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芾拜石考略

2022-08-01刘师银byLiuShiyin

宝藏 2022年6期
关键词:观赏石米芾赏石

文/刘师银 by Liu Shiyin

图4 题名:【米芾拜石】 石种:戈壁石

米芾(1051 ~1107 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米襄阳。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赏石家。其书法艺术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涟水军、无为军(辖无为、庐江、巢湖三地)、礼部员外郎、淮阳军。

米芾的艺术成就,除书法外,他在绘画艺术上创造了以“米点皴”技法画出的山水,表现江南山水的朦胧美,世称“米家山水”;在赏石艺术方面,他所提出的“瘦、皱、漏、透”相石法,直至千年以后的今日,仍是广大石友寻找美石的依据之一。

米芾对赏石的痴迷及遇石称兄的放荡不羁的行为,被当时的人们所不解,但正是他的这一看似荒诞的行为,为后来的美术界和赏石界所推崇,以“米芾拜石”为题材的书画和观赏石作品层出不穷,很多古今著名画家都创作过“米颠拜石”的作品,赏石界朋友也以有一方“米芾拜石”题材的组合石或画面石为追求目标,“米芾拜石”成了美术界、赏石界永恒的主题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一个符号。

图2 清末民初马骀《米颠拜石图》

图3 当代李可染《米颠拜石图》

图5 题名:【米芾拜石】 石种:长江石与太湖石组合

从图1 ~5 的画作和观赏石作品看,我们可以看到,现存于世的以“米芾拜石”为主题创作的书画和观赏石作品中,没有一个相同的米芾形象,也没有一方相同的石头,它们都是创作者的想象,并没有参考米芾本人和“石丈”的原型,正所谓千人千面。

图1 明代陈洪绶《米颠拜石图》

从明代陈洪绶、清代马骀、当代李可染画作的题款,我们看到,都为“米颠拜石”,米芾怎么成了“米颠”呢?这里要交待两个问题:首先是源于自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且延续了近50 年的党争。新党代表人物为王安石,旧党代表人物有苏东坡、司马光、欧阳修。这一时期,党同伐异,臣与民无所适从。其次是米芾入仕,非因科举选拔,而是因“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米芾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的仕途,而是靠的裙带关系,是因为其母为宋神宗赵顼的奶娘,其与神宗为一奶所养。正是这一层关系,惹得靠科举当官的文人,经常拿此事来笑话米芾,这也成了米芾一生的“痛”。在这种新旧党派之争激烈的时期,米芾又因为他的“痛”,而不愿陷入党争,于是寄情于书画和观赏石,陶醉自然,游离于朝廷政治纷争之外。看似放荡不羁的米芾,常有疯癫之形,但不失为智者之举,其潜心于艺术,也因此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米芾当年称石为兄、“具笏袍所拜”的“石丈”到底长什么样,又经历过什么,本文将对此为您蠡测一二。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城内西北隅,距芜湖市仅30多千米,是米芾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任无为知军时所建。宝晋斋,取自米芾所收藏晋人书法石刻“宝晋斋”。米芾任淮阳军时,在任上逝世后,而改为米公祠。

从图6 可以看到,墨池以北宝晋斋后院中,红框中标出的米公石即为米芾当年所拜的“石丈”,至今仍在原位置上。此石为灰岩质太湖石,玲珑窍然。宋代费衮《梁溪漫志》,成书于宋绍熙三年(1192 年),在“卷六”中有记载:“米元章(米芾的字)守濡须(无为县)时,闻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遂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米芾从濡须河畔取回一块怪石,置于庭前,三拜九叩,与石称兄道弟,被世人称之为癫狂之举。

图6 清《嘉庆无为州志》中米公祠内各景点位图,今存宝晋斋、墨池、投砚亭、杏花泉、聚山阁诸景

图6 -1 图中红框内为清《嘉庆无为州志》所标明石丈在米公祠内的位置

图7 米公祠

图8这方在1000 年前被米芾称为石兄并“具笏袍叩拜”过的“石丈”,现今仍矗立在无为米公祠内。经测量,其裸露在地表部分高1.65 米,宽1.68 米,厚0.9 米。根据笔者观察,此石为砂岩与石灰岩的共生体,其大部分为酱紫色砂岩,图中右下角为石灰岩,二者均为水成岩或沉积岩。右下角的石灰岩,常常被今人误以为是水泥补之。

图8 石丈

这方“石丈”的来历,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宋代费衮《梁溪漫志·卷六》中记载的“石丈”是米芾取自濡须河。二是宋代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十》记载“石丈”在米芾到任时已在州府内: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州廨,见立石颇奇”。

笔者更倾向于费衮《梁溪漫志》的说法,因为费衮《梁溪漫志》“持论有根抵,旧典遗文往往而在”,“其对前人讹失的驳正,皆考证详实”,其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米公祠自建成以来,多次毁于兵火,明万历二年(1574年)和清乾隆元年(1736 年)两次重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县守张公侨摹明代陈洪绶所画“米颠拜石”图刻于碑。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县守琨玉始建拜石轩、书画舫和香月亭,并自为记勒于石。

图9 米公祠内的墨池、投砚亭、宝晋斋

图10 米公祠内景,远处为聚山阁

在历史上,“石丈”曾一度不知去向,直至“嘉庆三年(1798 年),州守顾浩于其南杏林下……掘得一石,颇具人形,因鍊辅之证为石丈,作歌艺文志”。记载见《嘉庆无为州志》。

清咸丰元年(1851 年)又毁于兵火。光绪丁丑年(1877 年),新任无为知州王峻,在《重修米公祠宝晋斋碑记》中说:“余于光绪丁丑承此邦下,下车伊始即先访米老之遗踪,乃西园之旧址徒存,而所谓石丈者,右臂缺损,竟沦弃于蔓草之中”。

图11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

图12 清《嘉庆无为州志》对石丈的记载

图13 清光绪无为知州王峻《重修米公祠宝晋斋碑记》

2004 年,米公祠又一次进行全面修复。现米公祠内有米公祠、宝晋斋、聚山阁、墨池、投砚亭、杏花泉井、拜石(石丈)等景点。

米公祠内还收藏有晋唐以下历代名家碑刻150多方,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原宝晋斋后院中的无为市图书馆已迁出,在原址上建立了米芾纪念馆。现无为市政府正努力打好米芾这张牌,正欲将其打造为成米芾文化公园。米公祠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纪念米芾,湖北襄阳和安徽无为都设有米公祠。但无为米公祠在中国书法艺术界、赏石艺术界具有特别崇高的艺术地位。在这里,人们可以穿越历史,抚摸“石丈”,与米芾交流,感受赏石为我们带来的内心的愉悦和思想的升华!

文末,笔者特向无为市文物所所长邹喜庆致谢,感谢其对笔者写作此文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观赏石米芾赏石
飞龙在天
寿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
用“心”写字
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
新疆阿克苏地区观赏石协会年会圆满召开
在棺材里等死的才子
台湾真柏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