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创板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与审计费用

2022-08-03张雷云

会计之友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审计师年报创板

张雷云 陈 瑛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引言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应当是市场,同时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通过改革提升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鼓励创新创业。2019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证监会公告〔2019〕2号);2019年3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证监会令第153号)和《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证监会令第154号);2019年7月科创板首批公司挂牌上市。2020年修订后的《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证监会令第174号)第十九条规定“交易所主要通过向发行人提出审核问询、发行人回答问题方式开展审核工作,基于科创板定位,判断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目前科创板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IPO审核问询方式对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且作为重要中介机构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此过程中负责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质量进行鉴证,那么IPO审核问询中所传递出的信息是否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定价?

基于此,本文以2019—2020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发行上市阶段收到的上交所IPO审核问询函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对公司上市后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IPO审核问询中与财务、风险相关的问询对审计费用的提升作用主要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组显著,并运用Bootstrap自体抽样法和公司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往对非处罚性监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报问询,本文聚焦于上交所对科创板公司申请发行上市阶段实施的IPO审核问询,拓展了非处罚性监管的研究范围,为IPO审核问询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增量经验证据;第二,现有文献主要从问询监管的形式特征出发,研究其经济后果,本文使用LDA主题分析技术挖掘IPO审核问询的内容特征,量化了上交所对不同科创板上市公司及不同事项的IPO审核问询强度,从而深入研究了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第三,本文丰富了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研究,为研究IPO审核问询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一)文献综述

自2014年12月我国监管层引入问询制度以来,证交所通过发放问询函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其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的持续有序运行。目前学术界主要针对年报问询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首先,黎精明等认为证交所年报问询能够提升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是一种能够发挥发函主体积极性的行为,年报问询具有“威慑效应”。其次,陶雄华等认为年报问询侧重于对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监管,是证交所在审核公司年报过程中对其信息披露存在模糊、缺失、异常的情况提出询问,要求公司进行书面回复并进一步补充、完善信息披露的过程,因此年报问询具有“监管效应”。最后,证交所需要以监管者身份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合规性方面要求上市公司提高自身信息披露水平,同时要求上市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就相关事项发表意见,防止公司管理层以及控股股东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这实际上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形成了一定的监管压力,因此年报问询具有“监督效应”。

米莉等以2015—201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问询监管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李晓溪等、陈运森等研究发现证交所向特定公司发送年报问询函的行为向市场参与者传递了该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低的信号,被问询公司有动机通过及时回函、对信息进行修正和补充披露来降低问询带来的市场负面反应。由于年报问询及公司回函的整个过程都会被及时向社会公开,这种公开信息直接向市场参与者揭示了公司盈利能力较差、风险揭示不全面等潜在问题,公司隐藏信息所带来的风险增加,年报问询同时会引起审计师、承销商、机构投资者及证监会等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关注,使其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翟淑萍等研究发现,年报问询作为重要的外部监管机制会促使公司提高其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且财务报告问询对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是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盈余管理程度来实现的。陈运森等、沈萍等检验了年报问询函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年报问询函会显著提升会计师事务所后续对公司要求的审计费用。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较早就开始采用问询监管方式对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约束。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了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要求SEC的公司财务部至少每三年审查一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查对象包括公司注册文件、年报、中期报告以及季报等,因此国外学者对SEC问询监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Cassell et al.研究分析并归纳了收到SEC问询函公司的特征,发现盈利低、复杂程度高、聘用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及公司治理较差的公司更容易被监管层发函问询,直接导致这些公司需要付出更加高额的成本来回复和完善监管层在问询中的信息披露要求。Bens et al.以及Johnston et al.研究发现问询监管行为不仅能改善被问询公司的信息环境,还能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盈余的解读效率,帮助投资者提升对公司价值估计的准确性。美国SEC还会在证券发行审核过程中根据审核情况向公司发送意见信(Letter of Comments),收到意见信的公司在下一年度的信息披露情况会有所改进,但存在违规披露却没有收到意见信的公司还会发生违规披露问题。收到意见信之后,公司会面临中介机构更为严格的监管,审计费用上升,且意见信中如果包含“会计”“风险”词汇,其对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证交所年报问询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且主要基于上市公司是否受到年报问询以及受到的年报问询次数等形式特征。因此本文借助2019—2020年科创板公司收到的上交所IPO审核问询函文本,利用LDA主题分析技术挖掘其内容特征,并针对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研究假说

IPO审核问询作为专业机构,从投资者角度出发,要求发行人针对其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及其他申报材料中的披露不完善情况可能导致投资者错误理解的问题进行补充、修改或解释说明,直到上交所认为其所有申报材料均符合要求。投资者和承销商可以借助IPO审核问询中揭示的新信息来进一步判断发行人价值,调整对发行人未来发展状况的理解及对发行人价值的估计,进而对公司市场价值进行准确定价。

