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民主研究的发展脉络、核心议题与反思展望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2-08-02张喜红

云南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过程民主制度

张 昕 张喜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进程,提出了“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9 页。等关于民主的重要论断,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恢复重建的中国政治学一开始就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人民民主逐渐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人民民主研究也相应地不断丰富和完善。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当下人民民主理论研究也迈向了新高度。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提法,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离不开对人民民主的理论溯源。目前国内关于人民民主研究的文献数量虽较为丰富,而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进行文献检视的成果则明显不足。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人民民主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旨在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其发展脉络的演变,以期把握人民民主研究的核心议题,明晰未来研究走向。

一、人民民主研究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人民民主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而言非常丰富。通过对文献数量的年份梳理和研究议题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人民民主研究与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密切相关,其研究内容和议题也随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时代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一)人民民主研究的文献总体检视

有学者对21 世纪以来的国内人民民主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述评,但由于文献选择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未能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研究的全貌和阶段特征进行总体性把握。本文扩大文献检索的时间范畴,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人民民主研究进行基于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力图更为详尽地呈现各个阶段的研究主题,更为全面地分析人民民主研究的内容框架。本文所选取的文献样本均来自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网站,并经过了两次文献筛检:首先以“人民民主”作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精确搜索,时间范围为1979—2022 年,期刊的来源类别不限,检索时间为2022 年3 月25 日,共得到2524 篇中文学术期刊;然后对初检文献进行二次筛查,即过滤掉内容重复、主题无关、书评文摘、论点摘编、新闻讲话等文章,最终确定出2333 篇有效文献作为本文的分析样本。

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图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人民民主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历经四代领导集体,从文献数量的整体变化及年度波动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人民民主研究的热度转变与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代际交替存在较为明显的契合,同时与党和国家重要政治事件特别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关联紧密。由此,可以按照上述四个时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民主研究进行阶段划分。国内人民民主研究在四个阶段的文献数量分别为68 篇、237 篇、1128 篇以及900 篇,年度新增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而言,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文献数量年度间波动较大,且每个阶段都出现了两处较为明显的峰值。在第三阶段,两次研究峰值分别出现在2003 年和2008 年。结合历史背景来看,2003 年的文献激增与2002 年党的十六大围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党内民主所做出的决定密切相关;2008年的研究峰值则对应2007 年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其研究主要围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①《胡锦涛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634 页。和“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②《胡锦涛文选》(第2 卷),第653 页。这两个主题展开。在第四阶段,两次研究峰值分别出现于2013 年和2021 年。2013 年的研究热潮直接源自2012 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会议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断使得相关研究迅速增多;2021 年的研究议题多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关,其研究热潮源于2019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全过程的民主”,始于2021 年7 月“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正式提出。

图1 国内人民民主研究领域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

(二)人民民主研究的阶段性特点

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上述四个阶段进行文献检视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人民民主研究在各个阶段的主题重点不尽相同,同时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图2 是人民民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关键词的字体越大则该词的出现频次越高。总体而言,国内人民民主研究的主题越来越多元,此外关键词共现图谱较为直观地呈现了各个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及热点议题,明确体现出人民民主研究重点的阶段性转变。

图2 国内人民民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第一阶段人民民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化、对敌专政等。此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着眼于如何正确看待和系统阐释“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探讨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辨析民主与专政、民主与法制的关系。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民主与法制问题的重要论断引发了研究热潮,学界也逐渐开始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当时一个共识性看法是“拿我国民主的现状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是很不适应的”①沈林:《民主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甘肃社会科学》1979 年第2 期。,因此这一阶段人民民主研究特别注重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加强党的领导,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同时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即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②黄宗良:《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国际政治研究》1987 年第1 期。,具体涉及机构、制度、人员、决策等要素。此外,学界还围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展开了多维度探讨,认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存在和发展受外在矛盾、内在矛盾以及基本条件的影响和制约③潘峰:《社会主义民主过程论》,《理论探索》1989 年第1 期。,民主建设具有渐进性、阶段性、层次性等特点④马郑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几个特点》,《新疆社会科学》1988 年第3 期。。因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文献研究注重对人民民主进行理论探讨和概念辨析,同时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实践层面的理论构想。

