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2022-07-29毕秋灵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毕秋灵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及社交媒体平台的参与背景下,我国演艺产业不断探索数字化发展道路。“云演艺”融合5G、XR等媒介技术,衍生出各种全新的演出产品形态。公众在观赏线上演出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审美情趣,也在网络空间中实现了社交互动和情感交流。当前,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受到了持续的内容供给、有临场感的互动体验以及多屏无延迟的观看感受等因素的影响。
演出是演出单位或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举办的文艺表演活动,是演员通过某种艺术表演形式和服装道具、舞美、灯光、音响等艺术效果,在现场将舞台艺术呈现给观众的过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335.85亿元,其中演出票房收入140.28亿元,与2019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1.31%和30.00%。2022年以来我国一季度演出场次与票房同比下降25%与35%以上。尽管演艺产业整体呈现颓势,但也有值得关注的亮点。截至2021年12月,国内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达1.42亿,同比增长476万,占网民整体的13.8%。不论是现场直播演唱会还是重播放映式的线上演唱会,都引发了现象级传播。演艺产业如何创新发展,以及探索演艺产业新的消费空间,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背景
政策助推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有关线上演播的鼓励措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演艺产业创新发展格局,推动文艺院团、演出场所上线上云,鼓励剧场数字化提升,促进文艺院团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培育100个以上线上演播项目,完善线上演播商业模式,打造舞台艺术线上演播知名品牌,引领全球演艺产业发展变革方向”,“实施网络文化精品扶持计划,提高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表演、网络视听等的原创能力和文化品位”。近期出台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也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国各大院团都在积极发展线上演出。2022年6月,抖音直播联合中国文促会戏曲文化专业委员会,邀请12家院团演出机构,推出“大戏看北京云端演出周”活动,种类覆盖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曲剧、评剧等剧种,仅在端午小长假期间,就累计吸引了超过4653万人次观看。这种新的演出方式让更多公众了解了传统戏曲,为戏曲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也极大地丰富了线上观众的文化生活,推广了高雅艺术。
网络直播为演艺产业提供数字化渠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直播行业高速发展。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占网民整体的68.2%。网络直播作为5G时代信息传播与交互的新方式,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束缚,构造了实时交流的网络空间。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内容丰富性等特征,在信息传播、情感交互和审美倾向等方面为用户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户在任意地点都可以加入实时对话交流的网络空间,获得时空一体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尽管当前线下演出受到重挫,但网络直播为演艺产业提供了另一条发展通道,不管是什么表演形式,都可以通过“云演艺”的方式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明星演唱会的娱乐性较强,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展现出惊人的市场潜力。截至2021年12月,国内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42亿。随着观众对线上直播演出这一形式的接受度提高,网络平台也在积极布局推动高质量演出的网络直播。在网络平台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观众逐渐养成观看线上直播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这为演艺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
XR、5G技术为在线演出提供数字技术支持
