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生态视域下的舆情治理探微
2022-08-01胡忠均
文/胡忠均
在全媒体时代,发达的网络空间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而且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的放大镜。表现为时空维度、技术维度、主观维度和效用维度上的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媒体。全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和传播路径多的特点。全媒体的发展为舆情的引领、监督和治理带来绝佳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问题。
一、从认识论角度探析全媒体生态视域下舆情治理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物)客观观念的领悟和驾驭历程。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不断提高,并借助现代媒介的作用使人们对全媒体生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全媒体视域下的舆情治理有了更清晰的逻辑,这不仅是感性认识的复写,还是理性认识的摄影。
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认证“大V”,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他们对某件事情的观点或看法就极易引发一定的社会效应,带动广大粉丝和因某件事引发的评论一边倒而引发舆情造势。这种因网络名人而引发的舆情造势往往只有在社会出现另一重大事件引发舆情时才会使广大网民转移阵地。质言之,只有达到矛盾转移的先决条件才能扑灭舆情的影响力,而转移到下一对矛盾引发的舆情。舆情因矛盾转移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在不断化解矛盾之中转移矛盾和在转移矛盾中去解决矛盾。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传播者。在全媒体时代,快手、头条、抖音、知乎、bilibili等各种新媒体社交平台时刻向社会传播着大众的所知、所想、所闻,当有“大V”转发或评论,就极易引发网络舆情,特别是坐拥千万粉丝的博主影响范围之广、话语权限之大、带动社会风气转向之易,常常引发舆情爆发。
“网络水军”是指在网络中被雇佣的网络写手针对特定内容大量发布特定消息,从而实现雇主网络造势的目的。他们的做法就是对网络公司炮制的话题进行大肆包装并炒作,从而达到雇主的最终企图。具体来说,“网络水军”往往会依据互联网公司提供的相关信息对一些热点问题和话题进行无限制地炮制,其讨论主题不分优劣,内容无需修饰,文字没有限制,回复的评论可以自由发挥,其目的就是将舆情热点炒上去、热上去,而且越火越好、越热越好、越快越好。从而实现事件的曝光度与人们的关注度爆棚,在网络跟帖和“网络水军”的推动下,通过各种不择手段的博弈达到策划者预期目的,最终引发社会舆情。
如果说通过做加法来增加和创制帖子是“网络水军”的一贯伎俩,那么通过减法为雇主提供有偿的删帖服务则是网络公关主体采取的惯常做法。多数删帖的目的是消除负面影响,减少甚至消除社会舆论对事件的注意,但某些删帖行为恰好相反,反而引起了舆情发酵。特别是一些帖子发布之后引发舆情,后来发帖者删除之后不做任何解释,就会引发猜测,甚至是质疑,进而导致次生舆情。因为很多时候猜疑本身就是舆情。一些互联网企业主体就是披着网络营销的幌子,以现代发达的通讯工具为传播途径,以网络雇用单个或群体进行非法删帖为手段,以虚构网络交易的方式达到对网络运营公司的掩护,并想方设法通过非法提供有偿删帖而进行网络造势。
二、从实践论视角探析全媒体生态视域下舆情治理的难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过程,这一对象性感性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面对每天新闻事件的发生和传播,媒体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又要注重互联网对实践生活的辩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互联网发展好、运用好和治理好,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类。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利弊,全媒体的出现便捷了信息传播和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同时,也易于引发负面舆情,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民众的误解甚至恐慌。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采取有效方法遏制负面舆情,正视舆情效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回应社会关切,是主流媒体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全媒体生态是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应运而生的媒体融合新业态表现形式,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其主要覆盖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和受众的信息传播行为过程。自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适应社会潮流的特殊类型的新媒体,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人都具备了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权利和便利,自媒体因此大量涌现,而且形态各异,有时是个人,有时是组织,有时还是企业;自媒体不仅有盈利行为,也有非盈利行为,同时还有纯属个人爱好的自媒体运营行为。但形式的多样,也给舆情治理带来新的课题、新的难度。特别是当自媒体已经具有了较强社会影响力并取得一定社会成果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舆情治理的难度。
在全媒体传播无死角、透明化的生态视域下,任何一条信息都可能瞬间被传播到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并引发舆情。特别是一些敏感性和突发性的新闻很容易通过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而形成社会热点和焦点,然后借助全媒体的传播,就会在短时间内引发社会舆情。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旦在“黄金4小时”内处置不当,就会造成难以控制的风险。倘若一些不实的消息未经核实就肆意传播,极易引发公众的对立情绪,从而造成社会恐慌,引发舆情,甚至成为重大事件的导火线。在全媒体生态视域下,自媒体数量庞大,且散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和相关领域,加大了舆论审核和引导的难度。但即便是加大了监管力度,由于互联网企业作为一种商业性质的运营机构,逐利的本能往往使其淡化了对信息传播内容监管的义务,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信息量巨大,增加了监管和识别的难度,即使有事后的补救措施,但往往这种补救措施起到的作用甚微。
