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四军曹甸战役为什么失利?

2022-07-31刘维荣

铁军 2022年8期
关键词:黄克诚苏北刘少奇

■刘维荣

黄桥战役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纠集余部2 万多人退守宝应、曹甸、车桥、兴化一线。兴化是当时韩德勤指挥部,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所在地。曹甸是苏北宝应县东北水网地带一个集镇,是控制通过运河同皖东联系的战略要地。

组织曹甸战役以消灭韩德勤部队“彻底解决苏北问题”的建议,起初是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提出来的,是华中总指挥部和延安中共中央之间通过20 多天的反复商讨后确定下来的。

部队准备发起冲锋

决策过程

1.毛泽东主张“拉韩存韩”,命令不得擅自开衅。

1940 年10 月12 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省韩大败乞和,显系缓兵待援”,我部行动在“迫韩放弃反我方针,承认我之抗日根据地”。要他们“始终不提反韩口号,始终表示愿意团结抗战,停止磨擦。”并要陈毅与韩德勤认真进行谈判。14日凌晨,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又致电陈毅并转刘少奇等:“我们应准备对付最黑暗的局面。我们的对策是稳健地对付国民党的进攻,军事上采取防御立场,他不进攻,我不乱动。政治上强调团结抗日……目前即动手打韩德勤……在政治上极端不利,尚须忍耐……估计到韩与蒋、顾之关系,他又是战区总司令及省主席,暂时不宜取彻底消灭政策。”(《新四军·文献》(1),第186页)

10 月20 日,毛泽东、朱德等致电刘少奇:“必须保留兴化及韩德勤方有文章可做,否则我重庆办事处有被攻击危险。”“我方已答应向蒋介石停止军事进攻,如我占领兴化,蒋恼羞成怒,有扣留恩来、剑英二同志可能,我应距兴化50里一带停止,进行和平谈判。”

与刘少奇彻底解决苏北问题的比较急切的情绪相比,延安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态度比较冷静。11月11日,毛泽东复电陈毅、刘少奇、黄克诚等人,明确指出:“目前即刻动手打韩德勤……在政治上极端不利,尚需忍耐。”(《陈毅年谱》(上卷),第319 页)11 月18 日,刘少奇发了长电给中共中央,汇报华中形势及对策,提出:“现各方均来电要求先打韩,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11 月19 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复电刘少奇等再次强调:“根本方针仍是拉韩……”。中共中央此时仍然认为,立即动手打韩德勤在政治上不利。

在华中总指挥部一再坚持下,中共中央在11月下旬终于批准了攻打曹甸的计划,并由华中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作战。11 月27 日,毛泽东等复电刘少奇:“26日电悉,同意你们意见,惟不得攻击兴化。”“顾祝同韩德勤要叫几声的,你们敷衍一下就行了。”只是同意打一个“局部战斗”。

当中共中央得知苏北战况后,12 月6 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电示:“只待曹甸、安丰、阳念、黄浦、平桥等地占领,此次战役即可结束。仍留兴化、高邮及他处不打,保存韩德勤。”(《毛泽东年谱》(中卷),第237页)

2.周恩来主张“逼韩让步”。

10 月15 日,在重庆的周恩来给毛泽东致电:“顾祝同为救韩德勤,来电要求缓和。我方既已灭韩主力,根据地已确定,当前重心应求得逼韩让步,做到有韩在,不仅使顾对江南新四军让步,并使韩有缓冲和讲价余地,对李品仙、白崇禧也有教训作用。如灭韩,则蒋一不做二不休,只有拼到底,而李、白也将兔死狐悲。”(《周恩来年谱》,第470页)

毛泽东立即电告刘少奇、陈毅:恩来意见与我前面两电完全一致,即我们取自卫立场,不是彻底驱韩。

3.刘少奇灭韩决心已定,主张彻底驱韩。

1940年6月22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等人:“我个人在军事上多少还是外行,且有党政方面的工作,在军事上是不能负责的,因此请中央迅速考虑这个问题。”(《新四军·文献》(1),第713页)

毛泽东、朱德、王稼祥10 月14 日致电陈毅并告刘少奇等:“同意陈毅统一苏北军事指挥,同意胡服去苏北与陈会合,布置一切。”

