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织绣中湖石纹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

2022-08-02毅,悦,

丝绸 2022年7期
关键词:织绣纹饰纹样

于 毅, 田 悦, 张 毅

(江南大学 a.设计学院; b.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湖石纹样作为清代织绣纹样中经常使用的辅助类纹饰图案之一,装饰载体极为广泛,大到被面、门帘,小到褡裢、名片夹,皆可见到湖石纹样的应用。笔者通过梳理关于湖石纹样相关研究发现,目前该领域学者多集中于以湖石文化为研究出发点,对湖石造型特征进行审美探析或将湖石文化与艺术创作进行结合。张晶[1]以中唐赏石文化为出发点,探寻中唐时期文人品评石头的审美原则。凌君武[2]则将湖石文化应用于版画作品中,以表自我见物见性、境由心造的心迹。然而对于生活所用之物的湖石纹样织绣品研究却较少,故本文通过对湖石纹样历史进行概述,并走访上海博物馆、苏州刺绣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中国丝绸博物馆等藏馆,结合书籍资料进行图象资料收集,梳理清代织绣品中湖石纹样的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纹样所含文化意蕴。

1 湖石纹样概述

湖石纹样的形象来源于太湖石,其造型具有“瘦、皱、漏、透”的特点,因传统赏石文化的兴起而受到文人的鉴赏与热爱。唐代兼容并蓄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赏石文化达到了成熟阶段,《太湖石记》中写道:“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尔见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3]白居易对太湖石的适意之用与品质之高的赞美,使得太湖石被更多人所认知。宋代时期,赏石文化达到全盛,不仅有宋徽宗引石入画做《祥龙石图》,为建造艮岳,命人由太湖取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才得以完成,并封一方最大太湖石为“盘固侯”[4]。更有米芾穿礼服,拜于庭下,呼石为“石兄”“石丈”,创“瘦、皱、漏、透”相石四法。小到案头清供,大到叠石组景,太湖石凭借特有的物象美与涵义性成为文人墨客独癖之玩物,被用于书画取材、诗文立题;或作为园林造景之韵骨,置于园中对园中之景进行隔断,行至其中可产生步移景异之效果。太湖石因赏石文化与园林文化的伴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湖石文化也以此形成。《庄子·人间世》:“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吉祥意识自古便与人相伴,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女娲炼石补天、精卫木石填海、大禹理山治水,石元素无不与美好、吉祥事物相伴生。清代湖石纹样作为吉祥纹样,被引用于织绣装饰之中。作为湖石文化的传承,湖石纹样在装饰画面的同时,山川凝于方寸,以小见大间传达的是稳固、长久、平安的隐喻,深入人心。

2 清代织绣品中湖石纹样艺术特征

本文经资料收集共整理120张清代带有湖石纹样的实物图片资料,并通过对清代织绣中的湖石纹样的组合形式、配色的使用方式两方面总结,归纳了湖石纹样的艺术特征。

2.1 趣用纹样

清代纹样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认为人与宇宙万物为和谐关系,纹样为表达较强叙事性和寓意性,呈现出“繁满”的风格,整体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与活力[5]。从所收集的清代湖石纹样织绣品来看,湖石纹样组织形式以单独纹样用于织绣装饰之中,而湖石纹样形态各异,多与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组合出现,如表1所示。

表1 清代织绣中的湖石纹样组合

从表1中湖石纹样的造型可以看出,湖石纹样以单独纹样形式出现,纹样轮廓或尖锐曲折、或圆润起伏,湖石孔洞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如表1中2#酱色缎绣花鸟门帘,纹饰以栀子树贯穿全幅画面,树体自上而下饰有牡丹、兰花等花草纹样,其间以水鸟、绶带鸟、蝴蝶等纹样为点缀。湖石纹样以单独纹样的形式出现于图中,其外形方中带圆,孔洞多变,呈现韵律之感,石体形象的出现提升了画面的稳定性,远近有参照,动静有对比,画面层次渐进,更加真实。其次,纹样在保持石体外形的同时,纹样形态多呈现“Y”字形,并且整体走势会与画面之中植物生长趋势具有同向性。表1中4#粤绣白缎地鸡鸣富贵褡裢,一湖石纹样上绣有两只公鸡纹样,其下方绣一似要跃起的公鸡纹样,极具向上之感。湖石纹样周围牡丹、鸡冠花等植物纹样斜向、直向并生,湖石纹样呈现不规则“Y”字形,石体两分支方向正与其生长方向相吻合,极具趣味性。表1中9#红缎刺绣五彩百子观鱼等桌套料描绘了百子嬉戏之景,百子或于缸边、或于亭台、或于树旁,惟妙惟肖。“Y”字形湖石纹样的应用,在增加纹样自身立体感与实体性的同时,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使画面远近有了可视化的参照物。湖石纹样的石体倾向与树纹的直向性相呼应,画面和谐,相辅相成。百子纹样与湖石等自然纹样的搭配使用,体现出清代“天人合一”的纹样主题思想。

