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知识隐藏研究框架:整合性研究综述

2022-08-02屈静雯

关键词:变量创造力文献

罗 静 屈静雯

(1.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高校)油气资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5)

0 引 言

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导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如“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天鲲号”首次试航等,但在高端芯片、高端医疗设备、航空动力装置、特殊材料等诸多战略性产业领域,仍然存在众多受制于人的“短板、弱项、漏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企业核心技术发展是支持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首要前提。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对原创人才利益保障的根本和前提,因此企业员工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目的而产生的知识隐藏行为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员工的知识隐藏行为与企业长期绩效、新产品开发以及企业员工的创新和创造力相关,这些因素都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知识隐藏行为,即个体在企业中面对他人的知识请求而采取的隐瞒行为。研究表明,在各类企业中,知识隐藏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目前学界对其定义和分类已经取得了储多研究结论,但尚未形成共识,亟需梳理和归纳。知识隐藏作用机理的剖析能够为知识隐藏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知识隐藏”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能够为该研究领域提供系统完整的框架。对于中国企业,合理的知识隐藏行为有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动机,从而为企业创新增添源动力。因此,把握知识隐藏的研究现状,察觉现有研究的局限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展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国企业管理具有中国体制和文化背景特点,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管理特点差异显著,鉴于国外相关研究的文化背景和管理特点,针对中国企业知识隐藏的研究综述参考性和借鉴性不强。因此,本文选取国内文献为样本进行研究。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文献来源为中国知网,以“知识隐藏”为主题进行了年度不限、期刊类型不限的中文期刊文献全检索,检索结果包含自2001年4月至2021年5月共106篇文献,经过逐篇阅读,发现有71篇文章是对企业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分析,故剔除包括综述类、研究样本非企业类或学科不符的文献。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中国知网中以知识隐藏为主题的中文期刊检索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到国内该领域的总体发展趋势、发文期刊分布和关键词频情况。其次,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研究该领域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热点情况。最后,通过逐篇阅读和计量统计对研究样本的研究热点和整体研究框架图进行分析和梳理。

2 知识隐藏的研究回顾

2.1 知识隐藏概述

(1)知识隐藏的定义。知识隐藏的概念由Connelly[1]64-88提出,他采取了事件经验法,认为知识隐藏的含义为:组织中的个体面对同事的知识请求时故意隐瞒或刻意掩饰的行为,主要包括信息、观点以及与组织成员完成任务绩效相关的专业特长。Oglesby,Medley等[2]227在2013年将知识隐藏行为的产生归结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保留”,即一些员工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出于某些原因将自己掌握的、可分享的知识部分隐瞒或全部隐瞒。知识隐藏的主要行为包括故意隐藏知识、不与同事分享及保留知识[3]162-168;故意不告知相关知识或者保留部分重要知识[4]25-35+46。绝大多数关于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都将行为主体聚焦在个体,而企业作为行为主体与其他组织合作时,为降低自身知识流失和竞争优势削弱的风险,也会有意保留甚至隐藏核心知识以防外部合作组织获得其核心知识的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也属于知识隐藏行为。[5]131-138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知识隐藏是发生在请求(需要)知识分享者与被请求(需要)者之间,被请求(需要)者出于某些原因欺骗性或非欺骗性的隐藏部分或全部知识的行为。知识隐藏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企业。

(2)知识隐藏的类型。知识隐藏行为类型是根据其发生的具体情境进行划分的,Connelly将知识隐藏行为分为推脱隐藏(evasive hiding,或译为含混隐藏)、装傻(playing dumb,或译为佯装不知)和合理隐藏(rational hiding),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情境中知识隐藏的分类见表1。知识隐藏行为研究大都聚集在其消极方面,并且进行了“是否具有欺骗性质”这一特征的划分,但实际上,产生知识隐藏行为的主体往往是出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因此研究知识隐藏的积极方面,也有助于推进知识产权保护。

表1 知识隐藏的分类

2.2 知识隐藏研究的时空分布分析

(1)时间分布分析。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为2013至2021年5月30日发表的71篇文献,知识隐藏文献发表时间分布见图1。2021年1—5月共发表文献8篇,估算整年发文19篇,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较快的增加趋势,分别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出现了高峰。自Connelly提出知识隐藏定义后,我国学者相继展开了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2016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指导下,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201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基本手段,是创新原动力的基本保障,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随着知识产权越来越受重视,知识分享过程中的知识隐藏问题逐渐走入学者们的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原创性创新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撑,学者们针对企业中的知识隐藏行为展开能够为知识隐藏的合理化做出贡献,保护原创者的利益的研究。

