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当代传播路径探析
——评《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
2022-08-01武佳文
文/武佳文
书名: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
作者:周雪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月
定价:45.00元
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领域具有崇高地位。然而随着流行文化的扩散甚至泛滥,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为使戏曲艺术重回当代民众的主流审美视野,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致力于探索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播路径。由周雪所著的《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一书,在新媒体环境中探究戏曲这一古老独特的艺术门类与新媒体传播间如何形成高度契合。本书在深入阐述戏曲艺术本体特征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特性从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策略、传播效果等角度切入,对戏曲艺术在新媒体平台及技术支持下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对现阶段开拓戏曲艺术传播新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戏曲艺术发源于民间,根植于人民,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随着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戏曲艺术在大众的认知中却变得曲高和寡。其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创作者固守传统创作理念,未能妥善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间的关系,所创作的作品缺乏新意且不符合当前民众的审美取向;二是戏曲评论和宣传影响式微,传统媒体已无法帮助戏曲艺术获得广泛关注,而大众也难以获知戏曲创作演出的新理念、新进展,致使戏曲艺术被光怪陆离的流行文化与“快餐文化”所取代。即使国家已出台多项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但目前戏曲艺术也仅能维持表面繁荣,大众仍敬而远之,不仅潜在观众群体相对其他舞台艺术形式而言规模较小,甚至有部分地方剧种难以为继,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戏曲艺术的突围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需要积极适应媒介传播的现代化变革,通过新媒体的应用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
。探究戏曲艺术与新媒体结合的可行性,实质是探讨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的交融能否实现。新媒体的综合性、交互性、沉浸性、超媒体等特性与戏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契合。一方面,新媒体的大众化、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有助于显著增长戏曲艺术曝光率,扩大潜在观众群体,培育年轻受众,提升戏曲艺术传播效能。另一方面,戏曲自身的开放性也为新媒体介入后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变提供了无限可能。新媒体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尝试发端于欧美国家,近年来备受国内演艺行业关注,并逐步拓展到戏曲艺术领域。本书对新媒体传播戏曲艺术的应用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对黄梅戏音乐剧《长河》、昆曲《玉簪记》、泗州戏音乐剧《绿皮火车》中新媒体运用状况的案例分析,阐述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戏曲艺术传播的有效尝试,进而指出新媒体技术对戏曲艺术的改造主要包括虚拟化、远程化、智能化。此外,本书对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进行了专项研究,在全方位分析其发展背景、功能承载、传播特点、受众习惯、未来趋势基础上,以手机与计算机两大不同媒介形式的“全媒体”终端为支点,对戏曲类新媒体平台与渠道建设情况做了全面盘点。
。戏曲艺术若要赢得大众青睐,就必须适应新媒体传播特性,达成新媒体传播戏曲的最终目标,即体现文化自信、再现审美风范、实现还戏于民。为此,戏曲艺术从业者需要在剧作创作、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上有所突破。一是创作者在对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也要致力于题材创新、传统程式和声腔音乐创新、戏曲形态多元化尝试,创造更具时代意义的戏曲作品以满足不同传播对象的欣赏需求。二是根植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特性对信息进行处理,使部分传播内容更适应新媒体平台传播特性。例如,精选能够体现演员精湛技艺或富有趣味性的戏曲表演片段上传至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实现大舞台与微媒介的适配。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为戏曲从业者与广大观众之间搭建实时交流平台,拉进双方距离。例如,将短视频渠道与直播渠道相结合,通过拓展传播渠道的方式最大化地拓宽受众群。
总体而言,在新媒体背景下讨论戏曲艺术传承推广对戏曲学与传播学间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戏曲艺术与新媒体的合作已屡见不鲜,并在传播理念、平台建设、技术水平等方面上升至新的高度,本书能够为关注戏曲艺术当代传播的广大读者提供宝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