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实之间: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历程及思辨展望

2022-08-01宋存杰

传媒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冰主持人人工智能

文/宋存杰

2021年国庆期间湖南卫视“快乐中国”转型升级为“青春中国”,并重磅推出全新虚拟主持人小漾。小漾与之前的虚拟主持人相比,生动活泼、逼真灵动的形象备受喜爱,瞬间冲上热搜。虚拟主持人是参照主持人专业标准设计,使用数字技术创造,能够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数字媒体与用户进行交互的仿真人形象。虚拟主持人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主持人相对应,虽然具有主持人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却没有真实主持人的现实生活体验,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虚拟主持人。从原来的机械吐字播报到现在的自如灵活生动形象,虚拟主持人愈发先进,人物形象逐渐逼真。笔者尝试从其发展阶段梳理、应用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三个向度进行论述。

一、虚拟主持人的发展阶段梳理

从2001年英国推出的世界第一个虚拟电视女主播阿娜诺娃到2021年的湖南卫视推出的小漾,虚拟主持人已经发展了20余年,这既是平衡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思考人与人工智能未来关系走向的历程。其背后的技术逻辑、技术伦理以及与前两者息息相关的技术治理等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关注,这些都可以从虚拟主持的发展脉络中窥见一斑。20多年间,虚拟主持人从无到有、从有到丰、从丰到优、从优到精,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全球第一个虚拟主持人是2001年英国一家网络公司推出的“阿娜诺娃”,阿娜诺娃是一个虚拟的动画人物形象,身材高挑漂亮的她不仅能自如地回答网友的各种提问,而且有着不知疲倦的精神状态。此后,日本推出了“寺井有纪(Yuki)”,美国推出了“薇薇安(Vivian)”,韩国推出了“露西雅(Lusia)”。我国最早的虚拟主持人是2001年出现在天津电视台《科技周刊》节目里的“言东方”,其是由当时最新传感与三维动画技术打造出来的虚拟形象,光头的造型和极具东方特征的面孔备受关注,节目形式亦力求创新,采用后期配音并与人类主持人共同搭档。“言东方”即使不能像真人主持人那么灵活自如,但脸部的表情也会随着语言节奏变化。2004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推出了虚拟主持人“小龙”,其声音是后期配音合成,采用CG技术,拥有几位明星特征的合成,独自主持《光影周刊》。

早期媒体使用虚拟主持人是为了追求节目效果所创造的噱头,而观众也只是为了追求新鲜感短暂的停留,早期的虚拟主持人并没有为收视率或节目质量做出太大的贡献。就在“小龙”出现在央视荧屏之时,阿娜诺娃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国电视栏目也相继停播虚拟主持人的节目,由真人主持人替代。此时“虚拟主持人”的热潮慢慢退去,在接下来长达十年中,属于发展停滞期。这一时期虚拟主持人所呈现出的特点是三维动画合成、人物形象并不逼真、造型比较粗糙、肢体较为僵硬,多趋向于动画形象,声音是后期人工合成。人工智能节目主持人对技术的依赖性较大,在这一时期,力图“仿真”的人工智能节目主持人往往“失真”。反而无法达到理想中的预期效果,应当说这一时期的冷静和低潮,是电视人的反思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目的,是否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新奇和噱头,换言之,其是否应具备更深刻的存在价值和存在必要,这为探索时期较为成熟的虚拟主持人出现和身份定位起到了缓冲作用。

2015年末,东方卫视晨间王牌栏目《看东方》迎来了一位新的主持人“小冰”,她的工作是播报每日的天气。相较之前的虚拟主持人,这一阶段虚拟主持人变得更加智能化,还加入了和观众互动的元素,播报的语气较自然,且语音更清晰,让观众耳目一新。2016年,YouTube平台出现了一位自称“超级AI”的虚拟主播“绊爱”,她的出现随即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这位虚拟主持人是由真人扮演,由专业公司量身定做好3D模型,运用捕捉设备背后操控她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进行直播或录播。技术与科技、虚拟与现实的相结合使得虚拟主持人的发展有了巨大的突破。虚拟主持人也逐步进入了技术探索与蓄力阶段,各种新技术的结合与运用也让虚拟主持人从单一向多元、复杂到简单、机械到灵活转变,这也标志着虚拟主持人开始由智能化向应用型转变。