演艺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并非简单地将演出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它需要8K、XR等技术及高新视频生产系统的支撑。近年来,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演艺产业的线上呈现提供了高质量音视觉效果的支持。XR(Extended Reality)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打造真实与虚拟结合、可人机交互的环境的扩展现实技术。它包含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其中VR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AR提供在真实场景中形成虚拟内容的能力,MR则是虚拟与现实的混合体,它通过在现实场景中呈现虚拟场景信息,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利用灵活的摄像机视角转换、现场绚丽的灯光调节和超强容量的快速算力,XR可以实现对虚拟景深空间的判断,与3D背景模板进行自动搭配合成,为线上演出打造类元宇宙的虚拟舞台场景。通过虚拟背景渲染这一优势,XR技术打破了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实时渲染下真实舞台和虚拟舞台互补的效果。
5G网络技术也为线上演出提供了音视频数据的高速率、低延时的直播支持。演出现场可设置多路8K/4K摄像机全程制作,通过5G网络进行超高清直播信号实时回传,为用户提供高质、稳定、流畅的观看体验。在超高清画面下,演出者在演出时的细微表情清晰可见。多种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高品质、高清晰度、高自由度及高临场感的优质视频内容输出,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
社交媒体的参与为观众互动交流提供了共情场域
观看演出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释放情绪,舒缓压力,并提高审美情趣。尽管线上演出无法给观众带来现场演出的冲击感和兴奋感,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享、转发、讨论,可以在网络空间打造与线下演出相似的公共场域,实现观众在艺术审美价值之外的情感联结和共情。演出剧院、剧团和演出商将演出搬上视频号直播频道,借助微信平台的强大号召力,在微信朋友圈将陌生的个体串联成短暂的审美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实现直播用户在虚拟空间的共同在场。人们基于共同关注的演出者和演出作品在短时间内迅速“聚合”,通过发滚动弹幕评论等方式来分享共同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提高自身在网络互动中的存在感和参与感。
演艺市场的数字化发展
多样化的线上演出产品
网络演出并非新鲜事物,但大多数直播演唱会只是在线下演唱会的基础上增加线上的播放流量。线上直播演出真正进入全民视野是从2020年开始的。各种明星演唱会纷纷上演,上海推出“演艺大世界云剧场”,昆剧、舞剧、越剧等轮番上演,北京演艺集团也组织旗下各院团开展了各种演出季活动。
在“移动优先”的理念下,竖屏直播成为现实,演出的视听语言、叙事逻辑和互动模式实现了全面重构。线上直播演出不再简单地对线下演出做线上直播或录播,而是成为融合5G、4K、XR、超清修复等媒介技术的全新产品形态。在演出举办形式上,从原先的明星万人演唱会拓展为校园歌会、沙发音乐会、云蹦迪、沉浸式虚拟活动等多种形式。在播放平台上,从原先的线下舞台向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类平台拓展,打造了演艺产业数字消费的新场景,实现了演出产品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全面打通。除了演唱会以外,其他传统演出形式也在各种网络平台中主动谋变,将舞台艺术以更年轻、多元的方式带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
网络空间的情感共鸣
我国演艺市场的观众呈现出分众化特点,然而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进步打破了演出与观众之间的物理距离,将舞台表演地点从人数受限的剧场或舞台拓展至亿级流量的网络媒体平台,大幅延展了演艺作品的覆盖范围及生命周期,让更广泛的观众尝试和接触到了各种艺术形式。人们不仅提升了审美情趣,还在网络空间实现了与网友的互动和情感交流。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和朋友分享让线上演出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情绪共振,加之特殊日期节点的配合,演出的仪式感与怀旧情感实现了深度结合。用户通过发弹幕、评论、点赞等方式,实现了台上与台下、陌生人之间以及熟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个共情场域中,评论区代替了现场的掌声与呐喊,点赞代替了荧光棒,用户在线上演出中实现了情感的释放与表达。人的阶层、年龄、身份、性别等的区分和界限被模糊,任何人都可以在线上演出的网络狂欢中自由交往和平等对话,人们共同享受这一狂欢活动带来的群体同在感与共同感,形成了网络狂欢共同体。
多种商业模式的探索