刘少奇从巩固黄桥战役的胜利成果,主张调以黄克诚部、陈毅部密切配合驱歼韩德勤,从而实现中原局提出的“在敌人后方建立抗日的民主的新江苏”。10月13日,刘少奇从皖东致电陈毅、粟裕、张云逸、黄克诚等并报中共中央、毛泽东等:“如能驱走韩便可组织华中敌后统一民主政府与总司令部,使我公开正式站在领导地位,是有极大号召与法律上的作用……如我能在目前乘胜一鼓攻克兴化,彻底消灭韩部,驱走顽韩,那在政治上、军事上对我是极有利的。”同时认为“我彻底消灭韩部并不破坏统战,相反却是保持统战的有效办法。”(《刘少奇传》(上卷),第400—401页)

11 月4 日,刘少奇与黄克诚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及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我们意见是迅速消灭韩德勤,……”(《刘少奇传》(上卷),第403页)

刘少奇在11 月10 日致电中共中央,分析认为:“……如不迅速解决韩德勤部……则华中形势愈趋危险,愈难应付……主力即进攻宝应、射阳镇以北之曹甸、车桥、平桥一带韩部据点,控制淮安、宝应段之运河(得手后相机南攻兴化、沙沟,彻底解决韩部),打通与皖东之联络。”(《陈毅年谱》(上卷),第318页)

第二天,刘少奇又致电延安,建议:“首先消灭韩德勤,巩固苏北……”显然,刘少奇有着彻底解决苏北问题的比较急切的情绪。

刘少奇向中共中央建议,一鼓作气,“乘胜继续向兴化前进,占领兴化,彻底消灭韩德勤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显然,刘少奇灭韩决心已定,以致后来又产生某些急躁情绪。

在刘少奇决策下,黄克诚于11 月20 日向中共中央提出:“……以新四军及五纵队主力消灭韩德勤部,占领兴化及以西以北地区,彻底解决苏北问题”的建议。(《陈毅年谱》(上卷),第322页)

4.黄克诚认为消灭韩顽条件尚不成熟,时机也不大适宜。

黄克诚反复思考后,又提出暂时不宜攻打曹甸的建议。黄克诚认为,从苏北斗争形势看,我军刚刚到达淮海、盐阜地区,根据地内部很不稳定,土匪、特务、地主武装处处骚扰暴乱,当务之急应是消灭匪顽,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先把脚跟站稳,再相机解决韩顽。再者,打曹甸与黄桥作战不同,韩德勤新败,退守老巢,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考虑,我应站在自卫立场,不宜主动进攻;从军事上看,在水网地区攻坚作战,对我十分不利,第五纵队官兵多为北方人也难很快适应此种作战。黄克诚认为,按中共中央当时的指导方针,也不宜攻打曹甸。

5.陈毅、粟裕认为灭韩于我政治上不利。

而在苏北海安的陈毅、粟裕则提出异议:“立即灭韩固然便利,恐先给蒋以大举反共之口实,于政治上不利。”(《陈毅年谱》(上卷),第317页)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命令所部于1940 年11 月29 日夜间开始,集中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一、二纵队会同八路军第五纵队一支队、二支队,各参战部队共10 个团3 万余人,由陈毅统一指挥,向曹甸地区的韩德勤部发起大规模进攻,猛打猛冲,分兵突进,连续突破韩军三道防线。韩军正面堵击失败后,便收缩兵力,退守安丰、曹甸、平桥一线阵地,并力图与东北军第一一二师打通联系。

曹甸战役是水网地区的攻坚战,加之敌人工事较为坚固,是利于守不利于攻的。正因为如此,黄克诚在提出不宜攻打曹甸之建议未被采纳,在组织上坚决服从。12 月5 日晚,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一、三团向曹甸发起猛攻。但因守军凭借坚固工事和宽深水面顽抗,易守难攻。进攻部队则因道路狭窄,兵力施展不开,难以向纵深发展,加之遭敌密集火力袭击,部队伤亡增大。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鉴于韩军固守待援的情况,及时加强第一线的攻击力量,同时向各据点韩军发起攻势。

在扫清了外围射阳、陶家村和安丰北宋庄后,向曹甸发起总攻阶段作战开始的。12月13日夜,恰值农历11月15,月光明亮,17时30分开始攻击。虽一度突破韩军前沿阵地,但一直未能攻克突破曹甸纵深多层的水网工事。由于地势开阔,壕沟阻隔,部队在月光下迫近作业,我军采取的仍然是猛扑猛打猛冲、前赴后继、勇猛冲杀的办法,先头部队已占的阵地无法巩固。由于缺乏水网地区攻坚作战经验和参战进攻部队相互协同不够,各自为战,缺少统一协调的行动,不断遭受阻击。直到15日仍未能攻占曹甸顽军的阵地。终因顽军据守核心工事,我军受到重大伤亡,未能达到战役目的不得不放弃作战计划而撤出战斗。