2018年,虚拟主持人开始向应用智能化转变,从2D升级3D,人物肖像捕捉技术日渐成熟,虚拟主持人呈井喷式发展。这个阶段的虚拟主持人功能也更强大,外表更真实。“自然交互+知识计算”作为语音和形象合成的高科技“分身”技术,把人类拥有的语音和形象赋予新的生命。2018年7月11日,由搜狗和央视财经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AI合成男主播“姚小松”在香港RISE科技大会亮相,其逼真的形象、流畅的播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后由搜狗与新华社联合发布“新小浩”也在新华社正式上岗,24小时不间断播报,让大家纷纷称赞。2019年出现全球首个站立式AI合成主播“新小萌”、全球首个跨语种俄语AI合成主播“丽莎”,还有两会期间带领AI合成主播走向3D时代的“新小微”等。不仅如此,虚拟主持人也出现在近期热门网络综艺中,如《我是唱作人》由“produceC”主持,《这就是铁甲》由人工智能“CH0329”主导等。这一阶段虚拟主持人已经从生硬的机械播报到流畅的自然表达,从僵硬的肢体到灵活自如的转身行走,而且实现了不同场景、不同妆容的自然切换,实现了虚拟主持人的全新升级。

二、虚拟主持人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虚拟主持人从最初的生硬播报到现在的自然表达,从最初应用于新闻播报到现在各类节目中崭露头角,虚拟主持人已不是读字的机器,成为节目中的亮点,部分节目尝试使用虚拟主持人,充当主持或嘉宾,让节目生动丰富,后文笔者将主要论述工智能主持人在各类节目中的应用。

中国第一个虚拟主持人“言东方”主持的《科技周刊》是一档新闻资讯类节目,该节目借助虚拟主持人的立体形象和后期合成配音,之后新华社的“新小浩”和“新小萌”等都是以新闻主持人的身份亮相,其24小时不间断、零错误率的播报备受关注。在广播媒介中,人类主播和智能主持的合作也在不断出现,例如,虚拟主持人“小冰”与河北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小齐等合作新闻资讯类节目《今日十万加》,与重庆交通广播刘艺共同主持的交通信息类节目《向快乐出发》,“小冰”可以通过大数据整理、筛选、播报过去一段时间里网络中的热点新闻。自此可见,基于微软技术所诞生的“小冰”有了较明确的定位,其出色的稳定性和准确度,使得虚拟主持人有了更突出的定位。相比单纯的“求新”,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精准的信息投递,成为区别于传统主持人的重要特点和立足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周刊》的“言东方”在取名上具有民族化的特点和风格,将作为舶来品的人工智能技术自觉地与在地风格进行结合。但其整体形象仍缺乏仿真性和独特性,只能算初尝之举。但虚拟主持人在大数据和技术的支持下所具备的稳定性恰恰与新闻播报的高准确性要求所吻合,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撒贝宁携手虚拟主持人“小小撒”,一同亮相在舞台。“小小撒”逼真的造型、灵活的肢体、流畅的表达“神还原”主持人撒贝宁,让观众惊叹技术发展之快。此外,2019年央视五四晚会上,“小灵”的登场让大家眼前一亮,流利的表达和超高的颜值,加之海量数据存储和算法支撑,展示出专业主持人的素质足以让大家忘记它是一个虚拟主持人。虚拟主持人在综艺晚会的亮相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也符合综艺节目求新、求变的特点。但观众在感慨人工智能的发展之余,尚无法将“小小撒”与“小灵”定位成独立意义的主持人,仍然是辅助意义存在。在对人力参与要求高的互动中,其表现时常捉襟见肘。