图1 知识隐藏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2)发文期刊地域分布。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以知识隐藏为主题的文献大都发表于基础科学和经济与管理科学类期刊,且发文量排名前5位期刊的出版地均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上游城市。由此可见,知识隐藏问题的相关研究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知识隐藏研究发文量前5位期刊发表情况见表2。

表2 知识隐藏研究发文量前5位期刊发表情况

(3)研究团队分布。我国研究知识隐藏的团队包括由中国人民大学刘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陈春花、广东工业大学商学院陈冰玲、苏涛、马文聪组成的团队,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谢婉赢、王成军组成的团队,以及由广东金融学院人口与劳动就业研究所何亦名、广东金融学院姜荣萍组成的团队,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见图2。

图2 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结合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国内最早发表有关知识隐藏研究文献的学者来自广东金融学院。何亦名和姜荣萍在2013年和2014年发表了4篇有关知识隐藏行为的定义、防御策略、影响因素等文章,其中3篇都发表在核心及以上等级期刊。赵红丹是近两年研究“知识隐藏”的学者之一,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发表以“知识隐藏”为主题的文献共5篇,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研究团队所属高校情况见表3。

表3 研究团队所属高校情况

(4)研究样本分布。通过逐篇阅读,对所分析样本中71篇实证类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共有19篇文献是以博弈论、逻辑推演、BP神经网络实验和元分析等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数据样本量超过200的文献有43篇,占总数的82.7%,其余文献中样本量不超过50的文献有3篇,这3篇文献均采用深度访谈法进行实证研究。据统计,以珠三角、长三角等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竞争氛围地区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为研究样本的文献占到总数的84.6%,研究样本分布见表4。这说明知识隐藏行为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类企业,但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更应当得到管理者的重视。

表4 研究样本分布

2.3 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采用词频统计和知识图谱分析法对知识隐藏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根据关键词频次情况得到关于知识隐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隐藏及其行为的研究,关键词及出现频次见表5。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关于知识共享和知识隐藏关系的研究。从知识隐藏行为动机的角度,出现了知识隐藏行为与人际信任的研究,并最终与知识心理所有权联系起来。由此可见,知识隐藏的研究是从行为表面到行为动机的深入,也是从人际关系到心理因素的扩展。

表5 关键词及出现频次

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展示了其中的相互联系,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3。以知识隐藏为中心词,团队知识隐藏、团队认同和职场排斥体现了知识隐藏行为在企业中的群体表现。以知识经济时代为研究背景,研究了知识心理所有权和领地行为驱使下的知识隐藏行为,并且探讨在企业中知识隐藏行为对企业员工的创新和创造力的影响。

图3 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知识隐藏的前因变量研究。Connelly在提出知识隐藏概念之初就探索了人际不信任、知识分享氛围、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与任务的相关性等变量的影响,其研究发现人际不信任、知识的高复杂性会促使知识隐藏行为出现,而良好的知识分享氛围、知识与任务的低相关性则会抑制这种行为。

相关领域的学者对知识隐藏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从组织情境因素、领导因素、员工心理因素的视角进行探究。第一,组织情境因素。组织情境是员工赖以生存的职场环境,在组织中企业员工所感受到的职场排斥和群体内人际关系冲突会使员工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困扰,从而促使企业员工产生知识隐藏行为[6]383-406;组织氛围感和组织心理所有权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会在其消极情绪和自我知觉的调节下产生抑制作用。[7]398-415第二,领导因素。领导管理方面的因素是企业中某种特定的领导风格或行为,包括辱虐管理[8]1455-1474、领导领地行为[9]179-185+193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促进作用,伦理型[10]96-99、道德领导以及领导成员交换关系[11]1-22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抑制作用,而谦卑型领导[12]86-88+92经过研究后证实会在组织支持感的部分中介作用下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存在倒U型关系。第三,员工心理因素。在员工心理因素方面,能够对企业员工的知识隐藏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人际信任[13]162-168、人际不信任[14]284-292、消极互惠[15]1-9、知识心理所有权[16]128-133、防御定向[17]245以及创新时间压力。[18]57-64其中关于人际信任和人际不信任两个变量对于企业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影响的研究结论相互印证,即人际信任会对企业员工知识隐藏行为有抑制作用。

