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以“解剖学”课程教学为例
2022-07-29叶德兴
叶德兴
(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 云浮 527400)
“解剖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医学人才来说也是关键课程。“解剖学”教学成绩关系着医学专业学生后续的课程与学习兴趣,但是该学科作为形态学,内容较多,涉及大量医学名词,加上是入门课程,且标本来源受限,使得实验课程教学困难[1]。该门课程的学习包括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方面,在以往传统的讲授教学中,教师课中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课后学生自主学习,对课堂知识点进行内化,知识传授与内化无法联系在一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明显存在不足[2]。然而,随着临床教学不断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被提出,一些教学研究发现其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此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中医专业将该教学模式纳入本门课程的教学范畴,初见成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中医专业2018级2个班级的130名学生进行分组研究,每个班级65名,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42名,女性23名;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8.43±1.02)岁。观察组中男性44名,女性21名;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8.55±1.12)岁。对照组与观察组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本次研究的对象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解剖学”课程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65名学生经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课后自主进行实验模型、仪器、图片等观摩,或通过查阅图书、文献、网络等了解相关知识。
1.2.2 观察组
在“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结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管理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课堂内容。根据“解剖学”课程标准,做好重点与难点解析,内容设计融入“行动导向”教学,增加案例分析与问题指引,适当引入思维角色模拟,课堂上设计适量微型任务,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驱动他们自主思考,主动探索。
(2)重视课后任务。授课前进行学生分组,每6~8人为一组,分配课后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独立完成任务,以小组形式进行总结,完成后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实时评价,促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任务中继续完善。
(3)结合案例展开教学。案例教学法是英美法等国家医学院主要的教学模式,选择教学相关病案开展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符合教学内容,突出授课重难点,择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反映教学意图。采用多形式的中医专业“解剖学”教学案例,选择性结合Flash动画、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案例情景再现,提高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热情,同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运用自身所学知识与工具及方法分析案例。比如讲解面静脉颅内外交通时,可选择案例:女,年龄23岁,2天前因脸部出现疖肿后反复挤压,1天前出现头痛发热,入院前有呕吐发生,入院后查体显示体温38.7℃,脉搏101次/分钟,血压102/72mmHg,并出现颈项强直、眼睑水肿、视力障碍等,诊断为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将该病例介绍给学生后,引发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发言,掌握面静脉颅内外交通相关“解剖学”知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
(4)加强课外实践。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分区开展和临床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医学常识的普及、社区血压测量等。利用课外实践,促进学生主动搜索有关医学常识与基础疾病知识,指导他们完成相关的病例分析、评价及总结。
1.3 观察指标
学习1年后进行评价,对两组学生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应急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同时调研学生的兴趣程度。
1.4 评价标准
1.4.1 考核成绩
主要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其中理论考核60分(笔试方式考核)、实验操作20分(自制标本结构考核标准考核)、应急事件处理(临床情景模拟,随机抽取试题考核)与创新能力各10分。评分越高则考核成绩越好。
1.4.2 教学模式兴趣程度
采用自主研制的“学生对解剖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反馈”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模式感兴趣的情况,评分0~100分,90分或90分以上为非常感兴趣、70~89分为兴趣一般、低于70分为兴趣程度较低。
1.5 统计学分析
收集数据,所涉及的评分均由专家评出。通过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研究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从表1中看出,本研究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成绩,同时应急处理与创新能力也明显得到提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对比(,分)
表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对比(,分)
2.2 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兴趣程度比较
从表2中看出,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兴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兴趣程度对比[n(%)]
3 讨论
3.1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培育
在课程改革要求与标准中,素质培养、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其中人才培养是21世纪我国提出的新要求,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课程改革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指能够创造出独特新颖并且有价值的新思维与事物。“解剖学”为学生进入学校后首先接触到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3]。
3.2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符合课程改革要求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观,旨在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本研究就“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专业“解剖学”教学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本研究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成绩,同时应急处理与创新能力也明显得到提高。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兴趣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张东东、梁衍锋、宋汉君等学者[4]的研究一致,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解剖学”教学中有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在行动中讲授知识、培养素质、挖掘潜能,研究发现其明显提高了考核成绩,说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与理解,可促进他们动手能力与处理关键问题能力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创新思维,提升了综合素质。
3.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目标在于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课程设计上,将多种方法融入“解剖学”课程,比如引导文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完成法及案例分析法等[5],通过这些方法促进学生在行动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发现课程的新奇与趣味,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比如,学习脉管系统,列举常见外伤(如手掌刀伤),让学生扮演医生,现场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在处理外伤与选择工具时,可驱动学生思考,加强知识的深层理解,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度,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自主解决问题[6]。此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分组学习是关键环节,可通过他们彼此的配合与协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知晓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高效完成任务。通过团队合作还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体现自身价值,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3.4 不足之处
本研究仅选取了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中医专业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未考虑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且研究时长较短,采集的样本存在局限性。
4 结语
在“解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成绩均有所提高,并且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