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品石”
2022-08-01南安秦人byNananQinren
文/南安秦人 by Nan,an Qinren
梅园天心台三星石
在无锡梅园的天心台前,矗立有四峰太湖石,而这四峰太湖石,皆是大有来头的。亭台最南侧的那峰太湖石,名叫“米襄阳拜石”,相传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任职丹徒时其园中之物,因其爱石成癖,有拜石之典故,故后人称此石曰“米襄阳拜石”。而与之相对耸立的三峰太湖石,嶙峋奇特,色泽灰褐,质地坚致,包浆黝然,酷似“福、禄、寿”三字,故称“三星石”。据说这三星石,是从南京搬到金坛,又从金坛搬到无锡梅园的梁武帝御赐“三品石”。说到“三品石”,还是有故事要闲话的。
一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 年)十月,王荆文公安石再度被罢相职,外调任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到江宁后,王荆文公立即上表求宫观职以养老,并筑第于白门外七里的蒋山半山上,取名为半山园。退休后的王荆文公十分信奉佛教,平日经常骑一驴,仅带两三小童,遍游金陵周边各寺院。
是日,他来到蒋山下台城的千福院旧址游玩,见院前有奇石四块,各高约丈余,弃埋在荒草树丛间。公熟读史书,知其为前朝遗物三品石,不甚感慨,遂作《三品石》诗云:
草没苔侵弃道周,误恩三品竟何酬。
国亡今日顽无耻,似为当年不与谋。
南安秦人曰:三品石,是和南北朝时期西梁王朝的第一个皇帝梁武帝萧衍有关。相传,梁武帝于建康,尤信佛事,曾四度舍身同泰寺,并将同泰寺大殿外所置四块奇石御赐“三品”。从此,三品石石名远扬,同泰寺也闻名遐迩。六十年后,梁为陈所灭。至陈后主陈叔宝时,江总任宰相,他不理政务,只是每天和后主在后宫饮酒作乐。其时,杨坚统一北方后建立隋朝,而陈朝君臣昏庸腐败,国家日益衰败,终于为隋所灭。
王荆文公站在“草没苔侵弃道周”的三品石前,脑海中闪现的当是此历史画面,故有“国亡今日顽无耻,似为当年不与谋”之叹!
二
宋徽宗崇宁初(公元1100 年左右),著名词人李之仪(就是写了《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词的那位)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途中路过江宁府,同好友子椿到台城旧址游玩,登景阳山,凭吊三品石,并作《同子椿游三品石诗》:
桑柘丘墟辇路长,景阳依旧在山阳。
石标官品名常在,井记胭脂迹半荒。
吊古漫劳兴感慨,寄怀聊以共彷徉。
相看等是未推枕,何日同惊梦后粱。
南安秦人曰:李之仪,作为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也是东坡居士最欣赏的门人,虽然受东坡居士的影响,仕途、命运多舛,但李之仪是个讲究人,心中颇有道义。他的诗词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是深受东坡居士的指点和熏陶的,尤长于用淡语、景语、情语。其编管途中过江宁府,同好友子椿游台城旧址,登景阳山,凭吊三品石,内心是悲凉的,其借石言情,极为深婉含蓄。
三
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 年)寒食,南宋初著名词人陈克(字子高)重寻旧游,来到台城旧址,登景阳山,在三品石前,不由想起14 年前的一幕:
当时为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 年)三月,其与友人关圣渊、陈明信集太平寺。陈明信背诵王安石的《三品石》诗句,认为王安石善论古今,其“国亡今日顽无耻,似为当年不与谋”的诗句,让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关圣渊则认为,王安石但是融化石笋行旧诗,且陈亡,江总辈皆北面仇敌,岂如此石之耐久邪?当时圣渊和他想写诗以反驳王安石,陈明信始终坚守自己的观点,争论纷然,日暮罢去,诗竟不就。
而现在,见群石巉然故在,而友人关圣渊、陈明信死已久矣。陈子高不甚感慨,成《三品石》诗云:
临春结绮今何在,屹立巉巉终不改。
可怜江总负君恩,白头仍作北朝臣。
南安秦人曰:陈子高为靖康国难后南渡之人。其少时随父宦学四方,后侨居金陵。绍兴初年,曾单骑从军,欣然响应抗金。其与吴若合著的《东南防守便利》有“立国东南,当联络淮甸荆蜀之势”之大略。其集太平寺,诵王安石的《三品石》诗句,以古论今,争论纷然,一时兴之所至也!十四年后,观三品石,感物是人非;想中原回收无望,朝廷偏安一隅,议和之声嚣起;然其志如“屹立巉巉终不改”,为“江总负君恩,白头仍作北朝臣”的投降行为所可怜,可叹,不耻,也是对当时南宋朝堂中议和派的讽刺。