在传统媒体时代,我国的新闻舆论主要是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引导。进入新媒体时代,如果继续沿用这样的方法,就会造成传播途径单调、效率低下。在全媒体发展时代,随着广大网民的“舆论战场”不断壮大,网络舆情正在成为社会治理的畛域。因此,把舆情的引领权、话语权和管理权通过与广大网民互动的方式进行有效把握,真正达到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的作用。在新时代,要全面认识全媒体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并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速构建如胶似漆、水乳交融的全媒体传播新形式。相关部门应当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全媒体平台。面对全媒体时代舆情引领的现实要求,加强与媒体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不断推动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在实践中,只有树立媒体互动的全新观念,方可实时占领舆论高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有关研究发现,在舆情爆发的4小时之内如果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就难以对舆情达到有效的应对。因此,建立网络舆情“黄金4小时”的有效处置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的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解难题,让人民享有监督权和知情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舆论引导权,随时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顺民意、记民情、解民忧。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有效沟通、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尊重新闻媒体的“三贴近”原则,在舆情引领过程中坚持优良的工作作风。
三、从方法论视角探析全媒体生态视域下舆情治理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充分占有材料,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因为只有占有材料才能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只有分析材料才能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借助全媒体的各种力量,使主流文化不断做大做强。在新时代,媒体应当积极运用全媒体的主导作用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事实树立信心,以文字打动人心,以模范励志民心。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用翔实的数据、朴实的语言、精简的文字通过全媒体的各种表现形式形成正面的舆论引导。
在舆情治理中,某些需要被清除的负面舆情,一定存在内容失真、导向偏差,处置这些信息的有效对策,就是用另一种正确的、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信息去予以覆盖并还原事实真相,但这种信息覆盖的方式讲究的是速度和智慧。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青睐于初次获得的信息,且往往会无意识地以此为准绳去评估并获取与此相异的信息。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仅是拥有舆情监督和预警机制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媒体发展的趋势,只有建立具有官方背景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并在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将正确的信息及时传递出去,正确引领舆情走向,才是解决应对负面舆情发酵的有效方法。新时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融媒体中心”,其实质就是构建具有官方背景的全媒体信息传播矩阵。通过对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把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等全媒体有效地纳入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优化和整合媒体资源,从而使舆情治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涉及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的发声渠道,有效解决官方反应发声滞后,影响力和权威性受到质疑等相关问题。
净化网络舆情环境是进行网络舆情治理最有效的方法,着力点就是加强对全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引导能力。首先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的管理,通过严格管理实现全媒体规范性运营,促进全媒体自律性的提升,使互联网平台能够自觉地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并做到不传播未经核实的言论、具有煽动性的言论,积极倡导理性发言、传递真善美、树立新风尚、传达正能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与社会秩序。其次是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全媒体平台,加强重点监测,并通过设置关键字词、转发量和回复量等相关指标设立警戒线,积极介入引导,有效控制舆情的发展,要严肃处理肆意造谣、传谣,发表不实言论的自媒体,如有发现必须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再次是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针对舆情治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凸显舆情治理的法治精神,从而避免舆情治理中出现的各种越权治理等的行为发生,违背舆情治理的目的。
四、结语
全媒体生态视域下的舆情治理应当正视治理现状、破解治理难点、探寻治理策略。因为网络已经成为网民发表言论、观点和意见的主要场所,网络舆情也正在成为人们抒发情感、态度和诉求的重要表现形式。舆情来自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舆情的快速反映不仅表现了监管者舆情治理的决心,也表现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只有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中不断提高并完善,舆情治理才能形成良好秩序和态势,并使之成为促进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