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在南京江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022-07-31经盛鸿
■经盛鸿
南京江北地区,指南京长江北岸的浦口、江浦、六合、盱眙、仪征、高邮、宝应等地,以及安徽的天长、滁县、来安、嘉山、定远、全椒、含山、和县、无为、巢县等地。此地区,南与南京城隔长江相望,东抵大运河,西达津浦铁路以西,北临淮河与洪泽湖,面积广大,多为平原与丘陵,物产丰饶,津浦铁路从此地区穿过,北达蚌埠、徐州、济南、天津,南接南京、芜湖、镇江、苏州、上海。1937 年12 月南京等苏南各城市与芜湖、扬州等地相继沦陷后,南京江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新四军在此地区进行的艰苦抗战,对沦陷的南京城形成最直接、最迅速、最猛烈的冲击与影响。
一、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在南京江北地区建立淮南抗战根据地
1937 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派遣第十三师团渡江,沿津浦铁路北犯,进攻淮河沿线的蚌埠等地,试图与从山东南下的日军配合,南北夹击徐州。
针对江北局势,1937年12月28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和项英,指示正在组建的新四军,派遣部分兵力东进淮河两岸与津浦铁路两侧的广大地区作战。1938 年3月8 日,新组建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由高敬亭司令员率领,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从大别山东进。5 月12 日,第四支队第九团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设伏,歼灭日军,首战告捷,成为新四军江北抗日第一战。第四支队的部分部队,先后进入皖东地区。
1938 年8 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派遣刘顺元等人,进入皖东地区,建立中共皖东工委,以刘顺元为书记,在定远、全椒、巢县、滁县、来安、和县等县,建立与发展中共党组织。
9 月至11 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撤销原由王明领导的长江局,在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设中原局;11 月9 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以胡服、朱瑞、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央中原局委员,以胡服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胡服即刘少奇,他将全权领导该地区中共的党、政、军工作,策划、实施华北八路军部分主力部队南下,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共同开辟淮北、淮南、苏北、苏中广大地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4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指出:“目前我党我军在皖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目前在一切敌后的任务都是建立根据地),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和目的,”“战斗中,迅速扩大和巩固我军成为皖东抗日武装的主力,并积极向东向北发展”。
4月下旬,中原局指示,中共皖东工委扩建为苏皖省委,仍以刘顺元为书记。4月底,新四军军长叶挺率领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罗炳辉及赖传珠等从皖南来庐江东汤池,在第四支队驻地严家松园,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时在延安)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兼任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新四军江北部队。7 月1 日,江北指挥部对江北新四军进行整编,将第四支队扩编为第四、第五支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另有江北游击纵队,孙仲德任司令员。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各部队积极东进。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镇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盱眙县半塔集(今属来安县)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则在巢县、无为地区开辟了游击根据地,并打开了皖南新四军军部与江北指挥部的联系通道。
6月,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在司令员罗炳辉与政治部主任方毅等的率领下,进驻六合县竹镇,发动群众,发展武装,建立起以竹镇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竹镇坐落在南京六合西北之首,长江北岸,西邻安徽来安县,北与安徽天长县接壤,距六合城区26 公里,距南京市区40 公里,四边环山,三面带河,水陆往来便利,商贾集散,经济繁荣,是苏皖边界重要的商业、文化和物流中心,商家誉称“小上海”。