第二阶段人民民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有依法治国、法律化、党内民主等。从1990 年开始,相关研究主要是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主思想和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探讨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深化人民民主理论认知。199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由此引发了民主与法治关系的研究热潮。学者们着力梳理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于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承袭和发展,同时重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论证,即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方向引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方式改进的重要体现。⑤高全仁:《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党建研究》1998 年第3 期。20 世纪90 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继施行,基层民主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也逐渐成为政治学研究的热点话题。相比城市居民自治,学者们在这一阶段更多关注农村基层民主,聚焦于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以及村委会选举中的基层民主实践。2001 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①《江泽民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88 页。,学界开始重视党内民主研究的重要性,探索党内民主的发展路径;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方面,学者们区分了二者的概念性质并初步探讨了内在关联,即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实现具有关键性示范作用,人民民主反过来也会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

第三阶段人民民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基层民主、协商民主等。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②《江泽民文选》(第3 卷),第553 页。,学界逐渐开始了对于政治文明的研究,且多认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以人民民主为核心,同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此外,报告关于党内民主的重要论述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大大深化了前一阶段对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互动关系的理论探究。2006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总结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此后协商民主的相关研究开始出现,其内容多是探讨协商民主的政治优势以及政治协商的民主价值。学者们还探讨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性,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好两种民主形式的优越性,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健康良性运转。2007 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并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构成了人民民主的基本制度体系,确立了国家形态的间接民主与社会形态的直接民主相结合的双层政治架构③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 期。,国内基础民主研究自此走向了新高度。

第四阶段人民民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国家治理、全过程、民生实事等。2012 年,党的十八大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④《胡锦涛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633 页。,协商民主尤其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热潮由此开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提出了系列重要论断,指引并推动了人民民主研究的创新与发展。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512 页。这一重大命题,学界开始将人民民主置于国家治理的视野下进行研究,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民民主的契合关系。2019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⑥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303 页。,全过程(人民)民主因而成为近两年的研究热点。学界召开系列会议以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多围绕制度优势及治理实践等展开,也更加重视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环节,即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此外,也有研究对新时代人民民主话语进行历史维度的梳理与思考。⑦参见彭冲、王炳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话语结构的流变》,《探索》2022 年第2 期;等等。

从以上四个阶段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人民民主研究从注重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到强调中观层面的制度构建再到聚焦于微观层面的民主实践,主题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贴近人民民主的现实运作。

二、人民民主研究的核心议题

借助CiteSpace 软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功能,根据主题相近及内容相关性原则对聚类名称进行初步的领域划分,同时参考相关文献的人民民主理论框架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补充调整,最终将人民民主的研究主题归纳为理论内涵、制度体系以及政治实践三个层面(见下页表1)。

表1 国内人民民主研究的主题分类

(一)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

理论内涵是人民民主研究的基础范畴,也是人民民主研究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人民民主理论内涵的探讨是多维度的:第一,人民民主的价值内核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产物,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民为国之本;同时,民为国之主。古代中国,只强调前者;现代中国,则强调两者,并力图将其有机结合。为此,创立了人民民主。”①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1 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第55 页。。这一提法有力彰显了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权力由人民赋予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③肖贵清、田桥:《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思想理论教育》2016 年第12 期。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主要解决两大问题即“何谓人民”和“人民如何当家作主”,前者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起决定性作用,后者则是决定民主实现程度的主要因素。④王宗礼:《论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甘肃社会科学》2008 年第1 期。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力为全体人民所共有,鼓励人民以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有序地参与国家治理,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继而将民主的价值、民主的过程、民主的绩效以及民主的发展道路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⑤唐亚林:《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红旗文稿》2020 年第13 期。第三,发展人民民主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作为民主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表现形式,既是民主的现实保障又是民主的内在要求,健全法治保障是推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因此我国要大力推动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制度民主、程序民主、法治民主目标的尽快实现。⑥何增科:《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政治学研究》2015 年第2 期。第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民主的政治价值,将人民民主视作社会主义的生命及共产党的伟大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55 页。。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界也普遍认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目标和力量之源。

