里几名干部去到他的住处,4 号首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询问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几位干部向4号首长反映了当下的状况,他听后当即拍板:凡来拉萨的文工队队员,按当时拉萨的标准发一个月的全额现金(大洋)。有了现金,谭才英和队员们立即在尼泊尔商店买了新衣服和相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陈毅副总理率领的代表团和随行的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参加了拉萨各界人士在罗布林卡举行的盛大游园活动,中央民族歌舞团和西藏文艺界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昌都文工队演出了具有昌都地区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

昌都文工队部分同志合影,第二排(右三)为谭才英

1956年庆祝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与爱人在拉萨合影

1956年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中央访问团的翟秋芳(左三)同志欢聚一堂

昌都文工队排练后与乐队合影,第二排左一为谭才英

庆典结束后文工队回到昌都,接到上级指示,为繁荣和发展西藏文艺,要创作一批反应西藏人民新生活的音乐舞蹈作品到拉萨会演,谭才英和队员们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创作排练中。同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文教处主持领导下,有西藏工委文工队、日喀则文工队、昌都文工队、塔工文工队和江孜文工队,再次集中到拉萨,参加西藏首届文艺会演。昌都文工队有三个节目——藏族舞蹈:铃鼓舞(编舞 李家平),独唱:昌都山歌(演员 王利融)和藏族舞蹈:昌都锅庄(编舞 谭才英)入选。这三个节目,[昌都文工队在1957年1月,参加了全国专业文艺团体音乐舞蹈会演(当年不评奖)]受到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中央领导的赞扬。会演结束后西藏文艺代表团和全国参加会演的各文艺团体到中南海,荣幸地受到毛主席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昌都文工队的藏族女演员车志玛参加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舞蹈《草原上的热巴》,到莫斯科参加了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世界舞蹈比赛,获得铜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说起“铃鼓舞”,都是昌都民间最有名的舞蹈,由于舞蹈和铃鼓对协调有很高的要求,难度大,“我们每天向民间艺人学习,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谭才英回忆道,“我们在北京一经亮相,就得到好评,一些歌舞团也以我们这个原始‘铃鼓舞’为基础,创作了各种题材的舞蹈,在藏区和全国风靡一时。”她向我讲到这里时,情不自禁站起来,嘴里哼着旋律,扭动身体,舒展手臂,脚踩着节拍跳起来,那么投入那么忘情,可见藏族民间的舞蹈,真是魅力无穷,其乐无穷,让八旬老人翩翩起舞,浑身充满了青春活力,令人感受到高原多彩的风情,心间激荡起一种豪迈和对如火如荼岁月的深情眷念……

1956年4月在拉萨合影,右一为谭才英

1956年12月在拉萨会演时合影,右一为谭才英

参加1957年1月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与毛主席合影

自今,说起一生中最有纪念意义和最难忘的时光,就是在昌都地区文工队,“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各方面的条件很差,可单调的环境更能调动人的专注力和创新力,心无杂念地学到很多知识。”谭才英强调地说“昌都是我到西藏的第一站,艰苦的岁月,历练了自己,积累了知识,我真不后悔去西藏奉献了青春,昌都是我永远的怀念!”

为了提高昌都文工队的艺术水平,昌都解委会的领导决定让谭才英和队员们留在北京,他们先后向中央歌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单位学习近半年时间,于同年6月离开北京经成都返回昌都,在昌都住了五个月,因西藏6年不改,西藏各地文工队经过整顿压缩,除少部分汉族同志调回内地外,其他同志到西安小雁塔集中。

1958年1月在西安成立西藏歌舞团,谭才英离开了昌都,到咸阳西藏公学集中,西藏歌舞团即由当时的西藏公学党委领导,后期她从歌舞队调到歌唱队担任副队长,成为西藏歌舞团的一员。至此,第一代昌都文工队从1950年至1957年底,他们克服了在高原工作的重重困难,足迹遍布类乌齐、江达、察隅、左贡、八宿、察雅、丁青等地,圆满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谭才英既是事件的亲历者,亦是历史的见证者。

第一代的老文工队,从形式到风格,从内容到审美,领航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风向,创立了具有浓郁民族形式的作品,让历史遗存和农耕文明交融互通,比如,“铃鼓舞(热巴舞)”、锅庄和山歌等基本元素,作为一个地区艺术流派的奠基,得到大力发展和创编;他们中的文艺骨干,是撰写昌都文艺工作历史的先行者,为昌都文艺事业的繁荣,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个性、有能力、爱钻研的后备人才,产生了西藏知名的专业舞蹈家、歌唱家和作曲家,有些在西藏歌舞团施展自己的才能,有的在领导岗位发光发热。第二代、第三代昌都文工团传承了他们的家底,不断创新、挖掘,将专业艺术和民间艺术提炼融合,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史诗般民族文化的昌都锅庄、芒康弦子和丁青热巴三大著名歌舞,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行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声誉日盛,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昌都留影,右一为谭才英

