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巴黎手稿》的新认识及启示

2022-07-29

创造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献学穆勒手稿

钱 勇

马克思1843年10月下旬离开德国至1845年2月初移居布鲁塞尔,这段时间他一直住在巴黎近郊,被称作马克思的“巴黎时期”。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巴黎时期他开始研究国民经济学,因为发现了“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正是通过国民经济学乃至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思想上逐步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束缚踏上了创立新世界观的历程。这一时期撰写的一些手稿记录了这一思想历程。这些手稿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一些经济学著作所作的评注和摘录。1962年,日本学者杉原四郎和重田晃一将这些摘录和评注集册翻译出版,命名为《经济学笔记》,简称为《笔记》(以下《笔记》指《巴黎手稿》中的笔记部分)。另一部分,是一部著作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手稿》指《巴黎手稿》中的手稿部分)。

一、《巴黎手稿》的编辑现状和文本结构

《巴黎手稿》最早在1932年MEGA1(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Gesamtausgabe简称MEGA版,指的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版的两套全集,第一版简称MEGA1,第二版简称MEGA2)中发表,发表时编者将这两部分手稿同时收录在MEGA1第一部分第3卷中。而后来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一开始并没有将《手稿》收录,因西方学者的抗议才将其收录在第2版的补卷第42卷中,而对于《笔记》部分则仅仅发表了其中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部分。1975年开始正式刊行的MEGA2虽然收录了全部《巴黎手稿》,但是编者将《巴黎手稿》分开出版,将《笔记》收人第Ⅳ部分第2卷(1981年出版),而将《手稿》收入第Ⅰ部分第2卷(1982年出版)。我国虽然早已有《手稿》的中译本,甚至依据MEGA2出版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版本(2002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但实际上除了《穆勒评注》外,我国至今还没有《笔记》的全译本。

巴黎时期,马克思留下了9册笔记。MEGA1的编者曾经按照这些笔记写作的时间顺序,对它们进行了编号。尽管后来MEGA2的编者对这些《笔记》作了部分改动,如将其中一部分剔除到《布鲁塞尔笔记》,但MEGA1的分类和编号是国际上讨论《笔记》的惯例。因此,本文在此仍以MEGA1的分类和编号为基础进行讨论。这段时期马克思的9本笔记的写作时间可分为两个时间段,第1至第5册是在1843年10月至1844年8月间写成的,而第6至第9册则是在1844年12月到1845年初写成的。由于《手稿》的写作是在1844年4月至8月,正好与第1至5册《笔记》在写作时间上重合。因此,这些《笔记》被认为是马克思写作《手稿》的基础。特别是由于《手稿》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散失,且有些内容未写作完成。所以,这部分《笔记》应该说是现在推测《手稿》全貌的珍贵原始资料。

《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著作。《手稿》的文本细分起来包括3个部分和1篇“序言”以及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份摘录。根据各部分手稿的写作时间和马克思所做的提示,MEGA1编者还将其分别命名为《第一手稿》《第二手稿》和《第三手稿》。后面MEGA2编者又将其改称为笔记本Ⅰ、笔记本Ⅱ、笔记本Ⅲ,本文采用MEGA1编者的称谓。需要注意的是,《手稿》保存得并不完整,其中《第二手稿》的大部分(共计39页)已经遗失,只剩下最后的4页。所谓的“序言”是马克思在《手稿》的大部分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时写就的,MEGA1编者从内容上把“序言”置于整部手稿之前,但这一“序言”是不是就属于整部《手稿》的序言至今也还未有定论。《第三手稿》中还包含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片段,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是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写成的,因为马克思在“序言”中提到要把这一片段作为该书的最后一章,所以编辑们把这一片段放到了《手稿》的最后且无争议。

二、《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

《巴黎手稿》从公开问世起就备受争议。1932年,世界上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版本。一是MEGA1第一部分第3卷出版的《巴黎手稿》;二是朗兹胡特和迈耶(S.Landshut and J.P.Mayer)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在书中,他们评价称《手稿》是真正马克思理论的新发现,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是他的思想发展的关键,并认为切不可高估马克思的晚期著作,相反,这些晚期著作暴露出马克思的创作能力的某种衰退和削弱。这一争论后来发展成了有名的“两个马克思的对立”。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关于《手稿》的研究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方向,即以日本和苏联、民主德国学者为中心,对这部手稿进行了文献学和文本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掀起了一波研究《手稿》的热潮。

