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消化道症状35例临床观察
2022-07-29万娜娜宋艳艳龙年宝
万娜娜 宋艳艳 龙年宝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我国肝病患者基数大,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肝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引起肝硬化[1]。肝硬化是多种肝脏疾病的进展阶段,肝硬化失代偿期以肝功能严重损伤、门静脉高压为主要特征,可并发肝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等,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反酸、腹胀等症状[2]。有研究[3]证实肝硬化后可造成肝内血管结构改建,肝内血管床对内环境改变所产生的收缩反应可引起肝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丛曲张,当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或食管遭受刺激时,可引发一系列症状。有研究[4]显示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其机制复杂,除与上消化道静脉曲张有关外,还与胃肠激素紊乱、肠动力障碍等有密切联系,由于尚未明确其具体机制,在治疗方面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西医在处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症状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生长抑素等对症处理,综合疗效欠佳。中医学认为,肝硬化病机为湿浊邪毒阻滞中焦,脾胃损伤,木郁土壅,进而引起气滞血瘀、水停阻滞中焦。中医在处理肝硬化患者消化道方面,除采用中药汤剂内服外,还可使用灌肠、针灸、中医特色防治等方法,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消化道症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71例肝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年龄32~68岁,平均(51.8±4.6)岁;男女比例20∶16;病因:酒精性肝硬化11例,肝炎后肝硬化25例;肝硬化病程1~13年,平均(7.8±1.2)年。观察组年龄33~70岁,平均(52.5±4.3)岁;男女比例18∶17;病因: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炎后肝硬化26例;肝硬化病程1~13年,平均(7.6±1.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西医疾病部分关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患者存在轻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白蛋白数量降低,胆红素水平高于35 μ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合并门静脉高压。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处于失代偿期;④存在消化不良和腹水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①合并胃动力障碍性疾病、消化道肿瘤者;②合并精神疾患、免疫缺陷、内分泌疾病者;③合并消化道大出血、脓毒症、急性肾损伤-肝损伤综合征、肝性脑病者;④施灸部位或耳部皮肤感染、破溃者;⑤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⑥严重过敏体质者。
1.4 方法 对照组:饭前口服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213),10 mg/次,3次/d;口服螺内酯片(江苏涟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932),20~60 mg/次,2次/d;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4片/次,3次/d。连续服用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①耳穴压豆:于耳部选取穴位,分别为交感、大肠、三焦、脾、胃、肝。首先对耳廓皮肤进行消毒,采用探穴针确定穴位,于上述穴位贴上王不留行籽,每次贴单侧耳穴,轻轻按压4次,患者感受酸胀感为最佳力度,双耳交替,隔日换药。为避免损伤耳部皮肤,应注意按压力度适中;每日检查胶布是否存在潮湿污染或脱落;若出现过敏,应停止治疗,给予处理。②艾灸:选取脾俞、足三里、关元、神厥,采用温和灸、回旋灸法对穴位进行施灸,以患者能耐受的热感为度,每个穴位施灸5~8 min,1次/d。为避免烫伤皮肤,应掌握患者皮肤温度,若出现不耐热者,应立即停止施灸。连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消化道症状评分[6],包括嗳气、早饱、腹胀、恶心、呕吐、纳差,评分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腹围、体质量、24h尿量变化。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围、体质量、24h尿量变化的比较。④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1.6 疗效标准 参照《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进行疗效评价,痊愈、显效、有效、无效,B超检查显示腹水改善情况分别为完全消失、减少≥50%、减少<50%、无减少或加重;消化道症状评分减少程度分别为≥95%、≥70%且<95%、≥30%且<70%、<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嗳气、早饱、腹胀、恶心、呕吐、纳差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评分的比较 (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体质量、24 h尿量变化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腹围、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24 h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体质量、24 h尿量变化的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与对照组(80.56%)比较显著升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7-8]。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等改变,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9]。由于我国多数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肝硬化容易发展进入失代偿期,此时对患者出现腹痛、腹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10]证实,肝腹水是引起患者消化道症状的主要原因,多数肝硬化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消化道症状并可继发营养不良。西医在处理肝硬化消化道症状方面通常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菌群调节剂、利尿剂等进行治疗,如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能够调整患者肠道菌群,缓解患者的内毒素症,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改善;吗丁啉等促胃肠道动力药物可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螺内酯等利尿药可降低患者腹水量,改善患者多种临床症状[11-13]。
中医学认为肝硬化属中医“鼓胀”范畴,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 目前肝硬化辨证分型虽无统一标准,但多项研究[14-16]证实,中医采用的如中药内服、针灸等方法具有较好治疗效果。耳豆压穴是中医外治的经典手法之一,对耳部穴位进行刺激,调整人体气机,达到沟通表里、促进气血通畅的作用。有研究[17]证实耳豆压穴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能产生积累效应且作用缓和,具有多环节及多靶点的调节作用。灸法是中医外治常用方法之一,艾柱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穴位经络作用于病灶部位,具有扶正祛邪、温运气血之功效[18]。本研究中对患者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及脾俞穴进行热灸,其中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交会之处,能温肾培元,健脾利湿;神阙穴为联系五脏六腑之穴位,是肾经与任脉交会之处,是经络的总枢纽,可调理冲任元阳,温阳救逆,利水固脱;足三里升降气机,通经活络,扶正培元,健脾和胃;脾俞穴化浊和胃。热灸上述诸穴,发挥运脾和中,化湿利水,健脾益肾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消化道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腹围、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24 h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提示耳豆压穴联合艾灸可提高肝硬化消化道症状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降低患者腹围及体质量,同时促进患者机体水分的排出。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改善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症状,同时能够降低患者腹围及体质量,促进患者机体水分的排出,提高肝硬化消化道症状患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