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2022-08-03肖璐

科技风 2022年18期
关键词:美育协同心理健康

肖璐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它引导着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己和群、义和利,能够正确看待成和败、得和失,它培育着大学生能够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在健康心理状态下高素质发展。而美育作为求真求美的人文教育力量,致力于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化,引领大学生确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民族情感。美育现已经成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阵地[9]。201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美育做了新的部署和规划。《意见》总体目标要求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可见,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美育教育,二者的育人目标与内容相互交织、补充和渗透,二者的最终目标均是培养健全人格、身心健康、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

当前,新时代大学生所呈现出的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成长及思想发展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其单一的理论课堂、传统团辅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高校中,美育的边缘化和工具化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通过协同发展理念相结合,旨在发挥两者共同追求的育人目标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推动高校育人作用。

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渗透和作用的内在联系影响着教育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是通过对个体的心理、情感、认知、审美以及行为的逐步教化,以达到被教育者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全面发展的人格为目标。然而就目前而言,两者的协同发展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理论层面

现阶段对比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美育,包含目标、方法以及原则等,仅仅是简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的内在关联,两者缺少深层次探讨。在理论和运用方式的对比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甚至出现生硬整合的形式。对于机制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政策有待完善,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存有差距,所以应重点关注美育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认知,才可做好大学生教学指导工作。

(二)实践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美育的管理结构框架中的运用尚未被充分注重。教育者淡化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对应的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不够强大,因此需要更多地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同时也要注重管理系统、网络科技、活动平台等方面的创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途径

在时代发展格局不断变化的新时代下,高校可通过协同发展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相互融合,以此探寻两者间的创新育人理念和对策。

(一)创新理念,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育人格局

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如何实现在美育协同发展下遵循美育的特点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规律和特点,突出美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作用和实际效果,将美育深度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对两者理念重新认识和创新。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理念认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作为一项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理念认识。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学校开设的心理热线、咨询室、心理测试等形式称为目标性防治。美育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可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并提升心胸气魄,让学生追求更高品位和审美境界;另一方面可解放和宣泄内心波澜,有效调整负面情绪,让自身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活力,从内在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健全人格。对于学校而言,有助于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维护校园秩序;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关系融洽,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

2.梳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高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对大学生进行不良心理状态的预防,从根源上贯彻治疗转为预防的理念。就业难度的进一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影响和压制学生生命力的展现。然而需要承认的是,社会和生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教育领域内不可直接处理的问题,所以存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要接受针对性地辅导。可是要想真正防患于未然,可借助美育进行学生思想培育,以此带给高校大学生更多的力量。可以说心理治疗和美育教育引导着学生的情操,起到了治疗与养护互相结合或者标本兼治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教育完全融合,对大学生今后的生活产生更好的引导效果,也就是说强化美育作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条件。

3.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理念

当今,“协同育人”成为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旨在整合高校教育各方面力量和资源。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两个教学活动中,要避免两者走向平行关系。两者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构成要素和环节进行优化和整合,尽可能达到两者的协调统一,以使“协同育人”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调发展过程中,要从教育教学制度机制角度来解决“协同育人”有效性缺乏问题,要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专业美育方面教师以及各类资源平台等的协同互补作用。

(二)创新管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育人水平

新时代高校管理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于创新。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审美能力,要不断创新两者间的管理办法,不断提升高校育人能力的实效性。

1.强化教育者和专门力量的管理

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教育者要承担着育人系统运行的组织和管理。教育者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作为个体的教育者,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美育相关专业教师;二是作为群体性组织的教育者,即学校各级组织与部门(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社团以及美育等专业学科和选修课程的力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专职辅导员和艺术专业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强化两者教师队伍的选拔,以及他们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管理。

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综合素质能力,需不断加强教育者责任和专业意识。教师队伍需熟悉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规律,熟悉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应时代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加强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逐步构建分层、分类、分级的专业培训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两者师资力量契合的管理运行机制,需尽可能地利用两者师资力量各自所具备的专业优势,相互学习、渗透与互补,努力实现两者间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如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及美育专业知识、艺术赏析与执教能力,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美育工作;美育教师可通过艺术手段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通过美育独有的特点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创新服务管理系统,整合资源共享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构建服务管理系统和资源共享平台,提升高校服务管理能力。服务管理系统的建设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美育教育提供衔接桥梁,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协同发展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需不断地深入研究、探索、创新,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间的融合、互助关系。服务管理和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除要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还要广泛吸纳社会群体组织、文化演艺团体等核心人员,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同时立足于大学生身心成长情况和学习能力,对实践指导流程进行整合与优化,也就是说在实践层面上指导心育和美育协同发展的具体操作,确保服务管理系统可以密切地服务于大学生,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资源,继而切实提升心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三)创新载体,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育人平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教学过程中,载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根据当代学生心理思想特点,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和创新载体,搭建具有统一性、创新性的育人平台。

1.创新课程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要对课程载体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主体育人作用。从理论上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虽有着各自理论基础、指导方式、价值意义等,但在内容、情感等方面存在着交融性、渗透性和相通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上,可通过改变传统组织性理论灌输等显性教育方法,将美育中美的感官化、情感化和独特新颖的媒体手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可艺术化、美学化、趣味化、形象化,这些美的要素融合可增强教学效果。在美育教学中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如美术、音乐(各类器乐、声乐等)、舞蹈、文学(经典小说、诗歌等)等课程,让学生从局限理论课程中跳脱,感受美的渗透及滋润心理作用。

2.创新活动载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要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团体活动育人功能。团体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载体,心理素质的提升不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灌输,更多是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显性或隐性心理团辅活动中潜移默化获得。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整体规划、全方位设计、平台构建、环境的融入至关重要。推进美育与心育融合,坚持“以艺载道”“以美育心”思路,开展多元化、艺术化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充分利用校园文体馆、美术馆、操场等场所,进行心理舞台剧、音乐剧、美术展、讲座等,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下,以多样性创新活动进行内心世界及审美意识升华。

3.创新网络科技载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需要创新网络科技载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信息内容获取及时、丰富;二是传播方式上更注重沟通交流作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能更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三是网络信息中,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融为一体,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超出传统媒体形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创造了由平面单向传播向立体传播的全融合式的心育与美育教学渠道。充分运用网络,加强微媒体体系建设,学校可办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形式微教育网络心理平台,将微媒体的感染力转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渗透。作为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理论课程可通过线上相关载体进行传授,但心理团辅、相关美育教学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开展,似乎需要重新思考和接受科学技术的挑战。任何一种图像不可避免呈现出一种劝服性修辞意向功能。进行创新教育时要注意图像背后有可能会曲解、消解、遮蔽主流意识可能,要看到图像可见性背后不可见的内容,看到图像所呈现出价值观含义,大力净化网络生态环境。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资源协同发展传播,凝聚强大正能量,除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审美能力、人格魅力外,引领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向更好发展。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大学生能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旨在打破高校传统的育人理念,在遵循个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力求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实效性,形成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并达到理想目标的育人新模式,从而实现最终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美育协同心理健康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