(一)《巴黎手稿》文献学考证的最新成果

1.尼·拉宾的“两个阶段说”。苏联的早期马克思研究专家尼·拉宾和日本学者山中隆次、中川弘、服部文男等人认为,《手稿》的写作存在着两个不同阶段:包括异化劳动片段在内的《第一手稿》属于第一个阶段,而包括《穆勒评注》在内的第4和第5册《笔记》与《手稿》和《第三手稿》则属于第二个阶段。《手稿》的内容在这两个阶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个阶段的经济学研究水平高于第一个阶段。

2.尤根·罗扬的“几个笔记本之一说”。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尤根·罗扬通过对该研究所保存的《手稿》的原件进行仔细的考证分析后提出:所谓《手稿》只不过是马克思从1843年底到1845年初撰写的一系列经济学研究笔记之一。虽然《手稿》中存在着一个看似能够统领全书的“序言”,但实际上“序言”中提到的大部分计划跟《手稿》的实际内容不相符。因此,他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手稿》这样一部书。罗扬还大胆推测,《穆勒评注》是大部分已经遗失了的《第二手稿》的底稿,现存的那4页《第二手稿》只不过是《穆勒评注》的结尾部分。

3.关于《穆勒评注》与《巴黎手稿》二者的文献学关系和顺序问题。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注:国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的参照版本)第42卷编者的“之前”说,即认为《穆勒评注》作为《笔记》的一部分写作于《手稿》之前。张一兵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坚决反对《笔记》与《手稿》的写作是交错进行的这一看法,而是完全按照从《笔记》到《手稿》的顺序来解读《巴黎手稿》。这一观点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文本学和文献学的证据来支撑和佐证,还导致一种误解,让人认为研究者是用赫斯等人的观点在解读马克思,将整个《笔记》置于赫斯等人的水平。张一兵教授在国内较早地重视到《穆勒评注》这一文献,还率先得出了《第一手稿》的“劳动异化”要高于《穆勒评注》的“交往异化”的结论。

二是MEGA2第一部分第2卷编者陶伯特的“之后”说,即认为马克思是在写完《第三手稿》也就是整部《手稿》之后,才开始动手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的法译本进行摘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包含《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参照MEGA2的相关说明来作题注的。鲁克俭赞同陶伯特的“之后”说,唐正东在《从斯密到马克思》一书中也接受了这种说法。

三是位于二者的“之间”说,即认为《笔记》与《手稿》是交错写作的,《穆勒评注》写于《第一手稿》与《第二手稿》之间。张盾在《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一文中赞同这一观点,韩立新也支持这一观点,并提出:我们应该遵循《第一手稿》在前《穆勒评注》在后的文献学顺序解读《巴黎手稿》,为此他大声疾呼我们要重视国际上马克思研究中的文献学和文本学的先进成果。

目前,“之前”说已经式微,只有少数学者坚持,湘潭大学罗伯中教授认为“之后”说和“之间”说争论甚大,影响也大,二者僵持不下。如果在没有新的确凿的文献学和文本学论据的前提下双方不可以达成一致。

(二)对《巴黎手稿》中《穆勒评注》研究成果的基本认识

《穆勒评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没能得到与其地位相符的关注。在大多数《巴黎手稿》的研究者那里,作为《笔记》内容一部分的《穆勒评注》或者跟《手稿》关系不大,或者仅仅理解为与《手稿》相关的一个“附录”。实际上,从目前研究的结果看,《穆勒评注》的思想价值和文献价值都不容小觑,它是一个完全可以与《手稿》相比肩的一流文献,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地位。

《穆勒评注》在中国之所以受到冷遇,可能跟人们不了解《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成果有关。目前,中国学界对于《穆勒评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研究定位如下:以张一兵、姚顺良、唐正东等为代表,他们认为《穆勒评注》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巴黎时期,马克思的逻辑思考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的历史进程,出现了一种从现实出发的理论逻辑,开始从总体上驾驭经济学。“《穆勒评注》是《巴黎手稿》中的一次重大认识飞跃,其实质就是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确立。马克思在这里实现了一种话语的转换,即从经济学学习的跟读语境转换到哲学话语的统摄性运作。”但是,在《穆勒评注》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还处于主导地位。“交往异化”实质上是构建在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观基础上的。所以,它仅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的作品,与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成型历史唯物主义还存在很大距离,绝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成熟之作。所以,他们认为对于《穆勒评注》的评价既不能抬高也不能贬低。