四
宋宁宗嘉定初年(公元1210 年),南宋布衣诗人曾极(字景建)北游金陵时作《金陵百咏》,其中《三品石》诗云:
一士真能重本朝,中原劲敌是天骄。
无情石却登三品,不念忠贤屈下僚。
南安秦人曰:曾景建一生布衣,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北游金陵时作《金陵百咏》,借咏怀古迹以感慨当朝时事,词旨悲壮。宋宁宗嘉定间以题金陵行宫龙屏诗抨击偏安一隅,因此而触怒时相史弥远而被谪舂陵,后卒于贬所。其“一士真能重本朝,中原劲敌是天骄”的观点,当为后世所警示;其不“屈下僚”的人格,当为后人敬佩并传颂。
五
据《建康志》记载:同泰寺石,在上元县台城,本梁同泰寺。杨吴顺义中,置千福院,院前有石四,各高丈余,云此陈三品石也。宋政和中,取入汴京,置延福宫,王安石为之铭。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三品石当是在政和年间,宋徽宗修建延福宫时,被取入汴京,安置在延福宫的。
但其后的陈子高重寻旧游,曾景建北游金陵时,在太平寺见到的三品石又当如何解释?笔者带着这个疑问,反复查询相关历史资料,终于在宋代杜绾著述的《云林石谱》中得到了答案。
《云林石谱》由宋代杜绾著述,大约成书于公元1118 ~1133 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介绍观赏石的专著,是内容最完整、最丰富的第一部石谱。其中“品石”记载:“建康府有石三块,颇雄伟,岩洞险怪。色稍苍翠,遍产竹木,茂郁可观。石隙中有六朝唐宋诸公刻字,谓之品石。”
杜绾和陈子高几乎是同时代的人,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同为靖康国难后南渡之人。他的专业能力与《云林石谱》的专业价值、历史地位是得到历史认可的。他对三品石的记载,当是我们研究三品石的可信度极高的重要历史资料。其“建康府有石三块”的记载与《建康志》记载“院前有石四”不同,少了一块。那么到底哪个记载是真实的?
我们再重新分析一下《建康志》中的记载,其中“同泰寺石,在上元县台城,本梁同泰寺。杨吴顺义中,置千福院,院前有石四,各高丈余,云此陈三品石也”,是说三品石的历史渊源和最早的数量。而“宋政和中,取入汴京,置延福宫,王安石为之铭”,则记录了三品石在宋朝时的经历:一是王安石为之铭,这就是前面我们已经介绍的《三品石》诗;二是在宋政和中,取入汴京,置延福宫。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在封建体制下,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宋徽宗因好石而闻三品石之名,让从江宁府取之置延福宫,应该是没有人敢不执行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江宁府的官绅们可能因不愿三品石全部流出,经过商议,就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向皇帝贡献出了其中的一块,而留其余三块依旧在千福院,为江宁府保留了这一历史古迹。故其后的陈子高重寻旧游,曾景建北游金陵时,依然可以在太平寺见到三品石并以诗咏之;而杜绾在著作《云林石谱》时,当是实地进行考察或进行过查证的,故有“建康府有石三块”的记载。
笔者认为,这两部文献中的记载都是真实的,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是因为记录的历史时期不同,数量才出现了差异,而这个差异的出现,恰好和三品石的历史经历相契合,也给出了对这段历史公案较为合理的一个解释。
六
据史料记载,此后,三品石几经辗转迁徙,入住各府邸、园林,并点缀过南京瞻园,始终流传于南京。明朝时,于敏中在金坛建园林,三品石随之入住金坛于家花园。20 世纪初,无锡荣氏兄弟修建梅园,物色全国一流赏石,有好事者推荐“三品石”,经过查证,从金坛迎三品石,迁往无锡,入住梅园。荣德生自订的《行年记事》中记载此事:“1916 年,从金坛于敏中花园,移来米襄阳拜石和福禄寿三星石。”
被宋徽宗取入汴京,安置于延福宫的三品石在靖康战乱后就失去记载,可能毁于战火,或埋没在都城的废墟中了。庆幸的是,留在南京的三品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几经波折,饱受时代动荡的冲击,终是保留到今天,安置在无锡梅园中,供游人欣赏和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