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展现人物形象
2022-07-29张连河
○张连河
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吧——几个盲人摸一头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其实,许多同学在写人的作文中,也经常犯“盲人摸象”的毛病——也就是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只关注、描写了人物的一部分特征,从而导致笔下的人物形象“扁平化”,不够鲜活。要想在写人的作文中展现立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多角度展现人物的外貌
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体貌特征,主要包括体形、容貌、衣着各方面进行的描写。只有从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全面观察,并根据需要选取最能展现人物外貌特征的方面来写,才能使笔下的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看下面两段话:
修改前:隔壁家的小妹妹雅雅,还不到2岁,一头乌黑的短发柔柔的、软软的,宛如丝绸一般润滑;一双眼睛黑白分明,透着清澈的光;小鼻子下面那一张小嘴巴,花骨朵儿一般粉嫩。
修改后:隔壁家的小妹妹雅雅,还不到2岁,常穿一件粉底带白花的小裙子,长着胖乎乎的小手、胖乎乎的小腿,白皙细嫩的皮肤像奶油一样;一头乌黑的短头发柔柔的、软软的,宛如丝绸一般润滑;一双眼睛黑白分明,透着清澈的光;小鼻子下面那一张小嘴巴,花骨朵儿一般粉嫩。
修改前的文字,只对妹妹容貌中的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进行了展示,角度单一、不够全面,形象特征不鲜明;而修改后的文字不仅写了妹妹的容貌,而且写了妹妹的小手、小腿等形体方面的特征,还写了妹妹的穿着,角度比较全面,形象特征突出。
二、全方位展示人物的肢体动作
同学们要重视在行动中写人,要透过人物丰富的行动去把握、表现人物的特点。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许多动作都需要肢体各部分相互配合来完成。全方位展示人物动作,一方面要从整体入手,把动作过程分成几个前后衔接的不同阶段,完整地展现一系列连贯动作;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每一个阶段肢体各部分的动作搭配,而不能顾此失彼、丢三落四。请看下面的两段话:
修改前:首先,小哲发球,他左手拿球,躬起腰;随即,他将球一抛,等球落到他的胸前时,他平着乒乓球拍,把球打了过去。
修改后:首先,小哲发球,他左手拿球,躬起腰;随即,他将球一抛,同时向后退了一小步,用左脚控制身体平衡,眼随球动;等球落到他的胸前时,他右脚一蹬,平着乒乓球拍,把球打了过去。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修改后的文字不仅具体呈现了小哲发球前的准备、抛球、发球的完整过程,还具体呈现了每个环节中手、脚等各肢体部位的动作搭配,更能表现小哲高超的球技。
三、多方面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
神态描写是人的内心世界在面部表情上的写真,是面部及其周围器官状态一闪而过的变化。描写的对象包括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巴、脖子等各个部分。写好人物的神态表情,就要善于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下面部各部位的表现及其变化,并从中挑出几个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部位来重点描绘。请看下面这段话:
弟弟一屁股坐在地上,正在为“火山爆发”般的哭声蓄力,只见他眉头紧皱,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鼻子上也泛起了波纹,正有节奏地抽动着,小小的嘴巴竟然张成了一个大大的“o”型,露出了两排整齐的奶牙。紧接着,“哇”的一声,泪水就像洪水般冲了下来,双手双脚先是同时拍打着地板,之后还不忘伸手指着我大声嚷道:“就怪你,就怪你,呜呜……”
——陈昱言《我家的“爱哭鬼”》
片段对弟弟哭时面部的眉头、眼睛、鼻子等部位进行多方面描写,生动展现了弟弟的“哭态”,表现了弟弟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特征。
四、注意多种描写方法的组合搭配
对人物的形象展示,要注意“动静结合”。“动”就是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方面的动态表现;“静”就是对人物外貌特征的表现。我们知道,在实际写作中,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很少单独出现,而往往是“呼朋引伴”般一起出现,这样一来,一段话中两种、三种或更多的描写方法相互融合、搭配,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文字的表现力。如:
“砰”的一声闷响,一个圆圆的西红柿跳跃到了我的脚边,我抬头一看:前面的街角站着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一双胖手叉在腰间,一张婴儿脸又圆又肥,一对明显画过的粗眉毛拧得紧紧的,让人不禁联想到这是不是两个烧糊了的麻花,一双小眼睛此时瞪得极大,里面溢满了火焰!这火气显得极满极满,满到似乎会席卷整个街头!我简直不敢直视这双眼睛,生怕一看就会被火焰焚尽!
——刘炫辰《街头一幕》
上面的文字不仅展现了中年妇女“婴儿脸又圆又肥”等外貌特征,而且刻画了她“眉毛拧得紧紧的”“小眼睛此时瞪得极大”的神态表现,还写了人物“胖手叉在腰间”的动作姿态,三种描写组合在一起,生动塑造了一个骄横的中年妇女的形象。
同学们要切记:在写人的作文中,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做鉴定、空洞抽象地介绍,而是要用人物形象来说话,人物形象是靠具体描写来实现的。在具体描写、展示人物形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全面”,而不能犯“盲人摸象”的毛病。当然,也不能一味为了“全、多”而盲目地进行描写,而是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