另外,在纹样组合形式上,湖石纹样并不以单独形象出现或应用于织绣中,多作为辅助纹样与其他纹样搭配使用,如表1中禽鸟垫脚之物(1#)、植物遮挡掩体(6#)、空间装饰景物(8#)等。其中,湖石与植物组合时,多以湖石在前植物在后的组合方式,两者的遮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思想的“含蓄至上”原则。正因湖石纹样多作为辅助纹样使用的特点,使得在研究织绣中湖石纹样文化意蕴之时,需要从纹饰整体的文化内涵对湖石纹样进行研究与剖析。

2.2 巧用配色

清代绣品以色彩分类时,常用五彩绣、三蓝绣、墨绣三种称呼方式划分类别,其中五彩绣作为现存清代湖石纹样实物最多的品类之一,其称呼起源可追溯先秦“古观人之象说到的杂五色、五采备谓之绣”[8]。五彩绣通常使用多种色线织成,绣品多呈华丽之感。为分析清代湖石纹样的色彩特征,保证实验数据的完备与准确,经笔者与两名染织专家筛选,从总样本中共筛选出40件清代湖石纹样织绣品,对每件织绣品中的湖石纹样进行五种主颜色提取,并基于Opencv库根据cvCvtColor颜色空间转换函数对图像色彩进行RGB到HSV数值转换,共获得200组数据。本文以其中4组数据整理为例进行展示,如表2所示。HSV(Hue Saturation Value)颜色由色调H(Hue)、饱和度S(Saturation)与明度V(Value)三分量组成,以更适合人类视觉空间著称[9]。其中H取值范围为0~360°,不同度数代表不同颜色,红色为0。S与V的取值范围为0~100%表示,数值越高,颜色越饱和、明亮,HSV颜色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将H、S、V数值进行区间划分,使所得清代湖石纹样的色彩特征更加直观,如表3、表4所示[10-11]。将转换后的200组HSV数据根据表2—表4数值区间进行整理,并以饼状图形式呈现,如图2—图4所示。

表2 清代织绣中湖石纹样HSV数值整理

图1 HSV颜色模型

表3 色调区域划分

表4 饱和度区域划分

图2 清代织绣中的湖石纹样色相构成分布

图3 清代织绣中的湖石纹样饱和度构成分布

图4 清代织绣中的湖石纹样明度构成分布

根据图2清代织绣中湖石纹样的色相构成分布可知,清代湖石纹样色调方面暖色占比65.5%,中性色占比7%,冷色占比27.5%,红色、橙色、黄色占比较大。清代湖石纹样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常用织绣品装饰、暖色调的使用,有利于在使用过程中为使用者提供温雅之感,营造喜庆氛围,贴近日常生活情感所需。通过图3清代织绣中的湖石纹样饱和度构成分布可知,低饱和度色彩占清代湖石纹样织绣品色彩比例为32.5%,中饱和度色彩占比35.5%,高饱和度色彩占比为32%,三色占比较为平均。清代设四处官府管理经营的织造机构,其中三处地处江南地区,合称江南三织造,江南地区成为纺织品生产主要集中地[12-15]。江南地区织物绣制过程中“引画入稿”的织作方式,使得织绣品在色彩应用方面继承了江南地带文人画清雅、温润的色彩特征,色彩饱和度差异较小,多使用邻近色以渐变手法表示石体立体质感,提高了织绣品的色彩舒适度。根据图4清代织绣中的湖石纹样明度构成分布可知,清代织绣中的湖石纹样低明度色所占比例较小,占比21%,中、高明度占比较为接近,分别为41.5%、37.5%。湖石纹样从太湖石质形象提取而来,中高明度色彩的使用,在提高织绣品中湖石纹样石质视觉感的同时避免了石质形象所带来的厚重、压抑之感,使湖石纹样更具轻快、明朗之感,提升搭配属性。

