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新媒体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实证研究

2022-08-01严爱萍王寒冰隋佳霖毕平平

传媒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通报议题

严爱萍 王寒冰 隋佳霖 毕平平

一、前言

2022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上海再次暴发。截至5月10日(本研究样本选取的最后日期),上海奥密克戎疫情累计本土感染人数达到613175例。

面对网络上实时更迭的庞大信息,主流媒体如何实现全面客观的疫情报道、利用新媒体平台正确引导舆论、承担社会责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上海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的报道为观察对象,探索其内容传播特征以及媒体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责任与使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上海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在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四大新媒体平台发表的报道数量与频率、议题内容、报道倾向、表现形式和消息来源等方面进行整理统计。

(一)时间选择

为了考察媒体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报道特征,本研究以上海疫情的感染数量与上海政府的防疫措施作为时间阶段的划分标准。

本轮上海疫情始于3月1日,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新增1例本土确诊,此后,疫情呈现多点发散的趋势,全市启动网格化核酸筛查。3月28日开始,封控正式全面升级,浦东浦西相继进入封控状态,全域进入静态分区管理。这一阶段,新冠确诊数量持续增长。4月22日,在确诊数量呈现下降态势之后,上海宣布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4月30日首次实现社会面清零,全市进入复工复产状态。

因此,本研究将此次疫情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潜伏-网点管理期(3.1~3.27)、暴发-严防严控期(3.28~4.21)以及清零-复工复产期(4.22~5.10),媒体报道将按照这三个阶段,进行内容和传播特征的分析。

(二)媒体选择

人民日报社已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的媒体方阵,综合覆盖总用户数超过9亿。2020年,《人民日报》成为抖音上首个粉丝破亿的媒体账号,微博粉丝数量已达1.48亿,继续保持“中国媒体第一微博”优势;同时其传播力、影响力在微信平台稳居第一,此外还有近来方兴未艾的视频号平台。以上四个新媒体平台目前已经成为《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的中流砥柱,传播形式涉及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样态。因此综合考虑各平台属性、用户特征和传播效果,本文选择微博、微信和抖音、视频号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2022年3月1日至5月10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平台所有样本,在剔除其他地方的疫情报道等无效样本之后,共获得关于新冠报道的公众号文章86篇、微博178条、短视频14条、视频号35条。

三、数据分析

(一)微信公众号

3月1日至5月10日,《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共计发布上海疫情相关推文86条,该期间内公众号共计发布推文610条,上海疫情内容占比14.1%

1.报道数量与频率

(1)潜伏-网点管理期

《人民日报》公众号仅于3月12日发布了1条上海疫情相关的推文,题为 “深夜解封,100分钟,938辆出租车送2091人安全回家”。

(2)暴发-严防严控期

自3月28日浦东新区实施封控管理政策起,《人民日报》公众号开始持续关注上海疫情,基本保持每日1-2条相关推文发布;4月10日起,公众号在每天通报全国新增数量的基础上,单独辟出一条推文发布“上海本土新增病例”。截止到4月21日,公众号共计发布上海疫情相关推文52条。

(3)清零-复工复产期

《人民日报》公众号共计发布上海疫情相关推文33条。这一阶段其对上海疫情的关注度峰值在“五一”假期前后。从4月22日起,上海每日新增病例数量出现下降趋势,“五一” 假期上海是否能清零解封是民众关心的重要议题,该公众号在“五一”对上海信息的发布达到最高,“五一”当日共计发布5条推文,占当日总推文的35.710%,是所选时间段内上海疫情相关信息占比最重的。而随着上海疫情稍缓,其对上海的关注降低,自5月3日起,基本每日只发布一条“上海本土新增病例”数据。

2.议题内容

3月1日-5月10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推文内容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疫情通报”议题中病例通报内容最多,共计39条(45.349%);“防疫一线”议题主要对深入防疫前线人员进行报道,共计26条(30.233%),;另“危机处理”“祝福倡议”议题推文占比不小,分别为11条(12.791%)、8条(9.302%);而有关“疫情知识科普”“危机决策”的信息均仅1条(1.163%),占比较低。

