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师学院背景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以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为例

2022-07-29周国娟于福华熊国灿刘文龙韩红梅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西门子工程师校企

周国娟 于福华 熊国灿 刘文龙 韩红梅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0102)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是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教大会等相关文件都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继续携手为人才培养、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强劲动力。北京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北京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推进北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切实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制定了《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行动计划中明确共建校企育人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实施引企入教,遴选若干国内外龙头企业或行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与职业院校共建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1]。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首都中心功能、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力。

1 工程师学院的建设内涵

工程师学院是新时代北京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载体,是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的合作育人平台,是集人才培育、产业运营、标准研发、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产教共同体”;是实现北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精准对接,为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校企协同育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适应性的重要抓手。工程师学院建设的根本是人才培育,关键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体是学校和企业,重点是校企协同。校企协同首先要进行培养方案变革、培养过程变革、评价方法变革;做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课程与工作岗位、技能证书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工程师学院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从2018年到2021年开展了3批特高项目建设立项,共立项工程师学院和大师工作室119 个。各立项院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校企协同育人、产教共同体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在校企协同育人上仍然存一些不足。如,校企协同育人过程存在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融合不深,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参与度不够、育人效果欠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较大,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员、设备、酬金等培养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会因为投入产出的不均衡而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不够,教学内容滞后科技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不能给企业提供合适的、留得住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总的来讲主要还是企业看不到、享受不到参与职业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由外而内地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真正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针对当前校企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真正发挥校企协同育人效应,从而使职业教育体系真正适应新时代发展。笔者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为例(以下简称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期为同类院校在工程师学院项目建设和校企协同育人方面提供参考和思路。

3 工程师学院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校企协同育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对接[2],一直是高职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在于“协同”,“协同”的本义是共同工作,是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基于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一致的能力或过程[3]128。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以培养适应新时代工作岗位需求,具有技术、管理、商业、人文四维能力结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经过3年的建设、改革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圈、双主体、五协同”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一圈是校企育人生态圈;双主体是校企双主体;五协同是校企协同确定培养目标、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共建校企师资队伍、协同共建教学资源。

3.1 校企共同构建产教融合育人生态圈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公司)是世界500强排名第66位的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智能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合作企业涉及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等各个领域和高校。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面向首都高精尖产业,依托“智能制造校企联盟”( 2018年8月29日,“智能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正式成立,简称智能制造校企联盟),以西门子公司为中心,联合其上游、下游企业以及西门子公司各运营公司形成企业圈。一方面圈内企业根据发展将企业人才需求积极反馈至学校,校企双方的专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新时代所需人才的能力认证标准,校企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构建智库,搭建圈内校企间技术交流、传播桥梁,促进技术创新、科研孵化、咨询、培训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学校与西门子公司签订共建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协议,结合西门子公司170年以来的工程人才培养经验,与圈内企业密切深度合作,建立共同培养、多方参与的“双主体”多元育人格局。明确学校、西门子公司及其联盟各单位的职责和联动制度,凝聚校企联盟的整体优势,形成联盟内部单位之间的大资源共享,使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直接联系,从而达到校企、企企之间资源共享,激发企业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为校企融合、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 校企协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协同要求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有共同的培养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导向,目标一致才能做到人才培养的协同[3]129。在我国紧密推进智能制造、优化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环境下,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依托智能制造校企联盟,先后调研了300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充分了解到企业绝大部分岗位都从单一技术性要求过渡到集技术与某一经营、管理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型要求。在智能化、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从事有技术背景的规划、设计、操作、生产、管理、商业、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具备系统性、创新性、结构性思维,完成跨专业、跨学科复杂任务的复合型高素质工程技术技能人才[4]。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公司的工作,所以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把培养适应新时代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工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企业增值赋能。

3.3 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5]。人才培养方案是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和系统链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参照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照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专业团队和西门子公司企业团队共同制定的。具体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和教学进程安排。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的课程体系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根据实际操作岗、执行岗和创新应用(设计)岗的3级岗位的岗位群、岗位标准、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过程,任职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设计。按照“通用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应用技能→岗位能力”5级能力提升,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岗位课程”,切实做到以岗定课、岗课对接,并且课程分为校内课程、校企课程和企业岗位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校企协同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校企分别制定学校的培养计划和企业的培养计划,2个计划一体化设计、同步推进,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进程安排。校企共同根据计划,互相配合、无缝衔接,协同进行人才培养。