在连续多日的激烈战斗中,八路军、新四军伤亡大量人员,刘少奇逐步地冷静下来。12 月15 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我攻曹甸未下。此次战役,我伤亡共约两千人,消耗甚大,平桥虽被我占,但韩部及东北军尚有8000 多人在车桥、泾口、安丰、曹甸一带……此次战役大概只能如此结束。苏北问题已成僵局,急切不能彻底解决。”(《刘少奇年谱》(上卷),第319页)

第二天,毛泽东复电刘少奇说,同意部署意见,指出:“华中斗争是长期的慢性斗争,我们要有决心和耐心。”

曹甸战役没有打好,华中局领导认为黄克诚右倾,作战不力,撤了他的第五纵队司令员职务,由陈毅兼任第五纵队司令员,保留黄克诚第五纵队政治委员职务。

事后反思

1942 年,陈毅在《曹甸战役总结》时曾这样检讨性地回顾并明确指出:“曹甸战役是我去攻人家,是缺少理由的。统一战线就未如黄桥战斗那样成功,而且对战斗部队也未详细解释动员……我很轻敌,仓促作战,准备非常不够,变成浪战……我们的战斗手段是攻坚,这就要有很好的准备和按范战的原则作战才行。当时我们这方面就差了。光是猛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我们采取了坑道作业,就可能成功”。陈毅认为曹甸之战是一场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必胜把握的“浪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少奇在总结工作中不断就曹甸之战做过深刻反思,进行过自我批评。

1944年7月10日,刘少奇在延安整风时致黄克诚的电报中也说:“至于曹甸战役,本来是可以不举行的,因为当时过分估计了汤恩伯东进的威胁,二师在桂军进攻下呼救甚急,使我没有细心考虑,急促下决心向顽军进攻。这是我应负责任的……后来强调进攻曹甸也是不应该的。当时你反对强攻是对的。在强攻受挫之后,如全军有决心就地坚持,并不一定是错的……至于曹甸战役未能完成任务,当然不能由你负主要责任,当时有此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主要教训

1.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准备不足。

从苏北地区斗争形势说,新四军、八路军都是新到这个地区不久,立足未稳。特别是八路军刚刚占领的淮海、盐阜广大地区内顽军残部、伪军、土匪、特务、游杂部队等等均未肃清,骚乱、暴动到处发生,抗日民主根据地很不稳定,更不巩固。在这种情况下,急迫的任务应是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巩固根据地,把脚跟站稳,然后再去解决曹甸地区的顽军。实际上,韩德勤在苏北与新四军磨了2 年多,直到1943 年3 月18 日山子头战役,一举全歼韩德勤所部保安第三纵队。独立第六旅,韩德勤被俘。至此,彻底扫除了国民党顽固派留在苏北的一大抗战障碍,清除了心腹大患,基本结束了苏北地区长期存在的敌顽我三角斗争局面,为坚持苏北抗战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有悖于中共中央制订的统一战线政策。

当时党中央、毛泽东指示非常明确,抗日统一战线中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作战,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三项原则。1940年9月10日,中央还指示说:“对友军则不论如何,即使最反动、最顽固,在目前时期中,在敌军未向我进攻,或其进攻已为我击破时,均应采缓和态度。”

曹甸之战前顽军已经退守老巢,并未进攻新四军,且根本无力向新四军进攻。同时,曹甸战役之前,顽军已构纵深多层的水网工事,准备了相当的兵力火力;而新四军则缺乏攻坚武器,也缺少水网地区作战经验,尤其是八路军第五纵队指战员,更是如此。从新四军兵力上说也不够集中,准备工作更为缺乏,船只、粮草、医疗等可说是毫无准备。很明显,在黄桥战后不久,匆忙打一场我军主动进攻、准备不够,把握不足的战役,也不符合有利的要求。

历时18 天的曹甸战役,共消灭韩顽军8000 余人,继黄桥战役之后,进一步削弱了韩顽的反共势力,对韩顽的又一次沉重打击,有利于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这就使韩顽此后一蹶不振,初步打通了苏北与皖东的联系。但此役未能达到预定的目的,我军在战役中付出伤亡2000多人的巨大代价,在我军抗日战争历史上是少有的重大损失,并对以后新四军皖南蒙难有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猜你喜欢

黄克诚苏北刘少奇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黄克诚智斗仇敌
一件旧毛衣
黄克诚的围棋人生
“西芹”老太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黄克诚的家训:当好萝卜占好坑
爱你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