类别解释疫情通报 新增数据通报、疫情现状、病例公示、紧急扩散等防疫一线 对医生、警察、社区、军人、服务行业等一线工作人员的报道、支援捐赠行为、患者的抗疫过程等知识科普 疫情相关知识和防护知识科普危机决策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对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危机处理 对疫情防控不利行为和现象进行的报道祝福倡议 关于祝福、鼓励和祈祷的海报、歌曲和宣传片、呼吁号召

暴发期是上海疫情最严重的阶段,上海每日新增病例数量持续升高。公众号推文议题中“防疫一线”占比最重,其次是“疫情通报”,在此时,多发布这两个议题的内容既能让公众了解疫区的基本情况,也能传递出更多正面的信息,稳定民众情绪,消除大众恐慌的心态。

恢复期,上海疫情逐渐走向平缓,该阶段公众号对上海疫情的关注议题发生转变。相比上阶段,本阶段《人民日报》对“防疫一线”议题内容的发布减少,主要转向对上海疫情病例数量的通报,“祝福倡议”“危机处理”两议题占比变化不大。

3.报道倾向

《人民日报》公众号推文中,约半数呈现中立(47.674%)的态度,同时正面倾向(39.535%)的报道比例高于负面报道(12.791%)。中立倾向的报道多数为“疫情通报”“知识科普”“危机决策”,此类报道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更多疫情信息。正面报道内容主要包含在“防疫一线”“祝福倡议”议题中,通过对防疫一线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援行为进行报道传播社会正能量,稳定公众情绪。负面倾向的报道则包含在“危机处理”议题中,主要对疫情防控不利行为和现象进行通报和批评,及时将对此类危害民众利益的人员的处理结果公示给大众,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日报》公众号的报道态度不同。在3.1-3.27疫情未全面暴发阶段,公众号对上海疫情关注较少且报道呈正面态度;3.28-4.21疫情暴发封控阶段,公众号为了安抚民众情绪,传递正能量,消除民众消极心态,报道倾向以正面为主;到了4.22-5.10清零恢复阶段,公众号报道倾向转为以中立为主,而后两阶段内负面报道比例变化则不明显。

4.表现形式

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不受篇幅、图片数量等因素的限制,形式更加多元化。《人民日报》公众号充分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形式对不同议题内容进行报道。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51.163%)、图文结合(25.581%)、视频(22.093%)、文字海报(1.163%)几种形式。

对“疫情通报”“危机处理”“危机决策”议题的推文基本上采用文字的形式,简单明了;“防疫一线”议题多涉及长文,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少数会辅以视频;“祝福倡议”议题下的内容多为视频类,该类推文联动其视频号进行信息发布;但文字海报类仅一条。

5.消息来源

该公众号发布的上海疫情相关推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17条)、新闻晨报(9条)、解放日报·上观新闻(3条)、新华网、上海发布(3条)、健康上海12320(24条)以及上海市卫健委、江苏新闻、央视新闻、东方网等。

来源于《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推文共17条,其余主要都是各地官方媒体的信息转载和综合。

(二)微博

1.报道数量和频率

3月1日至5月10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共发布了178条以上海疫情为主要内容的微博,其报道数量和频率特点具有阶段性特征。

(1)潜伏-网点管理期

在未实行分区封控前,《人民日报》微博端关于上海疫情的报道数量较少。3月6日之前,仅在全国总体病例数量通报中能看到“上海”二字出现,自3月6日起,开始每日单独发布上海的新增病例数。除了此类微博之外,关于上海疫情相关内容的微博仅有8条,且大部分是病例溯源、考试推迟、保障民生、航班分流等内容。

(2)暴发-严防严控期

随着疫情态势严重,《人民日报》微博端关于上海疫情的相关内容也随之增加,报道数量和频率相比上一阶段都大大提高。在分区封控的首日与次日,除了常规发布上海新增病例数之外,微博端每天增加了4-5条相关博文,以直播封控实况和正能量鼓舞类内容为主。4月4日之前,封控区仍在排查和检测中,因此报道数量较少,仍是报道常规新增病例数量。4月4日起,报道数量开始增加,其间关于上海疫情报道的内容数量在3-10条之间。

(3)清零-复工复产期

该阶段微博报道数量最多的是4月22日,共发布了7条博文,而其他时间的报道数量频率在每天1-5条。5月3日之后则仅报道新增病例数量,其他微博内容主要通报中高考延期和外地医疗队撤离消息。