证监会在《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强化中介机构责任”,这是注册制改革阶段需要完善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市场需要重视和依赖中介机构声誉机制的发挥,作为发行人IPO过程中的重要中介机构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监督科创板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溢价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定价的主要因素:首先,从审计成本角度来看,上交所在IPO审核问询过程中,会提出大量与财务、风险相关的问题,需要科创板公司聘请的审计师提供额外的核查意见,确保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保荐机构在撰写问询回复文件的过程中,也存在大量与非财务信息具有勾稽关系的财务信息需要审计师协助回答,审计师会按照上交所在IPO审核问询中的要求完成例如直接回复或者对公司的部分回复内容进行审核等额外工作,审计成本增加,进而引起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审计费用增加。其次,从审计风险溢价角度来看,根据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作为投保人的被审公司有必要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作为风险溢价。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会在审计业务定价之前对客户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评估公司的风险信息,公司风险越高,审计费用越高。在收到的IPO审核问询中存在大量与财务及风险相关的问询时,是一种审计风险增加的信号,为了使自身审计风险保持在一定的低水平,审计师需要识别IPO审核问询中揭示出的关于科创板公司的潜在风险,审计师会进一步降低前期判断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增加审计程序,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致使审计过程中搜集的审计证据增加,审计时间延长,审计费用提高。同时,受到上交所严厉IPO审核问询的科创板公司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增加媒体对该公司的报道,特别是与财务、风险相关的IPO审核问询内容,会直接增加审计师的工作压力,提升审计师审计失败被处罚的风险,为了补偿自身承担的审计风险,审计师会对此类客户提高审计收费。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H1:其他条件不变,IPO审核问询中关于财务、风险的问询越强,审计费用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9—2020年科创板上市公司作为初始研究样本。以2019年为研究起点是由于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本文研究所需的上交所IPO审核问询函通过上交所官方网站公布的资料手工搜集获取,总共获得215个有效样本。财务数据通过CSMAR数据库获得,数据分析主要使用Stata15.0软件。为了克服极端值的影响,对连续变量按照前后各1%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构建模型1,主要关注α的符号和显著性。

1.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审计费用(Auditfee),使用科创板公司上市后的审计费用取对数衡量。

解释变量为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Topic)。在阅读上交所发出的首轮审核问询函内容时,发现IPO审核问询中提出的问题及其相对重要性存在潜在的有意义变化。例如,上交所会对一些科创板公司的创新性提出重大关切,但会对其他公司的风险因素相关问题提出更详细的问询,这些问询内容的差异可能与上交所对科创板公司不同问题担忧的严重程度有关。为此,本文借鉴Lowry et al.的方法,使用LDA主题分析技术来深入分析IPO审核问询的内容特征,确定上交所IPO审核问询中的主题及其相对重要性。本文的分析集中在发行人收到的上交所首轮IPO问询函,计算每封问询函中每个主题的词数(等于主题在IPO审核问询函文本中的分布数乘以文本中去掉停用词后的总词数),以此衡量上交所对指定发行人特定主题内容的IPO审核问询强度。因此,LDA主题分析技术不仅让我们找到IPO审核问询的内容特征,还可以确定每个公司收到的上交所IPO审核问询中每个主题内容的强弱。

对IPO审核问询函文本的LDA主题分析具体过程如下:使用Python3.7软件,运用开源中文分词工具——结巴分词对首轮IPO审核问询函文本进行分词,并考虑本文研究的文本特殊性,在文本分词时加入金融会计领域词汇。在设计LDA主题分析模型前先把文本进行清理,去掉文本中的回车,去掉文本中的空格,去掉文本中的“问题1”“问题2”等,“问题(1)”“问题(2)”等,“问题一”“问题二”等,“(1)”“(2)”等,去掉中英文的标点符号,去掉常见的停用词,如“的”“得”等,去掉英文词、数字以及公司名、地名等,过滤掉低频词以及高词频无意义的词,如“万元”“亿元”等。

运用Python3.7中Gensim模块的LDA Model做主题模型,将上交所首轮IPO审核问询函文本作为语料进行LDA主题分析。将清理后的语料数据导入到做好的模型中,在确定主题数量时,使用了困惑度(Perplexity)的概念,困惑度是指训练后的模型对于文档主题划分有多大的不确定性,困惑度越小,表示模型质量越好,主题提取的效果越好。通过实验排除干扰主题后发现,当主题数为7时,困惑度最小,所以将上交所IPO审核问询划分为7个主题,如图1所示。

图1 困惑度随主题数目的变化

当主题数是7时,每个主题中重要性排名前30的词见图2,每个词在云图中的字体大小代表了该词的重要性程度,即字体越大,该词在所在主题中越重要(具体主题词权重略)。

把图2交给10位财务专家(其中包含5位会计学专业大学教授和5位公司财务总监)进行分析,综合10位专家的认定,将这7个主题分别命名为风险审核问询、创新审核问询、前瞻审核问询、竞争审核问询、经营成果审核问询、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审核问询、财务状况审核问询。通过LDA主题分析挖掘IPO审核问询的内容特征,按照LDA主题分析的结果,将IPO审核问询从内容特征上分为风险审核问询(Risk)、创新审核问询(Innovation)、前瞻审核问询(Forward)、竞争审核问询(Compete)、经营成果审核问询(Operate)、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审核问询(SL)、财务状况审核问询(Finance)。

