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练方为真拳
2022-08-02周方辉
◎周方辉
“拳须师徒相授,且对练,方为真拳”是来源于布衣拳谱《叙》篇章里的一句话,大致意思就是:拳术必须通过师父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的方法来传授,并且需要对抗性训练,才能成为真正的拳术。反过来思考,它表达了这么一层意思:真正的拳术必须具备格斗能力。为什么必须具有格斗能力才是真正的拳术?为什么只有进行真正的对抗训练才能拥有格斗技能?为什么只练习拳术套路或击打拳具不能获得有效的格斗技能?
作为一种拳术(体系比较完整的拳术),一般具有格斗、强身、观赏和养生的特点,然而强身、观赏和养生并不是拳术特有,比如八段锦、五禽戏、瑜伽、体操、舞蹈和打坐等等,都具有或局部具有强身、观赏和养生的功能,由此可见,格斗是拳术特有的属性,所以格斗成为拳术的唯一标志。
在回答为什么只有进行对抗性训练才能拥有格斗技能的问题之前,我们先引进物理力学中的一个概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会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碰撞结束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同时消失。我们可以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理解为一种平衡现象,力就是在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中完成传递的。除了物体遵循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传递力的规则外,我们人体的力量传递也遵循这种规则,显然拳术也遵循了这种力量传递的规则。
拳术套路(又叫武术套路)在布衣拳中称为拳操,是拳师们将各种格斗动作串编起来,用于活动筋骨而已,为了使套路更加连贯,在动作之间加入许多非实战的衔接动作,甚至也修改了一些格斗动作,所以拳操是不能直接拿来实战的。这种观点获得许多拳师们的一致认同。不过正因如此,各种拳操还是体现出许多格斗技法,具有比较好的强身健体和表演观赏价值的。
拳术套路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属于具有拳术风格的体操。拳术套路虽有许多格斗技法,但是它基本上是个人与大地在不断进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一种运动,从而完成整个套路的演练。而格斗除了自己与地面进行必要的力量传递交换外,还需要与对手进行碰撞接触,进行力量交会,有大量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自对手,自己要进行适应和处理。一些拿了武术套路比赛冠军的运动员,会被非练武之人干趴下,就是因为单一的武术套路技能不是完整的拳术,它们缺乏拳术必须具有的属性——格斗能力。
有许多拳术爱好者经常通过对拳具的打击训练,来提升自己对第三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适应能力,比如打击沙袋,以适应沙袋传递过来的巨大的反作用力,从而提升格斗能力。这个思路是对的。不过,这也只是提升对抗能力,但是仍旧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训练。因为,这些拳具都是死物,没有思维,只是做出被动式的物理运动反应,几个回合训练下来自己就能适应拳具的运动规律,无法训练出真正的格斗技能。
虽然通过拳具训练可以获得强大的体能,但是依旧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对抗训练的效果。其原因有二。一、格斗术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所以必须要经历人与人的对抗训练;二、再强的体能也不能代表格斗能力也很强,对抗训练中的对手是有思维并且灵活变化的,其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陪练的拳具。
我们举个例子来简单解释格斗的复杂度。人的双手在人体中占比很小,在受到攻击时双手很难防护全身,当自己用拳头攻击对手时就更难防护自己。同理,对手也会出现类似的防御问题。这样就不能简单地通过体能对抗来满足格斗的需求,这就对打击和防御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至少要在打击中要有防守效果,或者在防御中要拥有回击能力,进一步实现攻防一体的格斗技法。格斗是一种机智、胆略、技法和体能的综合运用,想通过拳术套路及拳具练习拥有有效的格斗能力是不可能的,必须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有效的格斗能力,并且在不断与不同人对练交流中格斗能力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我们对拳术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如果要练真正的拳术,那么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对练;如果只练习拳术套路,那么只能将它当成拳操,就别幻想拥有搏击能力了。如果拥有健康和正确的拳术观念,拳艺人生才会更加快乐和精彩。
附:
布衣拳谱《叙》篇章内容:
“布衣拳为周氏密拳,前朝称周家拳,历经数百年传承,融合众家之长,拳理唯修用力之习性,拳法简而厚实,动之为功夫,反之可养生。拳须师徒相授,且对练,方为真拳。村人习之三年可成,且终生不辍,以付体变。为吾氏看家护行之优,谨防外泄,望族人谨记。”
布衣拳简述:
布衣拳发源于浙江省遂昌县境内的治岭头村。在明代嘉靖年间,村中有位周昔八,他创立了周家拳,后来在清代雍正年间被周启仁太公更名为布衣拳,继续以开放的理念吸收众家拳术之长,并于清代乾隆年间,周泳明太公与村中众拳师一起撰写了别具一格的布衣拳谱。在众多的机缘巧合下,村民周方辉从叔祖父周秀会手中继承了古老的布衣拳术。布衣拳于2019年里被遂昌县列入非遗,并于2021年晋升成浙江省丽水市级非遗,布衣拳在逐步不断的被人重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