2.议题内容

在阶段一的报道中,疫情通报和政府危机决策议题内容出现频率最高; 在疫情暴发阶段,“祝福倡议”“防疫一线”内容明显增多,这也符合当时疫情防治的现实状况;而到了恢复期,政府危机决策、危机处理以及抗疫成果则成为主要内容,足以见得疫情的情况趋稳,开始宣传疫情防治的成果鼓舞士气,并着力惩戒疫情中的各种乱象。

3.报道倾向

在179条与上海疫情相关的报道中,正面情感倾向(24.1%)的报道主要以积极正面的主题宣导为主,借此传达对抗疫人员以及各地驰援上海的感谢、对抗疫成功的信心、体现疫情中的感动瞬间并对上海市民进行鼓舞;负面倾向的报道(13.4%)主要包括对疫情中贪污、诈骗、造谣等违法乱纪行为的批评与惩戒;情感中立的内容(62.3%)主要在于传达客观事实与最新消息。

4.表现形式

在此次上海疫情报道中,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图文、文章、视频、直播等。在报道疫情自身相关情况如新增病例数时,图文是其固定形式。而其他表现形式和消息来源以及议题内容息息相关,如“知识科普”“危机决策”(如辟谣和警情通报)内容以图文为主,“祝福倡议”和“抗疫一线”以视频为主;报道内容若转发自微信公众号,则以图文形式为主,而转发自媒体或者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则以视频为主。

5.消息来源

《人民日报》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消息来源大致相同,《人民日报》自身采写拍摄的内容和上海官方平台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其他媒体平台的内容数量较少。除了《人民日报》自身采写与直播的新闻之外,来自上海官方平台(包括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海发布、上海警务、政务和各本地媒体)占比28%,地方媒体(地方的驰援报道)占比22%,自媒体占5.6%,其他媒体占3.9%。

(三)抖音及视频号

3月1日-5月10日,《人民日报》抖音账号共发布与上海疫情有关的视频14条,视频号发布与上海疫情有关的视频35条,两个平台有交叉重合的内容,视频号侧重长视频,抖音账号侧重短视频。

1.报道数量与频率

(1)潜伏-网点管理期

《人民日报》抖音号未发布相关信息,视频号于3月6日开始发布上海疫情有关信息,共发布视频3条。

(2)暴发-严防严控期

抖音号发布发布8条视频,视频号发布17条,视频均集中发布在浦东新区封控管理(3月28日)后的10天内。可以看出,在此次上海疫情初现苗头之际,《人民日报》并未对上海疫情有所关注,直到上海政府的政治力量介入之后,与疫情相关的内容才渐多。

(3)清零-复工复产期

抖音号发布6条视频,视频号发布15条。在这一阶段,抖音号对上海疫情的关注比较零散,内容不如视频号丰富。

2.议题内容

在前述议题分类的基础上,《人民日报》抖音账号和视频号的内容还多了有关人民生活和城市面貌的展现。

在抖音号中,第二阶段视频内容主要为疫情通报(3条)以及各地驰援上海等防疫一线内容(3条)。在第三阶段主要为查处不力干部等危机处理、播报抗疫成果(4条)以及援护医疗队返乡、患者出院等防疫一线内容(2条)。

视频号关于第一阶段的报道中,涉及上海疫情的信息主要是在报道全国疫情新增情况时,将上海作为其中一个市进行报道(2条)。到了第二阶段暴发期,其报道往往采用上海市卫健委数据,将上海疫情作为视频的主要内容(10条)。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上海疫情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此外,此阶段也重视暖新闻的报道,例如医疗队上门为老人做核酸、外地援沪母亲与子女不舍离别等防疫一线内容(9条)。人民生活的报道也有所涉及,4月7日视频号发布了一条“上海的菜从哪里来”的长视频,展示疫情下的粮食供应情况。

第三阶段,视频内容为惩处不力官员等危机处理内容(3条),核酸检测人员坚守岗位等防疫一线内容(4条)。此外,此阶段重视宏大叙事的刻画,共有两条视频将镜头瞄准上海的城市景象,将安静的上海和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3.报道倾向

《人民日报》视频号和抖音的短视频大多呈正面的报道倾向(33条),占比67.35%。主要内容包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驰援行动、社区邻里互帮互助的暖心新闻,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医疗工作者。负面报道(2.04%)仅占一条,主要是对上海市宝山区不力干部的通报批评,包括对该干部的问责、处分以及惩处原因。中立的报道(30.61%)主要为新增数据通报和政策传达,共计15条。