3.4 校企协同参与全程人才培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校企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与企业的运营过程相互融合。学校课程、校企课程和企业课程进行合理安排,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一体化设计、互补互促,校企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达到育人目标。

3.4.1 基于第一课堂的协同育人

(1)入学前。针对每年5月份报到注册的自主招生学生,注册后学校和企业共同针对学生组织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业认知活动。通过赴企业参观,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短期实习、顶岗工作,举办前沿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各专业所涉及的岗位,初步了解专业岗位工作现状与岗位工作的主要职责,岗位涉及的知识内容和从事岗位应具有的技能,了解岗位所使用的工具,了解完成一个具体岗位工作要经过的程序、步骤等。

(2)入学初。校企协同进行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环节,教授(副教授)、企业专家、优秀校友等针对新生围绕学院、产业、企业、岗位、专业、未来前景、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技能证书、技能竞赛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开展讲座,校企共同确定学生成长导航、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树立理想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准确职业定位、清晰职业规划,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3)入学后。学生在校3年,一方面企业全面参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设计、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企业全程参与各学年的教学环节,每一年参与教学的情况如下:

第1学年:学校教学为主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完成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培训,企业承担1周的认岗实习和2周的跟岗实习,明确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理想。

第2学年:推进校企协同参与课程教学。第2学年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并且校企共同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将岗位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规范引进课程、融入课堂。

课堂上校企双导师共同授课,并按工程项目分组开展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主动式教学方法图

教学过程突出OBE结果导向以及PDCA的持续迭代机制建设。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鼓励学生自己体会、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并且不断优化提升,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预测和创新能力、评估能力、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工程兴趣、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商业理念和人文智商。

校企双导师共同完成智能制造IMSEP(Intelligent Manufacture System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智能制造系统工程专业从业人员)初、中认证培训和考证;企业承担7周的跟岗实习;校企协同参与,全面夯实职业技能、规范职业行为、锤炼职业道德、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第3学年:企业为主学校参与。第3学年有9周的专业拓展课、9周的轮岗实习、10周的定岗实习、6周的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只有专业拓展课在校内校企共同完成,其他环节均在企业完成。专业拓展课主要是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围绕目标岗位和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开设的课程,注重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其他环节均是在企业进行岗位实践。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现在岗培养、在岗成才、人岗相适,注重岗位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纪律、团结协作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作为一名合格员工的责任感、忠诚度、担当意识,促进学生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证校企协同培养过程的育人质量,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展学徒制培养。每学期都到西门子公司进行实习,实现工学交替,确保在企业真实岗位上培养岗位能力,强化在企业实际岗位上的技能训练。并且从第2学年开始,学生在校学习核心课程后,到企业参加跟岗实习,分A、B班全年进行不间断实习,企业配备管理人员和导师。凡是全年在企业实习满足6个月的学生,企业报销学费(或企业代缴学费),并且公司为实习学生提供住宿和工资报酬,确保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权益。

(4)毕业前。校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企业承担岗前培训,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

(5)毕业后。企业针对毕业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学生毕业后学校持续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企业用人单位经常反馈人才意见和建议,学校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毕业生质量,掌握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评价,明晰社会的人才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改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4.2 基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

(1)校企共同承办“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该赛事是教育部与西门子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下国家A类赛事,也是目前国内自动化领域规模最大的一项比赛[6]。学校和西门子公司专家协同制定比赛方案、共同命题。比赛按照工程项目实施的实际过程进行设计,参赛团队以乙方的角色承接项目任务。内容包括分析、设计、实施、调试、优化等,同时从安全生产角度考虑,完成系统的风险辨识、评估、监控、报警及安全连锁等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完成后移交甲方验收。通过共同承办和指导学生参赛,使参赛选手获得一次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锻炼,在逼近工业实际的多元环境下,锻炼其系统化思维、结构化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通过比赛让参赛选手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帮助其实现工程与职业思维的转换,从中不断体验到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服务意识、安全理念、追求卓越精神,在竞争对抗中激发潜能,培养热爱专业的精神。