在数字化发展初期,线上演唱会采用类似门票售卖的付费方式,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然而,在公众线上消费习惯尚未完全建立的背景下,这一门票售卖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大部分演出仍以免费方式吸引公众加入,以达到聚集人气、推广宣传的目的。在线上直播演唱会这一更具大众化消费特征的演出产品上,其商业化的运营更加成熟。网络直播演唱会秉承互联网的免费思维模式,以低门槛换取高流量并吸引广告商加入,采用冠名赞助、广告售卖、电商导流、周边产品销售、直播打赏等多种变现模式。同时,线上演唱会的举办还可以助推歌曲在网络音乐平台的播放,提升平台音乐版权内容的售卖效率。整体而言,演出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仍处于发展初期,商业模式仍在摸索过程中。伴随5G、XR等传媒技术在线上演出中的应用和不断升级,线上演出将开拓出更多数字化商业场景和商业模式。
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持续的优质内容供给
线上演出是一种数字化的文化产品,用户在观看线上演出的过程中,利用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体验和理解这一文化产品,提升审美意识,扩大审美视野并积累审美经验,同时实现情感抒发与交流。这种审美的体验和情感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出内容的品质和创造力。要想实现数字化演艺产品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社会化传播,需要将其与最新的XR、5G等技术结合,根据网络的传播特性打造真正的互联网文化产品。以戏剧演出为例,观众透过屏幕来观察人物角色的表情,这种形式更接近于影视表演,演员的表情、动作要符合镜头的需要,而舞台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有一定的物理空间距离,需要演员用夸张的状态进行演绎,比如夸张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演等。一项关于戏剧观众的问卷调查显示,观众对线上戏剧的期待并不在于观看完整演出,而是希望能在线上看到大师课、艺术互动项目或者与戏剧知识有关的云展览和讲解。可见,线上演出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需要融合最新的媒介技术,制作出符合当前互联网用户消费习惯的演出内容,适应用户碎片化、社交化、场景化的网络消费习惯。
有临场感的互动体验
除了良好的感官体验外,打造有沉浸感、临场感的交互体验成为线上演出吸引观众的重要途径。线上直播演出依靠技术特效来打造特殊的舞台效果,加深观众的临场感,但与线下演出相比,线上演出缺乏现场演出的热烈气氛和互动,大多数观众都是独自观看线上演出,缺少氛围感和仪式感。因此,要想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的注意力和更大的网络流量,演出机构需要在保证演出内容质量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有临场感的互动体验。比如结合网络直播互动的技巧,及时与观众进行互动。弹幕、点赞等交互方式能让观众感受到现场与本人之间紧密的联系,体验到与演出者面对面交流的场景。未来,还可以继续尝试各种演出者与观众间的交互形式,让观众感受打破现实与虚拟界限的“沉浸式”娱乐体验。
多屏无延迟的观看感受
技术的赋能使线上演出迎来新风口。依托5G、XR等科技手段,线上演出为用户提供了接近现场的视听体验,但要想弥补线上演出缺失的氛围感和仪式感,仍需借助技术解决各种难题。在画面上,网络直播平台需要解决高并发下的画面卡顿、延迟、音画不同步等问题,完成最基础的观看体验优化;在视听体验上,提供特写镜头、广角视图等多视角和多屏切换的观看效果,增强直播画面的故事性与沉浸感,融合视频画面和高质音效,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后期制作上,需要提供更加快捷的音视频处理特效、设备适配等服务,提高演出内容的制作效率。
近几年,广州大剧院打造了“5G智慧剧院”,5G网络直播演出的多视角4K+VR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以及杂技剧《化·蝶》、芭蕾舞剧《天鹅湖》等精品剧目,通过电视、手机、VR三屏带给观众自主、沉浸的观演体验,实现了“云演艺”创新舞台艺术表达方式和观众互动观看方式的多重价值。2022年,火山引擎与阿里云、腾讯云联合发布了一项“超低延时直播协议信令标准”,该标准首次正式定义了直播“客户端—服务器”信令交互流程,将传统直播技术3至6秒的延时缩短到1秒。该标准可以用于为用户提供超低延时、低卡顿、秒开流畅的直播体验。在“内容+科技”融合的趋势下,线上音乐演出的观看体验将继续不断优化,演出的内容也将被全新定义。
在新的数字技术环境下,“云演艺”代表着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正在成为“文化强国”远景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在技术的推动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支持下,演艺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节点。演艺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不仅是要把场景从线下转到线上,而是要对内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升级,开发适合网络传播的数字化演艺产品,打造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生活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