(2)知识隐藏的结果变量研究。相较于知识隐藏前因变量的研究,知识隐藏结果变量的研究较少。Connelly认为,知识隐藏固然可能会提高隐藏者的短期绩效,但长期的知识隐藏却会降低个体、团队与组织绩效,从而导致组织生产力和利润的降低。我国学者认为,知识隐藏会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和新产品开发优势产生消极影响,并且知识隐藏作为前因变量会通过影响员工人际信任关系使其缺少组织知识资源网络,从而导致员工创造力下降。[19]1-15

(3)知识隐藏对员工创新创造的影响研究。知识隐藏研究热点的分析表明:知识隐藏的行为动机各有不同,由于缺乏安全感产生的知识隐藏行为大都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和员工创造力。具体显示为:以知识隐藏为中介变量时,工作不安全感[20]56-65和同事排斥[21]109-118会对员工创造力产生负向影响;绩效回避目标导向[22]1-9会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负向影响;领地性[23]88-102则是在知识隐藏和同事不信任的连续中介作用下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负向影响。以知识隐藏为部分中介变量时,社会网络[24]89-92和中庸思维[25]527-535会对个体创造力产生正向作用。

以知识隐藏为中介变量,探究某个人或组织层面的变量通过知识隐藏或不仅仅通过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将为组织或企业提升员工创新的研究提供全新的切入角度,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寻找有效的方法,最终在创新驱动获取竞争力的竞争环境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3 研究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了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框架,梳理了知识隐藏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以及知识隐藏的中介效应及各类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后的“+”“-”符号分别表示正向和负向影响,研究框架见图4。

2013年以来,我国学者对知识隐藏领域的研究集中于对知识隐藏的前因变量、知识隐藏的结果变量、知识隐藏作为中介变量对员工创新的影响等3个方面。(1)知识隐藏的前因变量。包括组织情境、领导因素和员工心理因素3个方面,反映出企业中的组织氛围、企业中领导的风格和管理方式、以及员工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均会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产生影响。(2)知识隐藏的结果变量。反映出知识隐藏行为对员工个人和企业中团队的绩效、企业新产品开发以及员工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机制。(3)知识隐藏作为中介变量对员工创新的影响。展示了知识隐藏行为在变量间的部分、完全和连续中介效应,研究框架图反映,这些中介效应的结果变量均为企业员工的创新和创造力,在前因变量的区别下企业员工的创新和创造力分别会处于正向和负向的影响机制之中。该研究有助于企业深度认识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为激励员工创新行为、增强员工创造力、提升企业团队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4 研究框架

3.2 研究展望

结合本文创建的知识隐藏研究框架,提出以下3点展望。

首先,知识隐藏研究样本多样化。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实体企业倾向于向知识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这种转型对企业员工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对企业知识管理、核心技术发展以及创新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其知识产权保护是重中之重。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和合理化对于原创者知识产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有关于知识隐藏的实证研究选择的研究样本大多为科研单位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相应的研究结论是针对这类型企业,但是,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不仅局限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中,该领域研究需要更充分,针对多类型企业进行分析,如互联网企业中知识隐藏行为的前因、结果以及影响因素在其他类型企业的表现。

其次,构建更加完备的知识隐藏研究框架。知识隐藏的作用机理、前因变量以及对企业员工的创新行为和创造力的探究仍包含未知数。未来的研究可以剖析更多领导类型对知识隐藏的影响;知识隐藏的作用机理在不同的人口学特征下是否会有不同;知识隐藏在影响企业员工的创新行为和创造力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其他的前因、调节变量。以上问题的探究能够为知识隐藏的理论框架扩展新的版图。

最后,探索知识隐藏行为在我国情境下的测量和研究方法。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知识隐藏行为时所使用的行为量表多由国外学者开发。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殊的文化背景需要学者们结合其他研究领域,开发可靠、真实、中国化的新研究量表和方法,以此提高研究的时效性以及实践性,探索我国企业员工知识隐藏行为更多的前因后果变量,进行更科学的实证研究,从而增强中国知识隐藏研究的解释力。

猜你喜欢

变量创造力文献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