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优势 挖潜能 皖北四化同步发展优势与潜力分析

2022-08-02□丁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皖北比重全省

□丁 媛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滁州市定远、凤阳、明光和六安市霍邱四县(市),共39 个县(市、区),面积为5.3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比重为38.1%。2020年末常住人口为2956.6 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48.4%。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4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32.1%。总的看,皖北地区发展具有一定优势,但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短板依然较多,综合实力与全省差距较大。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推进皖北振兴”,如何将今天的短板转变为明天的发展空间,将现在的差距转换为未来的增长后劲,是皖北抢抓本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

|人口优势与潜力

(一)优势

优势突出表现为“三多”,即总量多、青少年多、新生儿多。一是人口密度高。2020年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密度为557.8 人/平方公里,比全省高122.2 人/平方公里。39 个县(市、区)中有10 个县(区)人口超百万,其中临泉、埇桥、谯城均超150万,超过铜陵、池州、黄山等市。二是0-14 岁青少年占比高。0-14 岁人口占全省同龄人口的比重为58%,明显高于青壮年人口比重(46.1%)和老年人口比重(46.3%)。三是新生儿出生率高。出生率为10.11‰,比全省高0.66 个千分点,比全国高1.59 个千分点,新生儿占全省比重为51.3%。

(二)发展潜力

一是城镇化扩张潜力。2020年末,皖北六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8%,比全省低10.5 个百分点(图1)。县域城镇化率低(仅38.6%,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市辖区人口集聚能力弱(皖北六市从县到市辖区的流动人口占其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2%,比不含合肥的全省平均水平低0.7 个百分点)、城镇属性的行政村数量少(城镇属性行政村占比为32.3%、比全省低2.7 个百分点)是主要原因。据测算,如果皖北六市上述三方面均能达到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可新增乡村转移人口97 万人,拉动城镇化率提高3.6 个百分点。同时参照近十年皖北六市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的平均增速计算,城镇化率可自然增长4.5 个百分点、新增131 万城镇人口。此外,如做好务工人口回流工作,按照吸引一成的省外流出人口(总计为628 万人)计算,还能增加62 万人口,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

图1 2010年以来皖北及全省城镇化率(单位:%)

二是社会事业补短板潜力。人口意味着需求,皖北在市政建设、托育、养老、健康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缺口较大。六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占全省比重为32%,城市现状建设用地面积比重为29.3%、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比重为28.5%、城市供水管道长度比重为30%、污水管道长度比重为21.3%,均低于建成区面积比重。六市幼儿园招生数占全省的比重为51.2%、教职工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为44.5%,均低于六市适龄儿童占全省的比重(52.3%),托育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六市每万名60 岁以上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339.2张,略高于全省(316.5 张),但以针对五保老人、三无老人等特定对象的床位居多,大量普通老人的床位需求难以满足,养老产业发展潜力足。大健康产业设施不足,六市每万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5.3 人、比全省少1.6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64.6 张、比全省少2.3 张。体育场馆8.1 万个,占全省的比重为45.7%,低于人口占比,且社会化、市场化开发程度低(表1)。

表1 2020年皖北六市市政建设情况

三是城区消费潜力。2020年,皖北六市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下文简称社消零)总额3047.3 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9.8%,低于六市社消零占比(34.6%)。城区人均社消零为3.25 万元,仅相当于全省的74.9%。如果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将新增超1000 亿元的消费,相当于新增一个宿州的总量。文化、体育和娱乐消费不足。2020年六市从事文体娱乐业的企业63 家、营业收入6.1 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2.3%、9.1%,按照六市常住人口测算,人均文化娱乐消费23元,而全省为110元,全国为352 元。

|产业优势与潜力

(一)优势

一是“粮仓肉库蔬果篮”地位凸显。2020年皖北六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的比重为56.2%,粮食产量占比为55.1%,其中玉米占比近9 成、小麦占比近8 成。肉类产量占比为50.9%,其中牛肉占比近8 成、羊肉占比近9 成。蔬菜产量占比近6成,瓜果产量占比超8成。二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皖北六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665.4 万千瓦、占全省比重为53.9%,有效灌溉面积213.5 万公顷、占全省的比重为46.3%,地膜覆盖面积21.4 万公顷、占全省的比重为45.7%。三是三次产业融合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接近全省一半(47.6%),营业收入超10 亿元的企业有19 家。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7.8%,比全省高2.1 个百分点。