(二)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人民民主研究的核心内容,旨在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提供制度架构与机制保障。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完善与保障,制度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亦即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点展开:第一,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主要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构成。其中学界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关注度较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兼顾了民主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是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载体;此外,人大代表比例结构的不断调整,也包容了不同阶层行业、不同地域民族的多元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凝聚众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与民主制度的结合①程竹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理论问题思考》,《政治学研究》2011 年第2 期。,其政治协商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民主参与制度,也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基层民主的主要体现。第二,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有着内在统一性。各项民主制度均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基,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方面互相支撑协调并举;同时,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遵循,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②赵永红:《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由来、构成、优势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3 期。另一方面,人民民主制度体系除了包含一项根本政治制度和三项基本政治制度,还包含人民信访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重要制度③徐勇、赵双龙:《单一制与中国的民主结构形式》,《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2 期。,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人大代表票决制、舆论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多项具体制度,体现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复杂辩证关系。根本制度居于宏观层次,对制度体系建设起决定性作用;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居于中观层次,对制度体系建设起支撑性作用;具体制度居于微观层次,是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④齐卫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建构和结构层次——兼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20 年第3 期。这四种制度共同构筑起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框架,各层次的制度要素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顺利实现。第三,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内在运行逻辑与保障机制,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才能得到坚强保障;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鼓励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进行政治参与,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蓬勃发展;坚持依法治国、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人民群众才能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只有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制定才能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意志,同时以社会主义法治的形式加以确定,继而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将人民民主这一政治理想依法有序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治理实践。

(三)人民民主的政治实践

政治实践是人民民主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涵盖了民主运作的不同形态、国家层面的民主治理以及社会层面的民主参与,相关研究也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人民民主运作形态及关系探究。一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同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双向良性互动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才会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同样地,人民民主的发展完善也会使得公众对政治参与的要求不断提升,继而倒逼党内民主的规范与进步。二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大形态,分别对应民主的两个本源性问题,即公权力的授权和公共政策的选择⑤程竹汝:《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之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 年第6 期。;只有两种民主形态相互配合良性互动,公权力的行使才不会脱离人民群众的控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施行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利益诉求。近年来学界更加重视协商民主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的超越,是民主发展的更高形态。⑥马德普:《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补充吗》,《政治学研究》2014 年第4 期。三是基层民主的相关研究。基层民主是广大基层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最基础的群众实践,也是社会治理层面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中国基层民主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基层社会到基层政权、从民主选举到民主治理的多维变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①黄卫平:《中国基层民主发展40 年》,《社会科学研究》2018 年第6 期。第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环节与机制的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价值与制度框架在操作层面的具体运用②唐亚林:《“全过程民主”:运作形态与实现机制》,《江淮论坛》2021 年第1 期。,是对党内民主、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等不同民主形态的优化整合,是集纵向维度的代议民主与横向维度的直接民主为一体的民主形态,呈现了纵横交织的民主政治结构。③徐勇、赵双龙:《单一制与中国的民主结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只有在人大履职实践中不断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才可能真正实现。在人大履职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策链条包括议题设定、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实施反馈和监督三大阶段④程竹汝:《人大制度内涵的充分展现构成全过程民主的实践基础》,《探索与争鸣》2020 年第12 期。,充分涵盖了决策前、中、后诸环节,反映了完整的政策链条,构成了民主运作闭环⑤张贤明:《全过程民主的责任政治逻辑》,《探索与争鸣》2020 年第12 期。,继而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统一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始终。第三,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的关联。在国家建设层面,人民民主集中体现为国家治理,二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推动和实现人民民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包含着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人民民主的实现过程。⑥王浦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思想论析》,《政治学研究》2018 年第3 期。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应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忧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需;同时,保持忧患意识,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汲取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三、人民民主研究的反思展望

回顾人民民主研究的发展历程及核心议题,可以看到人民民主研究的主题更加多维、方法更加多元,理论体系也不断健全。此外,在反思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把握人民民主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将有助于提升人民民主研究的质量与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民民主理论体系,继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