新四军五支队挺进六合后,与日军发生的首次激战,是老古墩伏击战,共毙伤日伪军60余人,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步枪20余支,被誉为“东进雄州第一功”。此后,五支队在这里先后组织了盘山战斗、金磁山战斗、牯牛山战斗等一系列战斗。
9 月5 日,第五支队在罗炳辉指挥下,经与日军激战3 昼夜,攻克来安县城。11 月21 日,日军再占来安城,第五支队于11 月23 日再克来安城。直到1940 年5月27日,日伪军2000余人,由滁县反扑,第三次侵占来安县城,第五支队则于5 月31 日,第三次收复来安城。史称新四军“三打来安城”,反映了当时淮南地区抗战的激烈与复杂。
但是,刚打开局面、建立根据地的淮南新四军各部,并不懂得建立在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极端重要性。抗战开始后,安徽的国民政府军队大多撤往皖西的大别山地区,在皖东只剩下少数行政机构。中共苏皖省委宣传部部长喻屏说:“当时,皖东的军事力量,我们占优势,没有政权;而国民党是劣势,只有行政公署(在定远县城)、专员、县、区、乡政府。我们没有政权,就不能征粮、收税。党、政、军人员的吃饭、穿衣等等,都采取‘乐捐’办法解决,就是在夏收、秋收前,用酒席把地主、豪绅等‘名人’‘请来’,当场向他们提出‘乐捐’。就他们阶级本质讲,除了积极抗日的以外,他们是不会乐意捐献的。完全依靠这种‘乐捐’,仅能维持我们党、政、军人员的最低生活,根本不能扩大军队,更不可能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9 年12月初,刘少奇偕徐海东,率中原局机关,到达皖东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与张云逸、罗炳辉等人会合。1939 年12 月和1940 年1月、2月,刘少奇连续召开3次中原局扩大会议,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方针,并直接指挥皖东斗争。刘少奇批判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以及不敢反击国民政府顽固派进攻的右倾倾向,强调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刘少奇尤其重视建立中共领导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刘顺元说:“少奇同志把根据地和人民政权比作‘家’,他说:打鬼子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家,这个家就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人民政权。有了根据地和政权,我们就可以招兵、征粮、收税,有人、有粮、有钱,开展游击战争就有了依托”。
1940 年1 月,在中原局第二次扩大会议以后,中原局根据发展的形势,撤销中共苏皖省委,以津浦铁路为界,分别成立中共皖东路东省委和中共皖东路西省委,分别以张劲夫、刘顺元为书记。
3 月始,皖东新四军经过1 个多月的奋战,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取得了定远自卫反击战和来安县半塔集保卫战的重大胜利。3 月11 日,皖东新四军占领了原国民政府皖东行署所在地定远县城。刘少奇抓住时机,指示在被中共武装占领的地区,应毫不犹豫地立即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而不应再去把国民党的党政官员找回来重掌政权。中共路东省委根据刘少奇的指示,立即于3 月17 日成立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委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统战科科长魏文伯担任该县县长。这是皖东地区第一个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接着,凤阳、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组成“定凤滁三县联防办事处”,魏文伯兼主任。中共路东省委和中共路西省委将鄂豫皖区党委从大别山撤到皖东的千余名干部,分派到各县,相继在嘉山、来安、盱眙、天长、高邮、宝应、仪征、六合、淮宝、合肥、和县、含山、巢县、无为等县,建立起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分别委任各县县长。在此基础上,4月18日,成立了“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贺希明、邓子恢、方毅先后任主任;8 月1 日,成立了“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委员会办事处”,黄岩、童汉璋先后任主任,魏文伯为副主任。路东、路西两办事处政令所及的人口达200多万。
4月,中原局刘少奇书记因看到路东地区更临近南京,斗争激烈复杂,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就将更了解当地情况的刘顺元调任中共路东省委书记,与方毅、李世农、祁式潜组成新的路东省委。6 月下旬到7 月上旬,中共路东省委领导军民平息了国民党顽固派策动的来安县屯仓、天长县大通等地反动地主暴乱,击退了从淮(安)宝(应)间再次来犯的国民党韩德勤部。8月,罗炳辉、张劲夫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第四支队第七团,开辟淮宝抗日根据地,与南下驰援皖东的八路军黄克诚部会师。9月,路东军民粉碎了日伪军1万余人对路东根据地的七路“扫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