4.表现形式

均以短视频为主,但在视频号中有3个1分钟以上的长视频。这些视频有的是疫情之下的个人叙事,例如京东快递小哥的工作生活细节;有的是暖新闻类的宏大叙事,例如展现上海前后城市景象的对比,呼吁人们的理解与善意,并对疫情散去抱有期待。

四、结论与讨论

(一)新闻生产:紧随疫情设置议题,融合多平台特色传播

本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新媒体根据疫情态势有规律地设置议题。在疫情潜伏期,此时微博涉及上海疫情的只有8条,且多为信息通报,其他平台则鲜少涉及。实际上,此阶段社交平台上负面舆论频发,谣言丛生,而《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的及时性不足,回应滞后。在暴发期,各平台的报道均呈现集中报道趋势,特别是公众号和微博在通报全国新增数量的基础上,单独辟出一条推文发布“上海本土新增病例”。在恢复期,《人民日报》对于上海疫情的关注度明显降低,议题内容仅为通报新增数量。

在传播渠道层面,《人民日报》利用新媒体矩阵,实现了互补共振。重要的疫情通报、辟谣信息首先通过微博平台发布,这是因为微博时效性较强。而对于抗疫一线的长文报道,《人民日报》多选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通过详尽的描绘展现抗疫的艰辛。短视频平台相对文字来说,兼具声音、画面的二维叙事,表现形式更丰富。《人民日报》的抗疫报道做到了依据各平台的特色,做到了差异化传播,避免了出现信息同质化问题。

(二)议题内容:新闻导向型为主,个体叙事与隐喻特征明显

“新闻导向型”内容占多数。各个平台虽然报道形式多样,但占比最高的议题内容均为与疫情本身相关的形势与政策,如感染状况、死亡病例以及政府防治措施等,这些内容便于受众了解疫情的基本情况,而含有健康知识、疫情预防与应对的普及性“知识导向型”内容较少,导致报道内容侧重传递事实,新闻的建设性作用未能发挥。

报道突出个人叙事。《人民日报》新媒体多聚焦于报道疫情中的个人故事,如《上海深夜送菜人》《援沪蔬菜中有老人的手写信》等内容,颂扬了疫情中医护、干部、等基层各行业的典型故事。疫情期间网民情感波动大,除依靠宏大叙事和抒情类内容来激发共鸣外,此类贴近受众实际生活的个人故事更容易引起共情,发挥了主流媒体作为“公众精神纽带”的价值。

报道的话语体系充满隐喻特色。疫情报道中,上海积极抗疫以及各地援沪内容的报道也占据较大比例,这些报道体现了明显的“战争叙事”。媒体使用了“疾病即战争”的隐喻,将抗击疫情的过程喻指为“战斗” “出征”等,一方面可以进行情感动员,诉诸情感,唤起关于战争画面的通感联想,产生极强的动员力和警示效果。

(三)消息来源:官方来源占多数,自媒体转载较少

官方与民间信源的比例存在明显的失衡。在微信、微博、视频号和抖音中,《人民日报》新媒体对上海疫情的报道以官方信源为主,往往选取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或上海政务媒体等政府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进行报道。虽然也会转载一些自媒体的视频,但是这类视频数量少,内容上大多是弘扬真善美的正能量。

(四)传播效果:报道受广泛关注,总体效果较为良好

疫情期间,上海疫情相关的公众号推文阅读量均10万+,留言基本呈现均为正面暖心的内容。《人民日报》抖音账号粉丝量1.5亿,上海疫情相关的视频点赞量均数10万+,评论量处于1万-10万之间,转发量则不甚稳定。《人民日报》官微粉丝量达1.48亿,而与上海疫情相关的微博转赞评均在1万以下,因此微博端传播力不够。基于以上数据,本研究认为《人民日报》疫情报道传播效果各平台而有不同,但总体传播效果较为良好。

总之,《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其各媒体平台是人民群众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次上海重大突发疫情中,《人民日报》各媒体平台较好地起到了传递疫情信息、引导大众舆论、传递正能量、消除公众恐慌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通报议题
WTO/TBT 通报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