虚拟主持人除了在新闻资讯和综艺晚会上出现以外,也作为专家的身份揭秘、普及知识在智力游戏节目中频频出现。比如,江苏卫视《最强大脑4》引入了人机大战的全新赛制,让人工智能AI“小度”和最强人脑PK,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悬念感。另外,江苏卫视益智闯关类节目《一站到底》引入人工智能“旺仔”,让其和答题嘉宾同场PK,最终连拿两分战胜“人类代表”。除此之外,湖南卫视的《我是未来》,央视的《加油!向未来2》《机智过人》《未来架构师》,深圳卫视的《极客智造》等智力游戏类节目都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给节目带来了不错的反响。将人工智能主持活动与电音创作、机器人编程、3D技术等结合,本身就具备技术逻辑上的一致性。人工智能技术与以智能为主要表现元素的节目恰妥匹配,使得节目效果最大化。而这也为虚拟主持人的主持实践找到了恰当的场域,使其能够最大化地释放出自身的活力与优势。

虚拟主持人近几年也出现在了广播脱口秀节目当中,其中“小冰”就是一位炙手可热的虚拟主持人。“微软小冰”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立足于2014年提出并建立的情感计算框架基础上,通过算法、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综合运用,采用代际升级的方式,逐步形成向EQ方向发展的完整人工智能体系。截至2021年,小冰已发展至第九代,并于节目主持、记者出镜等多个领域大放异彩。这意味着“小冰”在技术上逐渐成熟,在虚拟主持过程中的表达也更为完善和自然,可以满足脱口节目的基本要求。“小冰”陆续与30多家电台合作,将人类主播和智能主播深度结合,超高的对话数据以及甜美的声音也是吸粉不少。江苏广播电视台金陵之声的节目广播《晓小脑壳秀》、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张弛主持的《无敌棒棒冰》等,都有小冰的身影。但此时人工智能的“机智”与传统节目主持人的“人智”仍存在一定差距。其关键在于人工智能需要人为的预判和录入,依赖于对主持场景的预设,难免产生一定的滞后性。如何建立健全更全面的数据库并提高虚拟节目主持的自主能动性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创新的突破点。

虚拟主持人“小冰”不仅在脱口秀节目中大放光彩,在财经类节目中也是频频出现,如主持湖南电台《小冰财经》、云南电台的《91.8早高峰》等节目。“小冰”与国内知名的金融信息平台合作,成为一个熟知金融领域的智能达人。2018年,上海新闻广播《十万个为什么》节目中“嘿哈博士”,在“嘿哈辟谣站”板块中,也发挥他的智慧大脑,来辨别科学的真伪,从而带动了节目的可听性。虚拟主持人背后的大数据,为其在知识体量上提供了支撑和辅助,符合金融财经类节目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要求。也正因如此,传统节目主持人常常需要兼顾主持能力与储备专业知识,并避免专业性的实务和业务上的失职,难度较大。而虚拟主持人不仅具备庞大的知识性支持,又可通过技术实现业务能力的稳定性,比较符合垂直细分领域中的电视节目主持要求。

虚拟主持人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利用它的技术优势在各类节目中崭露头角。从一开始粗糙的动漫人物形象到现在逼真的虚拟主持人,从僵硬的肢体到灵活自如的走动,从卡顿的语流到流畅的表达,让人们看到了虚拟主持人无限可能性。但从目前来看,发展潜力虽有,诸多领域尚缺,仍然有许多需要提升的领域和需要完善的功能。

三、虚拟主持人的辩证反思和未来展望

对虚拟主持人的反思和展望,事实上是对人与机器人之间关系、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支点、人与非人之间的博弈或平衡的研判和反思。对虚拟主持人的思辨和展望,必须将其放置在人工智能的宏观发展背景下进行分析。从某种程度来看,虚拟主持人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可以被看作虚拟数字人在主持活动中的主体转换。虚拟数字人是存在于数字世界的“人”,具有复制人类知识、记忆、情感和思维的能力,这与虚拟主持人的特点高度吻合。有所不同的是,相比于虚拟数字人的“陪伴性”,虚拟主持人更应追求“主体性”,虚拟主持人的应用场景也多为开放场景。因此,虚拟主持人在未来应当在深融电视节目主持与拓展功能范围两个方面加以突破。