中共与新四军有效地控制了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津浦铁路两侧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淮南根据地。
这时,新四军苏南茅山根据地的陈毅、粟裕部,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从1939 年秋冬以后,不断派遣部队,分批挺进长江以北的苏中地区。皖东、淮南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与第五支队,与陈毅、粟裕部密切配合,给予大力的支持。1940 年10 月,渡江北进苏中的陈毅、粟裕部主力,击败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部队,取得黄桥大捷,然后乘胜向北挺进,与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在盐城、海安会师,占领了苏中、苏北大片地区,迅速建立了淮海、盐阜、苏中根据地和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二师在南京江北地区的抗战
皖南事变后的1941 年1 月,在中共中央与中原局的领导下,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驻防淮南根据地的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副军长张云逸兼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辖第四、五、六旅(分别由四、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改编)和路东、路西2个联防司令部(独立旅)。
5 月,华中局将华中抗日根据地划分为7 个战略区,分别建立了中共盐阜、淮海、淮北、路东、路西、苏中、江南等7 个区党委和舒(城)无(为)桐(城)庐(江)特委。其中,路东、路西两个战略区,就是淮南根据地。原路东和路西两个省委,奉命改为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路东区党委以刘顺元、方毅为书记、副书记,管辖来安、嘉山、天长、盱眙、仪征、六合、高邮等7个县委;路西区党委以黄岩为书记,管辖定远、滁县、全椒、凤阳、合肥、寿县、定东南、含(山)和(县)等8 个县委。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41 年春,新四军第二师在津浦路西,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及国民政府军顽固派的进攻,巩固了路西根据地。此后,二师主力转向路东的天(长)仪(征)扬(州)地区,开展破袭战。4 月17 日,驻扬州日伪军700 多人,携带大炮3 门及掷弹筒、轻重机枪等轻重武器,偷袭正在六合金牛山一带休整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二团。该部新四军官兵在被包围后,奋勇反击,近战肉搏,共毙伤日军200 余人、伪军300 余人,生俘日军2 人、伪军30 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经金牛山等战斗,粉碎了日伪军对路东根据地的进犯;5月,粉碎了日伪军5000 余人的“扫荡”,巩固了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
1942年1月5日,新年刚过,一列满载日军军火的列车从南京江北的浦口车站风驰电掣般开出。日军在滁州一带的独立混成第十二旅团等部队正等待着新的弹药补充。然而,列车到达乌衣以南10 公里处,一声巨响,10多节车厢便如翻身的火龙滚出铁路。这次袭击的地点位于安徽滁州汊河镇,距离南京城仅仅15公里,从浦口算起,则不到10公里。
津浦线四河子据点位于南京浦口车站和滁州乌衣车站之间,即今天滁州市来安县汊河新区一带。这里和南京仅隔一桥。日军为了保护铁路,防备新四军攻击,在铁路两旁拉设了铁丝网,烧掉了铁丝网附近的所有民房。但铁路两侧500 米之外,便是中国抗日军队的活动区域,四河子据点只有6 名日军,防不胜防。从1941 年10 月22 日至1942 年2 月28 日,在不到4个半月的时间里,新四军在这里发动游击战,炸毁铁路和日军列车,切断津浦线,就有5 次之多,还至少有一次未遂的作战。新四军袭击日军铁路的手段,是通过在枕木和轨道下埋设炸药包实施爆破,炸药包用与矸石颜色相近的席子包裹,远远望去很难发现,引爆炸药是使用电发火装置,用电线控制,远程起爆。这说明新四军内有相当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作战。
四河子日军警备队队长梶野苦思冥想对抗新四军的方法,他认为,新四军一定是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在百姓的帮助下,才能把游击战打得如此出神入化。于是,梶野大力开展“宣抚”活动,“广交中国朋友”,希望他的这些“中国朋友”成为对付新四军的耳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和伪政权官员热络交往,接触中国百姓,还从日军的供给部门弄到一批肥皂,分给附近的村民。一时间,梶野的中国朋友似乎大增,有一些中国人对他也似乎很讲义气。梶野十分满意与期待。然而,春节刚过,又连续发生两起列车被炸事件。梶野终于明白,新四军能够纵横南京城下,靠的正是中国百姓的支持!中国军民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日军想以小恩小惠换取中国百姓的支持,那是痴人说梦!