综上,清代纺织品中的湖石纹样因纹样搭配之生趣,配色运用之巧妙,使得湖石纹样与整幅纹饰完美契合,达到了动静相结合、虚实有对比、拙奇互相见的画面效果。并且纹饰整体呈现出韵感气旺神畅,设色典雅秀逸的艺术特征。湖石纹样在各种主题纹饰中应景而出,辅景而成,毫无违和之感,成为具有百搭属性的辅助纹样。

3 清代织绣品中湖石纹样文化意蕴

传统织绣品作为重要的文化财产,不仅具有展现生产者技艺水平与审美水平的效用,还体现了一定时代背景下所特有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属性[16]。清代时期湖石纹样织绣品多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其载体形式丰富多样。织绣中的湖石纹样所特有的艺术特征除起到增加织绣品审美功能的作用外,还具有体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人文情感的表达之用。

3.1 寿享遐龄的心理寄托

《尚书·洪范》中写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17]五福之中寿为第一位,古代人民受自然天灾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对待生命极为爱护与珍重,并且视具有长寿属性的景物为吉祥的象征。通过“观物取象”的方法,将这类景物形象进行提取,应用于日常生活织绣品的装饰之中,以表达自我内心对生命长寿的美好愿景与情感寄托。《淮南子·说林》中记载:“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仙鹤作为长寿象征的珍禽,湖石纹样常与其搭配出现于织绣品中。图5[8]为清代红缎地仙鹤纹刺绣椅披,画面之中湖石纹样作为山川的替代之物出现于纹饰之中,与水纹共同组合为江崖海水纹,具有寿比南山之隐喻。云纹、太阳纹、麒麟等吉祥纹样的装饰,使得画面整体呈现出祥和之意。仙鹤站于江崖海水纹上,湖石纹样以“Y”字形形态呈现,增加了视觉稳固感,湖石纹样与植物纹样具有朝日的共向性走势,湖石矗立于浪花之中,表现出勃勃生机,增加画面向上之感,湖石、仙鹤、水纹、太阳纹等纹样相辅相成,表达对生命绵延的渴望之情。图6[6]的清代松鹤孔雀纹名片夹中,湖石旁生一松树,树下仙鹤回首伫立于石上,湖石之下菊花蔓生。湖石纹样以低饱和度的暖色调为主色调装饰于画面中,且从湖石纹样触地处到湖石最顶部以色彩渐变的形式进行表现,使原本坚硬、挺拔的湖石更加具有柔和、舒缓的视觉感。湖石纹样配色在合理调配的同时,与其他纹饰的组织方面也进行了精心布局,湖石纹样出现于画面最前方,松树、梅花与菊花等纹样衬于其后,画面层次感得到加强。以“Y”字形出现的湖石纹样不仅使画面更加稳定,其外型朝向与梅花、菊花纹样具有相同的朝上性,赋予了画面极为充盈的生机之感。湖石做寿石,“菊”与“举”谐音,纹样共组,寓意松鹤延年、举家同寿。

图5 清代红缎地仙鹤纹刺绣椅披

图6 清代松鹤孔雀纹名片夹

3.2 宜室宜家的情感诉求

吉祥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遇事必求吉成为人们处事的心理法则,人们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实体元素或抽象元素进行提炼,运用于生活中,以达到对于求福、迎祥、纳吉的情感寄托与表达[18]。传统装饰纹样中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大多来自自然之物,其以自身所具有的天然、美好属性与纹样间互相组合的程式,营造出“物饰图、图有意、意必吉”的境界。图7[6]为红缎刺绣百鸟朝凤纹横帘,是清代富家豪门遇喜庆节日时所用之物,纹饰以鸳鸯、鹭鸶、喜鹊、鹤、白头翁等多种禽鸟纹样为主体,该组合图纹被称为“百禽图”抑或“百鸟朝凤图”,整幅画面通过鸟类纹样与花卉、树纹的巧妙搭配,表达了传统题材中的五瑞、五清之吉祥寓意。绣品整体以暖色为底色,主体鸟纹样以冷色调为主,湖石纹样作为辅助纹样,饰以区别于底色的暖色,与禽鸟、植物纹样形成对比,凸显主体。湖石“Y”字形走势与植物纹样生长走势具有相同的朝上走势,增加了画面整体的延展性。花草生其后,禽鸟成双站起上,纹饰以湖石纹样为基点形成组簇,疏密有致且具有节奏感,设计极为奇巧,原本零散单一的鸟纹样、植物纹样得到更好的连接。“石”通“室”,湖石纹样的运用将画面意蕴进行延伸表达了室上大吉、室逢喜事之意。如图8[6]所示,双羊翘首望日,一羊呈动态,似在玩耍,七只飞鸟翔于空中,一片生机盎然之景。湖石纹样置于纹饰之中,秉承湖石纹样的惯用装饰手法,整体配色以暖色为主,其石体朝向与其后所生植物纹饰生长方向同向,皆朝向太阳,牵引画面视觉向上,营造出初春向暖的氛围。“太”与“泰”同音,太阳与三羊相组合,被称为“三羊开泰”,湖石纹样饰于其中装点画面的同时具有引意作用,寓意家室和睦、安居乐业。