(2)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合作企业将研究中心的一部分放到学校。在学校建起智能创新工作室,由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设计和孵化,将企业实际运营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升级改造问题作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对象,为企业升级改造做出贡献、创造价值。同时可以由大师带领学生将企业的专利产品化,学生的创新设计和想法也可以在这里实现。通过企业导师、专业教师的共同带领和指导,使学生不仅具备从事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商业资讯和技术服务的能力,同时具备系统的思维方式,跨专业、跨学科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具备掌握和运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创新创业所需的技术与商业综合的能力和人文智商能力。

3.5 校企协同共建校企师资队伍

校企共建“大师引领、骨干支撑、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优秀教学团队。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教学团队由专职教师、大师、兼职工程师等校企专兼职教师组成。其优势一是专业有校企双带头人,即领军人(企业)和专业带头人;二是团队的每一位教师同时具有教师、技师和培训师的资格;三是所有的大师、兼职工程师都有国外学习和实践的经历。该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不仅有大师引领,还有骨干支撑,同时兼具国际视野,能够协同创新,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师学院以不断提升团队的教师职业能力和育人水平作为重点,采用“引、聘、送、赛、培”5项措施提升团队综合实力。

(1)引。引进西门子公司研究院先进自动化技术自主系统和数据驱动控制领域的全球核心技术高级专家研究员担任领军人。带领团队申报北京市级以上纵向和企业横向课题,主持国家和北京市教研和科研项目、国家专业资源库建设、国家教学标准制定等,全面提升整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和行业影响力。

(2)聘。聘请具有德国工作或学习(培训)经历的高级工程师和世界技能大赛裁判长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导师和大师,发挥名师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骨干教师,传承工匠精神,打造高水平团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增强师资团队的育人水平。

(3)送。送去企业挂职锻炼。一是校内教师主动适应产业与行业变革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帮助教师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行业标准与技术更新状况,准确把握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助力人才培养。二是校内骨干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深入到企业实际,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科研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4)赛。鼓励校企教师团队通过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大赛,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等途径,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全面提升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

(5)培。一是安排校内教师赴组织机构培训,接受职业培训鉴定取得技师、高级技师等认证资格;参加西门子公司职业教育中心的认证和培训,获得精英培训师资格。二是赴海外参加游学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教学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国际化专业骨干教师。三是培训企业兼职教师,针对企业兼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师资团队的共同建设、成长和发展,不断深耕教师的企业情怀和企业的教育情怀,从而促进校企人员的共同成长。

3.6 校企协同共建教育教学资源

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以“能力素养标准”为依据,以“X”证书为引领,聚焦智能制造领域,不断深化与西门子公司及其联盟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

(1)依托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服务云平台,建立自动化先进技术信息库、教育教学方法信息库、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等。

(2)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专家多次论证,校企双方共商确定了实训室建设方案。以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线及数字化工厂的组成及核心控制技术为目标,以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建设主线(自动化聚焦智能制造系统底层采集、决策和执行单元;信息化聚焦工业大数据与物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数字化聚焦离散生产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数字孪生;智能化聚焦全局优化与决策支持),基地均为学校和西门子公司以及联盟成员单位联合共建,其中智能创新工作室和数控技术培训基地是由西门子公司和联盟成员企业出资提供设备,学校出场地,校企共建而成。政行企校齐发力,共同打造集实践教学、认证培训、技能竞赛、社会服务、技术创新、创新创业以及先进实训室管理技术为一体的“七位一体”的开放共享型智能制造实践中心,为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4 结语

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抓手。而校企协同育人强调企业与院校的深入合作。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一圈、双主体、五协同”的育人模式,依托校企联盟的良好生态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校企利益点为融合点,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人才,促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和其他职业院校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西门子工程师校企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青年工程师
基于西门子VCS的大型五轴机床空间误差补偿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西门子重型燃机出海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