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再生之隐宿设计
2022-08-01肖经龙肖威
肖经龙,肖威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 410011)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区位
影珠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中国湖南长沙县福临乡,影珠山原名隐居峰,东距长沙市四十多千米,为长沙市和汨罗市的界峰。影珠山南北全长7km,有大大小小七十多个山头。在二个最主要的山上一东一西,分别叫作东影珠山、西影珠山。主峰东影珠峰高509.4m,在附近的一片小山丘中尢显气势磅礴。据《长沙县志》的记述,“山极高耸,雄镇一方”。长沙有民谣:“影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却鞍”。本项目位于影珠山景区内,四周竹林环绕,背靠梯田。项目基地之间通过几条村道相连,但地块周边地势起伏,路面空间狭小,城市的公交资源也不充足;自行车骑行和私家车形成了最常见的到达方法。
1.2 文化背景
影珠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可以概括为:抗战遗址、红色文化、佛道文化、农耕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森林、植被、水域等自然景观资源独具特色,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交相呼应,山川毓秀,湖光潋滟,人杰地灵。影珠山风景名胜区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而多样,通过对资源中的独特价值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经济效益和历史人文价值。
1.3 自然环境
影珠山风景景观地区呈块状孤山的独立山势,为中低山丘陵地貌景观,总体地形坡度呈东北东高,西南西低,最高峰影珠山高达420 多米。该区主要由影珠山和源冲沟、杨家洞沟、长乐港沟3 个冲沟的土地所组成,一般坡度大约为5°~30°。景观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暖和,热能丰富,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四季比较分明,植物生长季长。具春温变化,暮春夏初降水较多,伏秋多旱,秋寒比较强烈,冬季少严寒天气,属中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
风景区内拥有大量的林木植物,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山地气候条件,使整个风景名胜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影珠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以自然林居多,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合林、针叶林和竹林等;而人工林则以杉木、马尾松、毛竹、香樟林等居多,林木覆盖率超过了63.8%。
1.4 场地现状
地块内现有建筑一栋,建筑总体呈L 形布局,2 层高。现状用地面积11554.02m2,建筑面积为237.4m2,占地面积为108.2m2,房间数量为3 间。该废弃老旧建筑物一直呈现出闲置荒废的状况,且建筑的破损情况相当严重,由于砖木构造的建筑主体一般是由木板用作建筑的楼层和屋架,而砖墙则用作建筑的围护结构和承重构件,因此,建筑自身虽然具有相当的刚度,在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和无人维护的状况下,建筑内部多处也产生了裂纹,建筑的保护体系变差,建筑内部结构的缺失,也使得建筑的舒适性大打折扣。
该建筑作为一个整体项目需要进行改建和新建两部分工作,分别为项目内原有的废弃旧建筑改造、新建建筑的组团;项目内原有的废弃旧建筑改造以及与新建建筑的融合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项目基地范围内北高南低,内有的梯田高度相差达16m。基地周围的植被覆盖率较高,竹林环抱,空气清新,自然环境良好。地块南边现状为梯田,北面、西面处于山坡脚下,被坡地和竹林环绕。东北角为项目主要出入口连接乡道,是长沙市区通过影珠山连接汨罗市的唯一路径。地块四周被天然竹林阻挡,往北眺望,不远处即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脉。除此之外,在地快内废弃旧建筑前有一荒废的池塘,与地块存在约1m 的高差。废弃旧建筑地处较为平坦的场地,有背山面水,正可谓是三面环山,可结合周边建筑以及原有建筑打造出人与自然互恰的隐居之处。
2 建筑设计
2.1 当代乡土