(二)发展潜力

一是农业现代化提升空间。作为安徽省农业主产区,皖北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水平偏低。规模在100-500 亩之间的种粮大户户数、面积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4.9%、23.5%,500亩以上的比重为25.7%、27.3%,均低于皖北地区播种面积比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少,2020年共培养1.2 万余人,占全省的比重为37.1%,远低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51.1%)。生产效率不高,2020年亩均农业产值1418元,比全省低353 元。另外,优质专用粮食播种面积相对较少。2020-2021年度,皖北整建制乡镇和万亩以上单品种优质专用小麦播种总面积为569 万亩,占全省的比重为70.2%,与河南近1500 万亩的单品种连片播种面积相差较大。

二是工业转型发展潜力。2020年皖北地区工业化率为29.5%、比全省低0.7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22.3%,比全省低4 个百分点。六市营业收入20强工业企业中,煤炭采选、炼焦行业7家,火力发电1家,白酒制造2家,废弃资源回收利用1家,真正的加工制造业企业不足一半,先进制造业企业更少。

主导行业仍以能源原材料行业为主。2020年,农副食品加工、建材、电力、煤炭开采、化工和医药制造业等行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在41 个工业行业中居前6位,合计达49.6%。与2015年相比,除医药制造业取代专业设备制造业外,其他5 个行业没有变化。

当前的主导产业中,农副食品加工、建材是六市的共同产业,但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低。比如,农副食品加工营业收入占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比重均在10%左右。2020年,皖北六市小麦产量1270万吨,而小麦粉加工量仅770 万吨。六市肉类总产量201.5 万吨,而肉类加工量仅6 万吨。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19 家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中,仅有3 家面粉加工企业、2 家大米加工企业、5 家肉类加工企业。农副食品的加工能力远不能满足农产品供给能力,尤其是缺乏像双汇、雨润这样的地域标志品牌,大量农产品运往省外加工。

建材、化工、煤炭等行业均为高耗能行业,营业收入占各市比重在6%-30%之间。在“碳达峰碳中和”约束的环境下,绿色技改的投资需求较大。皖北六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2020年以工业设计、中介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仅为16.1%,无法满足工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尤其是引进、培育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监测、设计、改造及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企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在皖北有广阔空间。

三是信息化赋能后劲。皖北地区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表现为“一不足两滞后”。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全区5G 基站9236个,占全省的比重为30.2%,比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G 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均低了10 个百分点左右。数字产业发展滞后。皖北六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不足10%,规上信息传输和软件业企业124家,占全省的比重为18.5%。亳州和淮北规上信息传输和软件业企业不到10家,39 个县区中有19 个县区没有规上信息传输和软件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发展滞后。在线开展网络化协同生产的企业比重为27.8%,比全省低3.2 个百分点。全省42 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位于皖北的只有4家,亳州、淮南、宿州、蚌埠没有。全省33 家智能化工厂位于皖北的有7家,168 间数字车间位于皖北的有35间,占比均为二成。对现有企业、车间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投资空间和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培育空间巨大。

|区位优势与潜力

(一)优势

皖北地处四省交界,京沪、京九、京广、陇海等国家骨干铁路和京台、济广、连霍、宁洛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阜阳、蚌埠是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20年底,皖北六市公路总里程为8.7 万公里,占全省的比重为36.7%;路网密度为193.1 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4%;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达2057 亿吨公里,占全省的比重为60.3%,均高于GDP 占比。特定的区位赋予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表现为:大流域——淮河流域贯穿全境;大文化——老庄文化、楚汉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淮河文化交相辉映;大湿地——阜阳-淮南-蚌埠淮河大湿地生态优美;大名人——老子、庄子、曹操、华佗、朱元璋等名人辈出。