图2 IPO审核问询主题云图

2.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研究,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审计师声誉(Big10)、公司规模(Size)、总资产收益率(ROA)、公司年龄(Age)、资产负债率(Lev)、成长性(Growth)、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现金流(Cash)、年度特征(Year)、行业特征(Industry)。

具体变量及其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审计费用(Auditfee)均值为13.540,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15.110和12.770,标准差为0.510,说明不同科创板公司的审计费用存在较大差异。IPO审核问询中的创新审核问询(Innovation)、前瞻审核问询(Forward)、竞争审核问询(Compete)、风险审核问询(Risk)、经营成果审核问询(Operate)、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审核问询(SL)、财务状况审核问询(Finance)均值分别为6.782、5.575、6.197、6.163、6.743、7.112和6.373。其他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既有研究基本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基本回归结果

表3列示了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与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审计费用的检验结果。其中(4)列—(7)列分别为风险审核问询(Risk)、经营成果审核问询(Operate)、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审核问询(SL)、财务状况审核问询(Finance)与审计费用(Auditfee)的回归结果:风险审核问询(Risk)与审计费用(Auditfee)的估计系数为0.180,t值为1.84,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经营成果审核问询(Operate)与审计费用(Auditfee)的估计系数为0.142,t值为1.66,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审核问询(SL)与审计费用(Auditfee)的估计系数为0.199,t值为2.12,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财务状况审核问询(Finance)与审计费用(Auditfee)的估计系数为0.221,t值为2.15,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1)列—(3)列中创新审核问询(Innovation)、前瞻审核问询(Forward)、竞争审核问询(Compete)与上市后审计费用(Auditfee)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结果说明与财务、风险相关的IPO审核问询越强,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审计费用越高,H1得到支持。

表3 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与审计费用的回归检验

(三)进一步分析

前文已经证实IPO审核问询中与财务、风险相关的问询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差异较大。因此本文进一步检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IPO审核问询与审计费用的调节效应。借鉴已有文献,采用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排名来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中,如果当年收入排名前十,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组,否则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组。

表4列示了以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分组的检验结果。(1)列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组,风险审核问询(Risk)与审计费用(Auditfee)的关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2)列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组,风险审核问询(Risk)与审计费用(Auditfee)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3)列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组,经营成果审核问询(Operate)与审计费用(Auditfee)的关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4)列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组,经营成果审核问询(Operate)与审计费用(Auditfee)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5)列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组,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审核问询(SL)与审计费用(Auditfee)的关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6)列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组,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审核问询(SL)与审计费用(Auditfee)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7)列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组,财务状况审核问询(Finance)与审计费用(Auditfee)的关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8)列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组,财务状况审核问询(Finance)与审计费用(Auditfee)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表4 进一步分析

上述结果总体说明IPO审核问询中与财务、风险相关的问询对审计费用的提升作用主要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组显著,原因可能在于:一是相对于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本就较高;二是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意识本就较强,对审计程序执行较为严格,IPO审核问询对其后续审计费用的收取影响不明显。

五、稳健性检验

(一)Bootstrap自体抽样法

为了缓解小样本偏差,采用自体抽样法(Bootstrap)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5中(1)列—(4)列所示,风险审核问询(Risk)、经营成果审核问询(Operate)、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审核问询(SL)、财务状况审核问询(Finance)与审计费用(Auditfee)均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本文的结论基本无改变。

表5 自体抽样法检验结果

(二)公司固定效应

为了控制可能遗漏的不随时间改变的公司固定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借鉴曹丰等的方法,采用公司固定效应模型重新估计了模型1。结果如表6中(1)列—(4)列所示,风险审核问询(Risk)、经营成果审核问询(Operate)、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审核问询(SL)、财务状况审核问询(Finance)与审计费用(Auditfee)均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并不是因为遗漏了某些不随时间改变的解释变量所致。

表6 公司固定效应模型

六、研究结论

IPO审核问询成为我国科创板注册制试点过程中提升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对审计性影响。研究发现,IPO审核问询中与财务、风险相关的问询越强,审计费用越高。进一步分析发现,IPO审核问询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组更为显著。另外,本文采用

Bootstrap自体抽样法和公司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结论无改变。

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IPO审核问询的针对性,做到有重点有深度地提问,当公司在申请上市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信息披露问题比较严重时,证交所应当细化IPO审核问询内容特征,通过增加问询函中相关问题的篇幅,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进行剖析式问询,有效遏制公司管理层操纵信息披露等机会主义行为,并使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在回函时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核公司回函时无法回避或绕过这些问题,对公司信息披露采取更加谨慎和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IPO审核问询由证交所发出,具有权威性,会使得公司IPO后审计费用增加,因此IPO审核问询应进一步细化审核要求,更为审慎地把控问询强度,对IPO审核问询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问题列明具体要求,督促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在回复及审核之前逐条确认,提升审计效率。●

猜你喜欢

审计师年报创板
科创板/创业板观察
科创板/创业板观察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科创板的圈外人
抢抓科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