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临

2022-08-04

西湖 2022年8期
关键词:观者社会学隐喻

《降临》(布面丙烯),160cm×300cm,2018年

马文婷的大部分作品都与风景有关。在她笔下,风景既是纪实的,又是表现性的;既是“在场”的景观,又是隐喻的符号;既是公共的场景,又有着浓郁的个人气质。正是这些看似矛盾的介质共同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浓郁的灰色、凝重的氛围、苍凉的场景……它们让观者无法回避、让人为之震撼的不仅仅是画面在“视觉—心理”上产生的冲击力,而且是日常与异常,象征与隐喻,人与“非人”在“文化—社会学”上的多重体验,深深撞击着每位观者的心灵。

对于我而言,艺术家对“风景”的表达是具有反思维度的,尽管这种反思经常源于一种直觉或无意识。正是作品承载着艺术家立足于都市生活对自然风景的观照,因此诗化的风景最后转化为一种社会学的风景,或者说,“诗意”与“反思”最终走在了一起。如果我们用这种反思的视角来看马文婷的作品,她笔下的风景便多了一种“隐痛”的美学意味。荒芜的风景、寂寥的枯树都因为画面不出现人的踪迹而多了一种孤独感,但是,人的“不在场”反而强化了人的“在场”,因为这些风景并不是纯粹“自然的”,它们所呈现的荒凉与破败可能恰恰是 “人”或者“我们”的存在而引发的。如果放在更大的语境下讨论,这种“隐痛”的特质无疑具有对现代化反思的社会学意义,而作品中那种独特的忧郁惆怅的怀旧感之所以引起观众共鸣,同样也源于“我们”作为都市人的身份。

猜你喜欢

观者社会学隐喻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端午节观龙舟赛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活的隐喻》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