近年来,随着关于马克思著作文献研究和文本解读以及对国外一些马克思研究成果的介绍与学习,国内一些学者对《穆勒评注》的研究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观点的新看法。韩立新和姜海波认为,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大多忽视了《穆勒评注》的地位,呼吁要重新定位和重新审视《穆勒评注》,“交往异化”概念在思想水平上高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相对于《穆勒评注》以后的马克思经济学认识而言,异化劳动理论是很不成熟的”,而“交往异化是马克思走出孤立人的自我异化逻辑,走向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的关键坏节,也是马克思建构社会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前提”。《穆勒评注》在理论上的深度也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成熟。“没有《穆勒评注》中关于货币的论述,《第三手稿》中的论述是无法理解的。”韩立新认为《穆勒评注》虽然不是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成熟之作,但它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转折点,转折点是关键,《穆勒评注》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之作。与此同时,张盾提出《穆勒评注》所提出的“交往异化”概念极大深化了整个《巴黎手稿》的理论内涵与意义。他从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继承性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受到黑格尔发明的“承认”问题的重要影响,并在《穆勒评注》里推进了黑格尔的“承认”论题。

笔者认为,虽然《穆勒评注》因其对交换和“媒介”货币的关注与《第三手稿》末尾部分更为接近。但是,“交往异化”理论却仍然停留在流通领域,只不过已侧重于交换层面。“因此,交换或物物交换是私人所有范围内的人的社会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和联合因而是外部的外化的类的行为。”“交往异化”仍然属于流通领域之内的范畴。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对于生产部分只做了短短的两段摘抄,而对于交换和消费却在数段的摘抄之后作出了具体和详细的论述。这表明他此时的思想还没有深入到最根本的生产领域。但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开始以现实的经济现实和事实为出发点,借助异化劳动理论来说明私有财产,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次系统性批判。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基础上高度的哲学概括的成果,他把分析开始延伸到了生产领域,把劳动定位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分析了异化的四个方面。这里的出发点不再是流通领域中而是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中,生产确定为最根本的环节。同时,他开始尝试在生产领域寻找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而不仅是拘泥于流通领域,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三、《巴黎手稿》文献学研究和《穆勒评注》研究的启示

在马克思理论研究方面,《巴黎手稿》的文献学和文本学研究成果能给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带来很多重要的启发。《巴黎手稿》深入的研究对于马克思思想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性地位。当然,由于中国没有收藏马克思全部文本的影印件,国内学者要进行真正原创性的文献学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中国学者的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补马克思文献学这一课,尽快把国际马克思文献学研究新成果介绍进来。

目前,国内《巴黎手稿》研究从整体上看还停留在苏联哲学体系或者阿尔都塞框架的水平上,似乎还未能突破“异化劳动和人本主义的《手稿》”这一框架。究其原因,除了一些旧的意识形态的痕迹以外,主要还跟国内对《巴黎手稿》的文献学和文本学成果研究不足有关。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还没有真正地吸收《巴黎手稿》的文献学成果,未能确立起“巴黎手稿”的概念。我国的大多数《巴黎手稿》研究者局限在《手稿》中的那三份手稿上,在研究方法上,还很难将经济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对《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概念少有人给予特殊的关注,虽然也有人讨论“交往异化”,但总不能将它提升到“范式转换”的高度,相反却将《穆勒评注》降低到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的水平。虽然有人对异化论进行了“彻底”批判,但对异化论的更深的理论形态却作不出理论说明,更不要说对异化论进行重构,通过异化论来对马克思作出新解读了。

当今时代是我国学术空前繁荣的时代。国内马克思著作及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际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站在国外学者的身后,被动地接受、吸收其研究成果。国内学者韩立新、赵玉兰等人就指出,在“马克思学”研究上邻国日本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他们不仅仅是MEGA2第2、3部分重要的编辑力量,同时也是MEGA重要的研究力量。国内学者应能够重视这些研究成果,并能积极地将其运用到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上,争取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以“扎实文献学研究为基础的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新理念把我国《巴黎手稿》等马克思原创性著作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现实指导意义上,青年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劳动的赞扬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是令人深思的。他提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对人自身的改造,从而在验证人的类本质的过程中体悟劳动成果。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也将自身改造成最优秀的客观世界的改造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的根本路径,就是鼓励社会成员诚实劳动、有创造性地劳动。要让社会成员感受到幸福,就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进行座谈时,谈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大批劳动模范,以顽强拼搏的精神,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劳动模范体现出来的精神,即自主劳动。强调自主劳动,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思想家的重要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为青年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劳动理论提供了现实的验证条件证明了其科学性,并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猜你喜欢

文献学穆勒手稿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脱不下的穆勒鞋
平衡之美
美特别检查官穆勒宣布退休
绅士都为她着迷
作家手稿
由“楛矢之贡”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