图7 红缎刺绣百鸟朝凤纹横帘

图8 三羊开泰图轴

3.3 兰桂腾芳的精神祈盼

传统封建礼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影响下,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从地位到经济划分明显,前者优越,后者穷困,考取功名取得官位,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追求[19]。他们通常将这种扬名求福的厚望寄予自己的子孙,希望后代能够通过读书摆脱贫困的境地。湖石纹样的形象来源为太湖石,太湖石因自古文人的喜爱与欣赏,成为梅、兰、竹、菊之后又一代表文人的物象象征。湖石纹样应用于织绣品装饰之中,起到了增加纹饰整体人文属性的功能。如图9[6]所示,棕色缎刺绣七子八婿蚊帐檐以唐代名将郭子仪及与他皆为文武大臣的七个儿子八个女婿为故事背景所制作。湖石纹样饰于图中,“Y”字形石体走势丰富了画面动态语言,人物可于其旁吟诗作画、交谈问候或将其作为桌、凳进行闲暇休息玩乐所用,增加画面趣味性。作为辅助纹样的湖石纹样,其中心排布明显较四周排布更加紧密,画面中心得到加强,起到了牵引画面视觉感的作用。仙鹤、鹿、马、蝴蝶等动物纹样与桃、竹、松树等植物纹样的组合,通过湖石纹样的“石”与“室”谐音引意,表达了室中长者对于子孙后代马到功成、节节高升、福寿安康的心理祈愿。图10[6]红缎地天仙送子、状元及第蚊帐檐以“天仙送子”与“状元及第”两大传统纹样组合而成,其中“送子”与“及第”又被古人称为双喜临门。纹饰之中三处“Y”字形湖石纹样的对称性使用,在增加自身稳定性的同时,与四周花卉、果品、瓷瓶、书画等纹样同属博古纹样大系,纹样相互呼应,起到了聚散合一,凝聚视觉整体向中心集中的效用。静态的湖石纹样与动态的人物纹样、禽鸟纹样、蝙蝠纹样形成对比,增加画面动感,营造喜庆氛围。以“石”与“室”的谐音,引意室上双喜、子嗣绵延、状元及第。

图9 棕色缎刺绣七子八婿蚊帐檐

图10 红缎地天仙送子、状元及第蚊帐檐

4 结 论

湖石纹样源于自然,以吉祥纹样的身份被应用于织绣装饰之中。本文所收集清代织绣中的湖石纹样以单独纹样形式装饰于织绣品中,湖石纹样整体形态呈“Y”字形,且其石体朝向与植物纹饰生长方向具有同向性。通过对所筛选样本进行HSV色彩转换提取,总结出样本湖石纹样具有色相以暖色为主,饱和度适中、明度偏高的特点,纹样色彩温润、明朗且富有清新之感,在延续文人画色彩呈现方式的同时更加适应生活使用。同时,湖石纹样还作为寄情之物,传达民众对于生命、家庭、子嗣的美好愿景。对于清代湖石纹样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对该时代的人文、思想、审美进行了解,对拓展自然属性纹样的研究具有理论支持意义。在笔者研究时发现,清代时期官员所着补子纹饰中,江崖海水纹的组合纹样出现了从单一山石形象演变至湖石、山石共同出现于同一画面的情况,今后可从清代时期阶段的划分着手进行系统的成因探究。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

猜你喜欢

织绣纹饰纹样
带状纹饰的类型
“丝绣华章——清华藏珍·织绣展”展览
新媒体环境下金秀瑶族织绣艺术传承发展问题及对策*
蜡染的纹饰探讨
雕漆纹饰的修复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东正,与织绣拍卖同成长
乾隆时期的藏传织绣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