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盐酸培唑帕尼中5 种有机溶剂
2022-07-29宋小飞王红芳宋素丽柴青叶陈慧张辉游蓉丽
宋小飞,王红芳,宋素丽,柴青叶,陈慧,张辉,游蓉丽
(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长治 046000)
盐酸培唑帕尼,化学名称为5-[[4-[(2,3-二甲基-2H-吲唑-6-基)甲氨基]嘧啶-2-基]氨基]-2-甲基苯磺酰胺单盐酸盐,是第二代络氨酸酶抑制剂,是一种新型口服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干扰难治性肿瘤血管的生成[1-3],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4]、非小细胞肺癌[5]、肉瘤等多种肿瘤[6-7]。
选择适当的溶剂合成原料药可以提高收率或者控制药物的性质,如晶型[8]、纯度[9]和溶解度[10]。但残留于原料药中的溶剂,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如苯[11]、甲醇[12]、乙醇[13]等,因此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及中国药典均对原料药中可能存在的残留溶剂分为3 类进行控制。根据盐酸培唑帕尼合成工艺,确定需要控制的残留溶剂为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和二甲基亚砜。盐酸培唑帕尼为难溶性药物,不溶于水,在常见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混合溶剂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14]。笔者以苯甲醇-水(体积比为95∶5)溶液为溶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四部[15]相关要求及ICHQ3C(R8)残留溶剂指导原则[16],参考文献[17-20],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培唑帕尼原料药中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二甲基亚砜5 种残留溶剂。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GC 7890B 型,配有氢火焰离子化(FID)检测器,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分析天平:TB-215D 型,感量为0.01 mg,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超纯水处理系统:Milli-Q References 型,美国密理博公司。
盐酸培唑帕尼样品:批号为210601,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
乙醇:色谱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色谱纯,北京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
碳酸二甲酯、苯甲醇:色谱纯,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纯氮气:纯度为99.999%(体积分数),山西省长治炬能化工气体有限公司。
实验用水为超纯水,由Milli-Q References 型超纯水处理系统制备。
1.2 色谱条件
色谱柱:DB-624 型毛细管柱(30 m×0.53 mm,3.0 μm,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载气:高纯氮气;柱升温程序:起始温度为60 ℃,保持5 min,以20 ℃/min 的速率升温至120 ℃,保持5 min,以20 ℃/min 的速率升温至200 ℃,保持10 min,以20℃/min 的速率升温至220 ℃,保持3 min;进样口温度:250 ℃;检测器:FID,温度为300 ℃;柱流量:2.0 mL/min;进样方式:溶液直接进样;分流比为20∶1;进样体积:1 μL;定量方法:色谱峰面积外标法。
1.3 溶液配制
苯甲醇-水溶液:由苯甲醇和水按体积比为95∶5 混合制得。
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对照品贮备溶液:25 mg/mL,分别取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各约0.25 g,精密称定,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苯甲醇-水溶液稀释至标线,摇匀。
碳酸二甲酯对照品贮备溶液:5 mg/mL,取碳酸二甲酯约0.05 g,精密称定,置于10 mL 容量瓶中,用苯甲醇-水溶液稀释至标线,摇匀。
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混合对照品贮备溶液: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的质量浓度均为1 mg/mL,碳酸二甲酯的质量浓度为0.2 mg/mL,精密量取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对照品贮备溶液各1 mL,置于同一只25 mL 容量瓶中,用苯甲醇-水溶液稀释至标线,摇匀。
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混合对照品溶液: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的质量浓度均为0.5 mg/mL,碳酸二甲酯的质量浓度为0.1 mg/mL,精密量取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对照品贮备溶液各1 mL,置于同一只50 mL 容量瓶中,用苯甲醇-水溶液稀释至标线,摇匀。
盐酸培唑帕尼样品溶液:100 mg/mL,取盐酸培唑帕尼样品约1 g,精密称定,置于10 mL 容量瓶中,加入苯甲醇-水溶液溶解并稀释至标线,摇匀。
2 结果与讨论
2.1 溶剂选择
盐酸培唑帕尼是一种难溶性药物,在水、N,N-二甲基甲酰胺、甲醇、四氢呋喃溶剂中溶解度较小。混合溶剂是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21-22]。分别考察了盐酸培唑帕尼在不同比例的甲醇-水溶液、N,N-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四氢呋喃-水溶液、苯甲醇-水溶液4 种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盐酸培唑帕尼在苯甲醇-水(体积比为95∶5)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好,各待测成分色谱峰形尖锐、对称,分离度均符合要求,故选择苯甲醇-水(95∶5)溶液为溶剂。
