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科重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护理干预效果

2022-08-01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15期
关键词:耐药神经内科脑梗死

钱 鑫

(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赤峰,024000)

神经内科收治的ICU患者多为重症肌无力、脑瘫、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多重耐药菌的出现是患者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体现,尤以耐三种及以上不同种类抗生素为基本特点。实施基于目标性监测护理策略方法,可在患者的护理实践中获得突出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对神经内科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更专业的治疗和护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满意的医疗护理服务。本试验为探究神经内科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其护理应用价值,以赤峰市医院2020年1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研究神经内科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护理干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赤峰市医院2020年1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路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10±0.92)岁;在感染菌种数方面,1种38例,2种4例,3种3例;在感染部位方面,肺部27例,泌尿道11例,皮肤软组织5例,血液2例;在入院主因方面,急性脑出血/脑梗死31例,陈旧性脑出血/脑梗死6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5例;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轻度(≤8分)2例,中度(9~15分)11例,重度(≥16分)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20±0.82)岁;在感染菌种数方面,1种37例,2种5例,3种3例;在感染部位方面,肺部26例,泌尿道10例,皮肤软组织6例,血液3例;在入院主因方面,急性脑出血/脑梗死30例,陈旧性脑出血/脑梗死7例,腔隙性脑梗死4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4例;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轻度(≤8分)1例,中度(9~15分)13例,重度(≥16分)31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感染菌种占比、感染部位占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占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纳入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赤峰市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患者,包括严重的脑炎、脑膜炎、癫痫大发作、大面积脑梗死、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各类因神经系统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病变病情危重的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且治疗难度较大者(耐受本试验研究者,且中途无死亡)。符合《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诊断,胸部X线或CT显示新出现或进展性的浸润影、实变影或磨玻璃影,加上下列3种临床证候中的2种或以上,可建立临床诊断:①发热,体温 >38℃;②脓性气道分泌物;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0×10/L或 <4×10/L。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所致本病。

1.3 方法

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施以一般护理方法和目标性监测护理。

一般护理:严格科室的护理常规。(1)连续性、动态性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高质量生命支持;(2)采用分区式的监护模式,科学避免患者间的交叉感染,配置多功能床旁及中央监护系统、连续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监测系统;(3)24 h脑电图监测系统、亚低温治疗仪、深静脉血栓预防仪、床边血气分析仪、输液泵、注射泵、肠内营养泵、呼吸机、排痰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血糖仪、气压泵、超短波治疗仪等,实现对神经重症患者动态监测、治疗和多器官功能支持和护理。

目标性监测护理:(1)对ICU患者医院感染率进行监测,包括医源性感染疾病的流行病学监测、相关导管发生感染原因与防范;做好感染数据的统计及规范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推行目标性监测护理干预措施,评价控制效果并持续改进。(2)科学制订监测方法,重点做好上述监测事宜;对患者实施集中护理,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监测及干预性技术,予以危重症患者更全面、有效的护理举措。(3)明确对参加监测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职责,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整合有院内感染和无院内感染监测信息系统的情况:包括对前1天全院多重耐药菌明细查询,查看接触隔离医嘱开具情况,若24 h内未及时开具“接触隔离”医嘱,督促医生及时开具;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与检验科微生物室沟通,检出多重耐药菌后在报告临床科室的同时报告到医院感染管理科(电话、OA办公系统、邮箱、QQ或者微信),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查看接触隔离医嘱开具情况。(5)ICU目标性监测也可以开展重点项目的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导管致血液感染等项目,具体的监测表,可参照卫生部先发的关于感染监测规范指南的相关要求。

1.4 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以赤峰市医院自制测评量表进行对比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护理质量情况。其中,十分满意:满意度 >90%;大致满意:满意度 >70%;不满意:满意度 <69%。护理总满意度 =(十分满意+大致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护理质量包括手术室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护士素质管理、整体管理几项指标。分值以1~10分别为结果,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总分均为0~100分,表示无~严重,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定,总分0~100分,表示低~高。

免疫功能 指标包括 T 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等。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实施效果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护理总满意度上分别为97.78%(44/45)和82.22%(37/4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相关质量指标比较

试验组在手术室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护士素质管理、护理整体管理几项指标上数值对比突出,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低于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CD4、CD8、CD4/CD8均 高 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护理后 CD4、CD8、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患者的同时,因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增加,可能对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进一步破坏。医源性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株对人体免疫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使得目标性监测对患者感染情况有明显影响;因神经内科ICU患者免疫力低下,更易引起多重耐药菌感。

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比较高,医院要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减少感染情况的出现,并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可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带来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在医院的总检出率结果为312株,其中多重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85株,感染率为27.2%;干预前多重耐药菌感染62例次,占到总感染数的73.0%;干预后多重耐药菌感染23例次,占到总感染数的27.0%(P<0.05)。实施MDROs目标性监测和环境干预,可降低多重耐药菌在院内的传播和流行;尤其表现在干预前后MDROs感染发现率比较中,高危因素、感染部位、标本来源、MDROs感染率、干预措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表明,对神经内科ICU患者施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护理干预,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降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突出表现在施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护理干预在鲍曼不动杆菌(CRAB)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感染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护理总满意度上分别为97.78%(44/45)和82.22%(37/45),且在手术室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护士素质管理、整体管理几项指标上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试验组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 CD4、CD8、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的试验结果和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共同证实了目标性监测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在标本送检及其满足检验质量要求上,以完善的护理操作规范、手部消毒隔离措施、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各科室的隔离措施及制度落实情况检查等,实现了对菌株感染的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护理干预具有突出的效果,尤其表现在具有较高的护理总满意度,能提升患者护理质量、生活质量,加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其心理状态,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耐药神经内科脑梗死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体会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脑梗死怎样治疗
抗生素耐药后还能再用吗
沙门氏菌耐药谱分析
鲤城区肺结核患者耐药监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