三、从淮南抗日根据地到苏皖边区政府
1942年是淮南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军频繁而残酷地“扫荡”“蚕食”,国民政府军顽固派李品仙部的进攻,加上严重的干旱,给淮南军民造成严重的困难。
为了战胜困难,淮南根据地的军民,多次击退日伪军的进攻,保卫抗日根据地。1 月至3 月,二师官兵击退日军2000 余人对路西地区的“扫荡”;10 月,击退顽固派李品仙部第一七一师对藕塘的进犯;11 月,粉碎日伪军3000 余人由明光、滁县、定远等据点向定远地区的大“扫荡”。
为了战胜困难,淮南根据地厉行精兵简政,充实基层。新四军第二师主力缩编,加强地方武装;津浦路东8县合并为4个办事处(县)。8月,经淮南行署批准,六合竹镇成立市抗日民主政府,开展参军、扩军、献枪,组织民兵、借粮、减租减息,组织工抗、农抗、妇抗、青抗、儿童团等抗日支前运动,有力地配合了新四军的军事行动。
为了战胜困难,淮南军民掀起大生产运动,战胜自然灾害和敌人封锁,改善军民生活,为反攻作物质上准备。
12 月25 日,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及直属队,经中共中央同意,从盐阜地区出发,秘密转移,穿过日伪军一道又一道封锁线,经过淮阴、淮安的农村地区,于1943年1月10日,到达洪泽湖南岸、淮南根据地的盱眙县黄花塘建立基地。黄花塘原是二师师部所在地。从1943年起,二师师部移驻与南京只有一江之隔的安徽来安县大刘营。
1943 年3 月,根据华中局指示,淮南抗日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撤销路东、路西区党委,组建淮南区党委,谭震林任书记,刘顺元任副书记,辖津浦路东、路西两地委。赵启民、陈光先后任路东地委书记;谭希林、黄岩先后任路西地委书记。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任主任,辖路东、路西两专员公署,汪道涵、郑抱真分别任专员。新四军二师兼淮南军区,罗炳辉师长兼军区司令员,谭震林兼政委,辖三、四、五旅和两个军分区。
1943 年,淮南根据地军民多次主动对日伪军出击。6 月,路东军民发起反“蚕食”、反伪化的斗争,攻克仪征县谢家集据点,收复仪征、江都县20多个乡,成立甘泉县,打通二师淮南抗日根据地和一师苏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8 月中旬,日伪军进占离六合县城10多公里的八百桥,企图抢劫抗日根据地的粮草。8 月17日,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第十三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在桂子山设伏,吸引、调动日伪军500多人,血战一整天,消灭日伪军300 多人,其中半数是日军,有3 名被称为“圣战武士”的日军官佐也被打死,迫使日伪军从八百桥仓皇逃回六合城。
1944 年11 月,二师在路西粉碎日伪军7000 余人的大“扫荡”;1945 年春,又击退日军山本旅团对路东的进攻,并先后取得路西占鸡岗、黄疃庙反顽战斗的胜利。
1945 年5 月,中共淮南区委经过半年多前期工作,跨过长江,在南京东郊至镇江一线的沿江地区,成立新的抗日民主政权——上元县,程震文任县委书记兼县长,下辖尧化门、栖霞、龙潭、下蜀、南圩(长江北岸)等6个区。该县大部分地区在原江宁县境内,为了不和已经建立的中共江宁县抗日民主政权重名,乃沿袭使用南京历史上曾有过的上元县名。该县面积虽不大,但地处京沪铁路与长江之间,扼铁路与长江交通之咽喉要冲,屏障南京的东北外围,与江宁县以及江北的六合、江浦,共同形成对南京的包围之势,为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打下基础。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新四军二师各部向津浦、淮南两路进击,先后从日军手中收复来安、定远、盱眙、嘉山、六合、天长、仪征等县城,兵临南京城下。
9 月19 日,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及直属队,从黄花塘地区移驻刚刚光复的淮阴城。10月29 日,在华中局的领导下,苏中、苏北、淮南、淮北4 个行政区举行联席会议,成立“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为李一氓,副主席为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苏皖边区政府下辖53个县治,全区总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0 万,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最重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根据地与大行政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曾一度想把中共中央总部从延安迁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