以“场域”的概念代入电视节目与虚拟主持人研究,可视将电视节目整体看作一个统一的“场”,布尔迪厄曾提出“场域”概念,他认为社会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应为某一个体,而是一个场域,一个内部具有相互作用的有机体。虚拟节目主持人作为其中的重要有机主体,与节目形成一个互动意义上的整体。因而,推进虚拟主持人与节目的深度匹配,既是虚拟主持人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节目场景性的重要举措,两者相辅相成。从目前的创作来看,虚拟主持人在电视节目当中的介入,初有成果,但仍有欠缺,在部分节目中的亮相,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语言表达都有明显的突兀感,并未与节目形成有机统一的“场域”,这亦是未来重要的反思和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主持人撒贝宁的真人化仿制品,“小小撒”的猎奇意义大于主持意义,在节目这一场域中较为突兀和不和谐,仅仅作为一种不自然的被欣赏元素,而不是流畅的出现在节目的创作当中,受众难以天然地接受其为节目当中负责主持活动的主体。虽然在外形和言行举止上与撒贝宁本体的相似度相较以往有了巨大进步,但距离审美意义上的完全匹配还有很大距离。对此,应注重人格化打造,根据不同的节目场景创设相应的人格特点,深刻认识“人格化是主持传播的本质与关键”。打造虚拟主持人的人格化特色,增强人际间沟通的亲和力和共鸣点,从而深度匹配电视节目的场景要求,避免受众审美上的间离感。

同时,虚拟主持人在具体表现中的问题并非不可弥补。首先,电视的诞生与电视节目的创作本身就高度依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这与虚拟主持人的产生逻辑在起点上较为统一。其次,虚拟主持人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配合算法机制的规划,在主持的准确度、稳定性具备肉眼可见的优势。最后,无论是传统主持人还是虚拟主持人,都离不开情感传递。但这并非意味着,“非人”的虚拟主持人不具备传情的可能,而是应转换思路。相比于直接传情,对于虚拟主持人来说,应挖掘其“触发情感”的能力,即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情感传递,而是在虚拟主持的引导下,生成观众自己的情感,属于人的情感。

对虚拟主持人未来发展的另一观望,则是拓展其功能边界,提质实景沉浸感。这一讨论的范围并非局限于节目,节目主持仅仅作为虚拟主持人的实践范围之一而非全部,此处的探讨是尝试将虚拟主持的应用场景加以开拓,并对其意义进行想象性生产。

主持人作为传播内容的主要负责人,虚拟主持人为其注入了新活力,开辟了新格局。以主持活动为主线,虚拟主持人的主持活动可以延伸到电视、广播、晚会、线下活动、会议等多个领域。在不同领域的主持中,对虚拟主持人有着不同的要求。综合来看,首先,需要具备辅助性和独立性两种能力。一方面,需要及时提供准确及时的资料、信息,并补充主持场景中未提前准备好的素材;另一方面,需要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当前的处境和环境进行判断并得出行之有效的结论,亦或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总结多种方案,以供选择。其次,如今的虚拟主持人的主要表现依然是以仿真人的外形为主,而这恰恰局限了虚拟主持人的外在展现形式,应当打破这一现状,不以人的生理结构为主要模仿对象,充分结合其需求进行设计,以实现音、视、图、文的立体表现,完成人所难以兼具的主持任务。再者,在多人主持活动中,需要增强虚拟主持人的多人互动性,减少对话延时和话轮转换中的脱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际间沟通。

四、结语

虚拟主持人已经发展了20多年,其不仅是技术与艺术、虚拟与现实、审美与适用的结合,也是对新技术的尝试、对智能化的探索和对大众化的创新。20年来虚拟主持人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在这20年来的发展中已然呈现出可喜的进步,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与传统节目主持人并非互为替代,而是坚守在各自的领域熠熠闪光。为此,我们应该既推进虚拟主持在节目中的应用融合,又拓展自身不同场景的应用可能,进而全面发展,赋予虚拟主持人更多的表现空间和机遇!

猜你喜欢

小冰主持人人工智能
画眉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第六代微软“小冰”正式发布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微软小冰”发布首个MV 马来西亚女神朱主爱献唱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