1957年夏在北京惠民饭店合影

B 王其梅宣布恢复她的党籍

1959年9月,谭才英再返拉萨参加西藏的民主改革,唱队被分配到林周宗,下乡的队员分散到好几个点,其中一个点在山沟里,可以通往牧区,此时,当地还有零星的叛匪,队员在进入山沟工作时,遭遇叛匪居高临下的射击,一位下乡的翻译当场牺牲。谭才英这个点管辖的尼姑庙,那天正好她到庙里开会,零星路过的叛匪翻墙进了尼姑庙,抢走了好些酥油和食物,尼姑也被打了。得知这个消息,她立即返回去看望尼姑,但叛匪已经仓皇逃走。

那时下乡他们还配有手枪,谭才英随身配的是38 式手枪,因为嫌枪重管长,带着不太方便,同事主动给她换了支六孔转轮手枪,她只带了两发子弹去开会,在返程途中,已是茫茫黑夜,因不清楚此手枪性能,结果在试射时走了火,她骑在马上摸了下马头,没见有流血,马儿当时也没反应,待骑到住地她正准备下马将马还给主人时,那马突然嘶鸣,扬起前蹄,受惊跳起来,差点将她摔下马来。蹲点虽然有危险,但能亲自参加西藏的民主改革,废除了西藏封建的农奴制度,她倍感光荣。

1960年12月至1961年底,一场整风运动,把以团长为首的队以上干部,共7 人打成“反党集团”,她和爱人难以幸免,被开除了党籍,级别工资降两级,下到红旗农场锻炼了两个多月,后来离开西藏回到了成都,分到四川省歌舞团和省人艺。1962年7月份,谭才英等返回拉萨接受三个多月的甄别,在西藏歌舞团召开的平反大会上,非常意外地见到时任西藏工委副书记的王其梅,他代表党组织到会给西藏歌舞团“反党集团”平了反,恢复了他们的党籍和级别,她当场止不住热泪盈眶。对于她这样的普通党员来说,王其梅副书记在百忙之中亲自来宣布,不仅意义重大、印象深刻,而且影响了她的一生。所以,她的政治生命得以延续,更有信心从事舞蹈艺术事业,使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下去,绽放出非凡的光彩。

革命老艺术家谭才英

1979年,当时已在成都歌舞团工作的谭才英一行7 人,到北京去观摩全国文艺会演,她打听到王先梅(王其梅的夫人)住址,心情激动地专门去看望,彼时王其梅将军已在“文革”中遭灭顶之灾故去,谭才英说起当年的西藏往事,感念将军一生战功累累,对同志的无私关照,对党的忠诚,为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鞠躬尽瘁,不觉潸然泪下。王先梅和她拉家常,聊起“文革”中她家庭的悲惨遭遇,谭才英感同身受,但终究历史问题得到了公正解决,平反昭雪恢复了将军名誉,让谭才英遗憾之后感到宽慰。她动情地对我说:“4 号首长一生敢于担当,正气凛然,碧血丹心,没有架子没有官气,以自己真性情展现了党员的本色;以博大的胸怀待同志如春天,凡和他接触过工作过的同志,无不被他高尚的品质所感染,而且一辈子都难忘记!”她的眼神慢慢凝聚在了某处,思绪回到了燃情岁月,朴素而真实,深沉又浓郁,我知道,她在释放内心的郁积,在强化一种痛惜的怀念,而这种怀念像芳香的格桑花,香味弥漫四周,加重了醇厚的苦涩和无奈,拉长了她回忆的影子,变为沉淀生命的心病,这病,眼泪和思念都治不好;追忆,变成珍藏青春的画卷,时世变迁,颜色依然如故……我静静等着,屏息呼吸,因为王其梅将军在藏一代和藏二代人心中,是铮铮傲骨的铁血男儿,是一个令人景仰的老西藏精魂,是一个摸得着看得见的传奇;此刻我们同缅,是更想走近将军的故事,走进他风云激荡的军旅天地,让历史光耀的千秋阳光,如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激励后人向他学习,做他那样的人,不在乎有无掌声和鲜花,默默地完成献身西藏的过程,一生无怨无悔;而我,也确实这样做了。

年届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谭才英,身板挺直,老当益壮,退休后,为了丰富老年生活,积极参加社会艺术团的群众舞蹈活动,培养群众舞蹈骨干;学美术、书法,尤其爱好摄影,偶尔参加老年合唱,不时去旅行,生活得精彩又丰富。去年她领到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同时获得了省文联离退休党支部评选的优秀党员。可以说,她一生当过军人、当过演员、担任过组织管理者,优秀一直是她尊奉的习惯,自觉是她一生实践的总结,你在她身上看到的是永不言败的励志,就像她在战地前线、在舞台上,在乡村间、在军营中那样,没有什么能够难倒她,没有什么障碍不能跨过,因为她本来就是一株唯美而坚强的铁梨花!

祝愿这位老兵健康长寿,艺术之花绚烂芬芳,艺术之路万古长青。

猜你喜欢

歌舞团昌都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论昌都“卓舞”音乐特征
我与西藏歌舞团——写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60周年之际
一个人的西藏
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
昌都市灌溉地麦类作物增产栽培技术
西藏:存在与虚无
昌都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