(二)发展潜力

尽管皖北地区路网密度高于全省,但高速公路总里程占全省比重为28.5%,一二级公路里程占全省的比重为33.7%,均低于公路总里程占比。皖北水系发达,具备水运基础,但港口码头规划建设严重滞后。阜阳境内有18 条河流,其中颍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亳州涡河是连接黄河、淮河的纽带,为历代漕运要道,也是中原地区航运最繁忙的水道之一;蚌埠通航总里程约占全省十分之一,蚌埠港是全国28 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但2020年,皖北货物港口吞吐量3171 万吨、仅占全省的5.9%,仅蚌埠有5 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不足全省的3%。旅游发展情况类似,尽管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六市5A 级景区仅1个,4A 级景区36个,分别占全省的8.3%和17.7%。星级宾馆62个,占全省的23.7%。六市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在600—700 元之间,相当于全省人均花费的7 成左右,其中人均购物花费均不足200 元。六市国内旅游总收入749.7 亿元,不足全省2 成(17.8%)。

|各类要素支撑潜力

一是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空间。2020年皖北各级开发园区亩均经营(销售)收入为233.1 万元、比全省低51.2 万元;亩均税收为9.1 万元、比全省低1.8 万元。每亩万元工业投资带来2308 元的工业税收、比全省低260 元。二是金融资源供给提升空间。2020年,皖北六市存贷比84.5%、比全省低1.5 个百分点,淮北、淮南均不足80%。上市公司13家、发行股票14支,占全省比重均在10%左右。2020年,13 家上市公司均未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金融资源供给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三是科技要素支撑提升空间。2020年,皖北六市规上工业企业R&D 经费投入111.5 亿元,技术市场成交额325.2 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均为17.4%;新产品销售收入2116.8 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7.6%。R&D经费投入占GDP 比重为1.26%,比全省低1.02 个百分点,亳州、宿州投入强度不足1%。四是人才要素培育提升空间。六市研发人员中,拥有博士学历人员占全部研发人员的比重为4%,比全省低3.6 个百分点。拥有技师3452人、高级技师326人,分别占全省的34.3%、24.5%。皖北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商业文化底子薄,加之对资源依赖性强,创业者少。2020年每万人拥有企业法人单位111.7家,比全省少52 家。尤其是企业家少,直接体现为民营工商企业生命周期短。据统计,皖北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为17.9%,其中已存活50年的仅4 家、占全省比重为3.1%,已存活30年的26 家、占全省的比重为7.4%;商业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为6.6%,存活30-50年的企业3 家、占全省比重为0.7%。

|下一步发展建议

(一)立足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定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利用好皖北大平原优势,以信息化思维、工业化模式,推动土地更大规模流转,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网联化、标准化和绿色化水平。着力招引国内乃至国际头部食品加工企业,提高粮食作物与畜禽产品本地加工率。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粮食播种面积。

(二)立足阜阳、蚌埠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加快城镇化进程

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支持蚌埠建设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支持宿州、亳州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这就要求加大对皖北地区社会事业补短板的投入,强化城区对各类资源的积聚能力,提升城区和县城的城镇化水平。利用好皖北人口总量大,新生儿、青少年和老年人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托育产业、教育产业、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及旅游业,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增强对信阳、周口、商丘等周边省外人口的虹吸效应。

(三)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定位,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进程

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智能化建设和数字化改造,大幅增加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数量。尤其要针对皖北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偏高的症结,引入低碳、绿色生产服务性企业,帮助做好企业乃至行业的减碳减排规划。

(四)立足物流枢纽城市定位,加快“铁公水空”立体联运建设进程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高速公路和一二级等级公路覆盖率。加强阜阳、亳州、蚌埠、淮南等淮河流域城市港口码头建设,重点港口实现铁路进港,提升水运能力。做好阜阳机场扩建、蚌埠、亳州机场新建,加快形成皖北通用机场群,建设区域性航空货运中转基地,尽快形成综合立体联运枢纽。

猜你喜欢

皖北比重全省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