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工程法律法规”实践教学融合探索
2022-07-29黄连英柯烨珍
高 昕 黄连英 柯烨珍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1 “工程法律法规”课程介绍及教学目标
“工程法律法规”是一门专业的延伸课。以学习《建筑法》《招投标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知识为主,并且了解工程法律法规在实际中的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建设工程奠定相关的法律知识基础,能熟练运用行业法律法规的知识,最终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法律纠纷和问题。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1.1 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工程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掌握基本工程法律法规常识。
(2)了解建筑工程行业许可法规。
(3)了解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安全管理、工程监理、劳动合同法等专业知识。
1.2 方法能力目标
(1)能用工程法律法规知识指导实际工作。
(2)具备解决工程建设中法律问题的能力。
(3)能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1.3 社会能力目标
(1)自主学习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1.4 思政学习目标
(1)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工程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相结合,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响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工匠精神,深刻理解和发挥工匠精神。
(3)学习诚信教育、廉政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要精准把握好。
2 工程法律法规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课程思政是目前我国课程教育在全新探索下形成的综合教育理念,也是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具体要求。这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应该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情境、环节,有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培养摆在课程教学的首位,并且与专业课程的教育结合起来。
工程法律法规作为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加入思政教学是必然的选择,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爱国是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日常活动,引导广大学子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关注祖国的现实与发展、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之行。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道德主义的教育对于今后从事工程建设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的行为准则。
2.2 “德法兼修”的建设工程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最终的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关涉新时代教育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对于建设工程法律法规这门学科的学生而言,今后的工作方向是很明确的,但是如果只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没有领悟相关的道德,这样的人参加工作后,可能因价值观错误而出现严重问题。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只有“德法兼修”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也是能为社会真正创造价值的人才。
2.3 “为学须先立志”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即体现在此。因此,工程法律法规课程在现实教学实践中顺应时代的发展,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课程思政与工程法律法规的融合途径
目前,“工程法律法规”课程过分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的培养方面出现了缺失,偶尔的课程思政内容也基本是为了完成专业教学而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内容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与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有很大关系。那么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工程法律法规课程更好地融合,本研究提供以下几种有效的途径:
3.1 设置工程师职业道德课程,深化法治精神
所谓工程师职业道德,就是指工程建设人员从事工程建设活动所要求具备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近年来,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和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工程建设领域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严重的危机。此外,无序地挂靠、转包及承包也存在很多不合法的现象,使施工单位面临巨大的隐患。很多取得从业资格的工程师为了经济利益,随便进行挂靠,或者帮助开发商偷工减料,最后往往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
我国监理制度起步比较晚,工程监理单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无疑要靠国家的法律手段来制约。但是,对于建设工程师而言,首先要明确法律法规的界限,做到法治理念深知于心,而且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面对金钱的诱惑要懂得拒绝,要把握基本的原则性问题,要时刻把工程质量、员工安全等放在首位。
进行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从业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知道哪些是违法行为,哪些是触犯底线的行为,要把职业道德、法治精神的思政教育放在第一位。
3.2 深挖工程法律法规专业教育中的思政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育人的高度、力度、效度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充分贯彻“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结合专业课与思政内容,从而实现互补互助。在工程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运用课程思政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将其细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诚信教育、廉政教育等思政知识,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关于“工程法律法规”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整理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法律法规”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内容
“廉政教育”“诚信教育” “工匠精神”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和强调的学习内容。在过去,我们都是强调党员干部要保持廉政的品质。事实上,不光党员干部要廉政,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要清楚地知道廉政的重要性。目前,工程建设行业是市场经济主导,很容易滋生贪污受贿的问题,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豆腐渣工程,因此,在工程建设行业里,从业人员的廉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从业人员应抵挡住各类诱惑,保持头脑清醒,时刻把工程安全建设、工程质量最优原则牢记在心。
“工匠精神”是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希望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追求的。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的精神。在建筑工程领域,建筑工程质量关乎百姓日常生活,应对其严格把关。对于工程质量的追求要发挥工匠精神,做到绝对严谨、精益求精[3]。
当然,工程法律法规内容较多且复杂,除了上述的课程内容可以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外,只要认真挖掘专业课的内容,还有很多其他章节可以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这样的融合教学,可以让专业课的内容更加丰富。
3.3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法,显然不适合课程思政的思维方式,课程思政的内容大多是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如果一味地采用讲授的方式,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无聊,还会给人唠唠叨叨说教的感觉。正是由于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在融合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最直接的就是案例分析法。专业课程的知识结合相关的案例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隐藏的思政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会提高不少。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授故事肯定会让学生觉得有趣多了,也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教授的知识。其次,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比如可以用图片的形式,也可以用短视频呈现的形式,这种直观的教学模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关于建设工程的新闻报道非常多,一旦某些建设工程出现了质量问题,就会在网络上快速传播,教师可以把这些鲜活的报道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所在,找出今后杜绝此类问题发生的方法。这样的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是不固定的,切入点不同,得出的观点不同,教师可以随时插入思政教学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3.4 建立科学的评估效果模式
3.4.1 课堂效果
通过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观察学生在学习工程法律法规课程前后精神风貌及行为举止的变化,如是否精神饱满,迟到早退情况,学习热情的变化。将学生的课堂教学展示和课后的案例分析列入平时成绩考核范围。
3.4.2 课后效果
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请学生填写调查问卷,问卷中包括本课程的学习评价(包含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3.4.3 考试效果
期末考试中,应增加一些关于思政内容的考核,要求学生对案例中的当事人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公平”“平等”等理念,对其进行分析并判断。在试卷分析中,对本学期和上学期的成绩以及学生的状态、个人体会等,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社会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后,汇总出课程思政的成效。
4 结语
工程法律法规课程思政的任务应是在接续思政课的基础上,力争加强对职业伦理道德等职业行为规范价值的宣扬。在工程法律法规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改革非常必要,一方面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一方面也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直接地把思政课的内容搬到专业课教学中,而是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4]。引导工程建设从业人员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四个自信”目标,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
在当今课程思政改革潮流下,思政理论充分融入工程法律法规课程是大势所趋,亦是人才培养计划中关键的一环。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入点和方式方法,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人才具有深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