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达理,以礼通情
2022-08-02林清河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文/林清河(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适用话题:传统文化 礼仪之邦 精神陪伴
六月,有儿童节、父亲节,为孩子、父亲准备一份礼物、送上一份祝福再正常不过。
但据调查,越来越多年轻人表示摸不清“送礼”这门学问。为了送出一份“高质量礼物”,有人还在社交平台学起了“送礼榜单”。礼,真的这么高深吗?
现象观察 礼之用,和为贵
《增广贤文》说:“知今宜鉴古。”礼品最初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以表示对征服者的服从和乞求征服者的庇护。礼关家与国,史书中曾有因礼品送得不及时或不周到而引发战争的记载,也有天子赐予诸侯和功臣以“千金”“万金”的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就因没有按时向周天子进贡“包茅草”,从而引发了中原各国联盟大举伐楚。广泛稽考可知,衣物、珠宝、食物及田宅等自是礼品,甚至人也被作为特殊的礼品赠来送去,如美女西施就被当作礼品献给吴王夫差。
孔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和谐。反过来思考,以和谐为本,当是礼的初心。
认知挖掘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从过年回家、赴宴聚会,到婚嫁乔迁、孝亲敬老,从某种意义上说,礼物是人情往来的载体,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春秋时期,弟子从学孔子,需要一串“束脩”作为见面礼;唐朝时期,人们在中秋节互赠月饼以取阖家团圆之意;上世纪80 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等“四大件”,是男女双方婚姻嫁娶时的重要参考……事实上,不止在中国,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早就探讨过礼物在社会中的作用。放眼历史,礼物的选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迭代升级。
礼物是一份情意、爱意、敬意。物质丰富的时代,礼物正在脱离物质属性,更多地成为情绪的载体、心意的链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能否触动情绪共振,能否体贴他人的心意,应当成为比礼物本身更重要的潜台词。
探索反思 礼是情感联结的通道
2021 年初,期末临考前,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的郑文雅老师让同学们放下课本,并拿出了一个信封。原来,郑老师早早联系了全班同学的家长,请每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内容是考前最想对孩子说的话,让孩子们拆封阅读。读完信,孩子们有的把信紧紧搂在怀里,有的偷偷用袖子抹去两颊的泪水。这份特殊的礼物,拉近了亲子距离,也让孩子们收获更好的精神状态对待考试。
稀缺的礼物,想方设法总能寻得;精神上的互通和陪伴,却不可复制。六一儿童节,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笑脸,陪他聊天玩耍;父亲节,帮父亲捏肩捶腿,听他们说话唠嗑;端午节,陪亲友看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培养爱国情怀……归根到底,礼物是人与人之间寻找意义出口、情感联结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