2.2 进样方式选择
气相色谱法常用的进样方式有溶液直接进样和顶空进样,由于样品中待测溶剂二甲基亚砜沸点为189 ℃,不易采用顶空进样,故采用直接进样方式。
2.3 色谱条件选择
根据盐酸培唑帕尼中待测溶剂的极性,确定选择弱极性及中等极性的色谱柱进行分离。分别考察了HP-35、DB-225、DB-5 及DB-624 色谱柱对5 种待测溶剂的分离度。结果表明,DB-624 色谱柱的分离效果较好,故选用DB-624 色谱柱。
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的沸点最低为78.3 ℃,最高为90 ℃,考察起始柱温分别为50、60、70 ℃时5种待测溶剂的分离效果,结果发现,柱温为50 ℃和70 ℃时乙酸乙酯和碳酸二甲酯的分离度分别为1.8 和2.0;柱温为60 ℃时两者分离度为2.5,故选择初始柱温为60 ℃。二甲基亚砜和苯甲醇的沸点分别为189 ℃和205 ℃,故采用程序升温进行分离,保证各待测成分的分离度达到要求。柱升温程序优化结果见1.2。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分别对溶剂空白(苯甲醇-水溶液)、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混合对照品溶液和盐酸培唑帕尼加标样品溶液进行测定,色谱图如图1~图3 所示。结果表明,5 种待测溶剂理论塔板数均大于5 000,分离度均大于1.5,各待测组分分离度良好,互相不干扰测定,样品基质不干扰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二甲基亚砜的测定。
图1 溶剂空白溶液色谱图
图2 混合对照品溶液色谱图
图3 盐酸培唑帕尼加标样品溶液色谱图
2.4 线性方程与检出限
精密量取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对照品贮备溶液,分别加入苯甲醇-水溶液并稀释成适宜质量浓度的溶液,在1.2 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分别以3 倍信噪比和10 倍信噪比对应的质量浓度作为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以定量限为起始质量浓度,分别精密量取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混合对照品贮备溶液2.5、4、5、7.5、10 mL,分别置于5 只10 mL 容量瓶中,用苯甲醇-水溶液稀释至标线,摇匀,配制成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溶液,其中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二甲基亚砜的质量浓度见表1。
表1 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溶液中5 种溶剂的质量浓度 μg/mL
在1.2 色谱条件下,分别测定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二甲基亚砜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溶液,以待测溶剂的质量浓度为自变量、对应的色谱峰面积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计算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5 种有机溶剂质量浓度线性范围、线性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及定量限见表2。
表2 质量浓度线性范围、线性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及定量限
由表2 可知,5 种有机溶剂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8,方法检出限为5.99~11.72 μg/mL。
2.5 加标回收与精密度试验
精密称取盐酸培唑帕尼样品9 份,按照所建方法测定5 种残留溶剂含量,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混合对照品贮备溶液,进行低、中、高3 种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每种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样品平行制备3 份样品溶液,在1.2 色谱条件下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见表3。
表3 加标回收与精密度试验结果
由表3 可知,乙醇回收率为95.97%~104.83%,异丙醇回收率为94.83%~99.94% 内,乙酸乙酯回收率为94.74%~102.49%,碳酸二甲酯回收率为91.09%~118.97%,二甲基亚砜回收率为88.22%~94.35%,5 种有机溶剂平均回收率为90.73%~102.8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3%、1.79%、2.57%、8.31%、2.01%,均小于10.0%,表明该方法准确度、精密度均较高。
2.6 稳定性试验
取盐酸培唑帕尼样品,加入一定质量浓度的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混合对照品贮备溶液,配制成加标样品溶液,分别于配制完成后第0、4、8、12、16、20、24、28、32、36、40、44、48 h 进样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 可知,盐酸培唑帕尼加标样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48 h,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二甲基亚砜质量分数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2%、1.04%、0.99%、2.77%、1.18%,均小于10.0%,表明盐酸培唑帕尼加标样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48 h 稳定性良好。
表4 稳定性试验5 种有机溶剂质量分数测定结果 %
3 结语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培唑帕尼中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5 种残留溶剂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好,准确度高,耐用性好,为盐酸培唑帕尼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