(一)人民民主研究的总体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人民民主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框架体系,尤为重要的是,人民民主理论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体来看,人民民主研究的数量变化与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召开以及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有一定关联,研究主题也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亟待规范化与法制化,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高度重视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关注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20 世纪90年代,受国内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的国际影响,党和国家强调要坚守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不动摇⑦李俊:《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理论:历程、议题及趋势》,《政治学研究》2020 年第6 期。,学界也开始反思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肯定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优越性,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三统一”“四制度”等民主体系的逐步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人民民主理论也趋于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民主的治理效果,强调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先后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断,继而使相关研究成为人民民主领域的热点议题。简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研究力图回答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有力推动了人民民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理论与智力支持。

同时,国内人民民主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如人民民主理论研究落后于政治实践。人民民主理论研究尽管面向了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但也存在政策号召先行、理论研究滞后的现象,一些研究不同程度地停留在政策号召和价值倡导层面,“宣传阐释性成果要多于研究性成果,文件政策等一般性材料的使用要多于专业性的理论和经验资源”①陈家刚、曲政:《全过程人民民主:时代价值、制度基础与实践空间》,《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2 年第1 期。,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推动作用有限。又如,研究方法存在一定欠缺。人民民主研究既要有价值层面的理论探讨,更要有工具层面的治理实践探究,然而现有文献仍以规范性研究居多,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运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推动人民民主从政治理想到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也难以很好地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此外,既有研究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离开中国国情,以西方民主理论评判中国人民民主发展的问题。

(二)人民民主研究的未来发展

人民民主的理论研究与民主政治建设相互依存、融合并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人民民主理论研究的支撑和指引。因此,人民民主研究的未来发展,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高度肯定和全新概括,对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推动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囿于民主发展的时代局限和阶段任务,学界之前的研究更多关注党内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单个的民主形态,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全过程民主是相对于非全过程民主而言的②桑玉成:《拓展全过程民主的发展空间》,《探索与争鸣》2020 年第12 期。,兼顾了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民主生活的全域性、民主过程的持续性、民主流程的闭合性以及民主方式的多元性,新时代中国人民民主的建设重点正逐渐从强调民主发展的先后次序转向追求民主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努力关注国家治理的各大领域、各种阶层、各个方面、各项环节。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对当下中国式民主的形象概括,又是对民主发展的未来期许。未来有关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一定会更加聚焦于人民民主的“全过程”性,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制度体系的建构与治理实践的反思,不断探索覆盖全体人民、涵盖民生全域、强调参与式治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

二是将人民民主研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深度融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遵循,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未来人民民主研究需要更加聚焦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视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民民主研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深度融合。人民民主的实现离不开人民当家作主的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则必须切实有效地贯穿到党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党和国家机关各方面各层级的工作,还是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均离不开对人民民主价值理念的根本遵循。总之,人民民主研究“既要关注治国理政的‘大问题’,又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小问题’”③张贤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人民政协:结构、过程与功能》,《协商治理研究》2022 年第1 期。,国家治理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依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和民主权利。事实上,“民生实事”也正是当前阶段人民民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热点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各个环节均是围绕解决民生问题展开的,民生议题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目标导引。④王江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结构要素与生成机制》,《求实》2021 年第5 期。

三是强化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研究。“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18 页。,以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民民主研究必然的路径遵循。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涵盖一项根本制度、三项基本制度以及多项重要制度和具体制度,由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框架。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统领,以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信访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重要制度为支撑,同时以一系列具体制度作为制度执行的补充。国内人民民主的未来研究需要立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要求和本质属性,着眼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研究制度体系的构成要素和不同制度要素的衔接与配合,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效倾听人民声音、遵循人民意志、回应人民诉求,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增强人民民主研究的国情意识与现实针对性。人民民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可否认,西方政治学研究有其特色与先进的一面,学界的确要学会批判性借鉴,但任何企图用西方的民主概念和理论嫁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阐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都是行不通的。人民民主研究应立足中国国情,探索适宜本国土壤的民主发展道路,切实将人民民主原则落实到政治实践中。“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76 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兼顾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在此意义上,人民民主研究绝不能仅停留在理念与口号上,而要努力增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与实践指导性。未来相关研究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需求,强化民主理论研究的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重视人民民主理论研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引导性,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现实转化。

猜你喜欢

全过程民主制度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