随着本地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本地市民对日常生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日常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传统房屋早已无法适应本地市民对现代日常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将更加一多姿多彩,对建设城市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现在村民们对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有很大的要求,但废弃旧建筑物内部功能却较为简单,当地的旧房屋基本特征为二层三开间的坡屋顶建筑物。正中为会议大厅,东西两边则为生活居室,建筑边缘则为厨房和食堂,但这些形式的旧房屋显然已无法适应现代公众空间的需要。
该项目为现代的乡土建筑,俨然已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古老建筑物的改变和继承,而需要合理地加入一些更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段,以满足村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时也要吸引游客过来游玩,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体验空间。
2.2 总平面布局
隐宿项目整体建筑布局看似偶然得来,实则是慎思之后的结果。在天然环境中,事实上存在着无数隐藏的线,比如岸线、溪线、脊线、坡线、坳线……(见图1)。这些隐藏的线拼凑起来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然后在建筑与场地设计之中,要想自然地将建筑融入这张网络之中,其设计中隐含的轴线关系必须要和这张自然的网络相契合。看似建筑随意的摆布,实则具有非常精巧的一种对位关系,既包括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对位,也包括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对位,甚至通过建筑来暗示环境与环境的对位关系。这些无形的线之间产生了无形的张力,并进一步产生了无形的气场,场中气韵流动,亦聚亦散,人与环境自然地合而为一,一脉共生。
图1 总平面图
2.3 平面设计
经过对区域空间的整合,在组团内核中心废弃老建筑物之外设有一个大规模的休憩公园广场,其中场馆靠近一块竹林,上层空间则被竹叶所填充,构成相对隐私的顶部界面,对林下空气产生了遮蔽感。建筑物与辖区内的核心池塘景观不到2m 的间距,优越的自然景观条件,给人们创造了一个游览娱乐的好地方。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优势,为原有废弃建筑物的公共性改建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新建建筑则以改造建筑为核心环抱散开(见图2)。隐宿项目总共8 套客房,床位数为17 床,大堂位于废弃建筑一层,一层功能为大堂、餐厅/茶水吧、前台、茶室、厨房等,二层则为客房、公厕等,隐宿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91.81m2。本工程土建部分造价为980 元/m2,建筑面积为791.81m2。工程土建部分总造价约为766173.8 元。
图2 组合平面图
2.4 立面设计
本次设计改造和建设过程中,除了选用了当地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以体现其地域性,还能够达到唤醒现场市民对家乡记忆的效果,从而延续对现场的归属感。充分利用了既有建筑物中存在或者当地的木头、石头、瓦块、夯土等传统建筑材料,在改建的过程中利用这种建筑材料也可以反映乡土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同时,由于人们对环境舒适度需求的增加,部分较现代的建筑材料及制造工艺技术也被应用到老建筑物的修缮中,以激活老建筑物的活力。
此次的新建建筑在材质上,也大多使用了具有现代感的钢结构材料和玻璃,与建筑地下传统夯土质地产生了鲜明的反差。老房子则保留了原来的湖湘文化的窗格栅、门套、窗花等地域特色的产物,新建建筑外立面采用以当地的竹为模具制作而成的竹模混凝土外墙,制作而成后竹子的自然特质变得显而易见,竹纹的质感降低了混凝土墙体的沉重感,让建筑与自然紧密关联,如图3 所示。
图3 分解图
3 结语
闲坐其间,抬头将山林云海一览无余,再低头就看得到老夯土墙的建筑物遗址,一种现代与传承的交流对话呈现眼前。建筑设计的更新与介入,带动了人们对族群人文关系的反思与重建。民宿设计的建筑物基址,是一间破败废弃的夯土老屋。为延续该区域独特的山区村落的历史文脉和肌理,新增的构筑物也透过限制体量的尺寸和围合,恢复了基址过去的空间。伴着清风拂过竹林的声响,在经过一湖碧水之后眺望着路边那片拙朴的夯土老墙,便晓得了隐宿就在眼时。像是经过了一次天然的文化精神洗涤,让抵达的流程更具有了礼仪感。我们创造隐宿也是在创建一种心中向往的空间,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每个游人都享受自然环境,呼吸清新室内空气,享受太阳与雨雪。
希望人们心中那些了不尽的烦心事,扯不清的世间情,在来隐宿一宿一游之后,能洗去沉浊。这或许正是设计此次隐宿的一颗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