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亿:一腔热忱成就“暖通”人生
2022-08-03罗朝淑
文|罗朝淑
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
1973年,已在内蒙古农村插队4年半的江亿被推荐参加高考,并成功被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暖通专业录取。
暖通是一个建筑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供暖、通风、空气调节三方面,人们最常见到的暖通就是建筑里的采暖、空调等设备。但彼时的江亿根本不知暖通为何物,只是抱着“国家要我学什么专业,我就学什么专业”的心态开始学习。
不过,从1973年10月至1974年4月,江亿仅在清华大学校园里学习了半年,更多的时光他是在工厂里度过的。
“那时候,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下工厂,在各种工程实践中学习。上课也是老师拎块小黑板,到宿舍里给十几个学生讲课。”回忆起当年的大学时光,江亿觉得那是人生中特别充实而难忘的一段经历,也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亿
跟工人师傅们贴心交流经验,让江亿收获很大。“那时没有考试,同学们直接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学习动力很强。”所以没过一两年,江亿就对原本不懂的工程问题豁然开朗了。
“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理论弄明白了,就能找到破解工程问题的关键;工程问题解决了,也能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江亿说。
解决大白菜储存难题
1978年10月,工作一段时间后的江亿考取了清华大学热能系的研究生,随后取得清华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读博期间,江亿参加了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的“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苹果产地储存技术的研发,负责热环境原理研究及性能优化。那时,苹果产区建不起冷库,可苹果在常温下储藏久了就不脆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江亿深入农村进行调研测试,借鉴农民打窑洞的土办法,和团队成员研发出“土窑洞+自发式气调技术”,让头年秋天收获的苹果保存到来年夏天也依然水分充足、味道脆甜。
20世纪80年代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仍不是太高,那时,大白菜是北京老百姓冬天的当家菜。但对庄稼人来说,赶上年份好,大白菜收获多了,卖不出去会烂掉;赶上年份不好,白菜又一下供不应求。
如何解决大白菜的储存难题?
江亿的法子是“靠科技”。和他合作的北京市蔬菜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白菜在存放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气体——乙烯,正是乙烯催熟了白菜,进而导致其腐烂。只要将乙烯有效地排出,就能让白菜保存更长的时间。
“这是特别重要的结论,是基础性研究的重要成果。”江亿说,“通过相应手段排出乙烯,大白菜即使在菜地现挖的坑里保存上4个月,过了春节,你把它拿出来,仍是一颗新鲜的白菜,这就彻底解决了白菜的储存难题。”
为环境问题干实事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慢慢不缺吃了,江亿的研究重点也逐渐从解决吃的问题转变为解决工业生产环境控制问题,再到后来又变成了解决人们居住环境的问题。
进入2000年后,全社会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方式解决碳排放问题,慢慢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于是,江亿开始关注建筑的节能减排问题。
他认为,中国应该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建筑节能技术路线。“在节能环保方面,我国不但重视科技,还尊重自然,这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文化。”江亿说,“未来就是要靠风电、光电、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构成的零碳能源系统,慢慢替代燃煤、燃油、燃气等为主的化石燃料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在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零碳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江亿开始在全国推广“光储直柔”技术。“光储直柔”是在建筑领域应用太阳能光伏、储能、直流配电和柔性交互四项技术的简称,是发展零碳能源的重要技术体系。
江亿和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实际调研发现,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院落,其住房、凉棚、库房等总面积为300多平方米,屋顶可装28.3千瓦光伏发电设备。我国农村各种建筑物屋顶总面积可达200多亿平方米,可以装下20亿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一年的发电能力接近3万亿千瓦时。江亿认为,农村屋顶光伏利用将成为未来零碳社会的重要资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室内环境安全再度引起重视,江亿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了“中国制冷学会抗击新冠肺炎专家小组”,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专家展开深入研讨,为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