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发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究

2022-07-29武思彤沈阳建筑大学

文化产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创区域文化

武思彤 沈阳建筑大学

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难题。后发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必然会面临“追赶”的时代命题。那么,避免发展中的盲目跟跑、枉跑现象,成功跨越路径依赖的“追赶陷阱”,并快速有效地建立起适合当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人文环境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从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入手,研究突出特色,以文化创意与产业融合催生发展新动能,坚持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健全创新体制等诸多方面的路径选择,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的引出

区域经济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分化现象逐步显现,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区域发展机制还不完善,难以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点推进的一项重大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首先就要缩小后发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从国家层面讲,通过战略统筹、深化区域合作、健全区域利益补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等手段,推动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地区层面讲,就是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加快发展步伐,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成后发地区追赶乃至超越的时代命题。

本论题立足于后发地区发挥内在因素,探讨追赶与超越发达地区的路径,为避免跟跑、枉跑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当前,着眼经济全方位发展的论著颇多,但立足文化创意产业追赶的研究较少。这不仅是因为产业“创意”难,还是因为人们对创意产业的本质属性研究不够。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并发展于20世纪后半叶西方发达国家,是公认的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我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较快,已经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发地区如何有效撬动这一板块,使之成为地区经济赋能转型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完成追赶的重要推手?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后发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缺少资金支持,产业增长速度较慢

后发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缺口大、融资难,发展速度较慢,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缺少高质量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滞后

文化创意产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没有实现集群化发展,整体效能不高,发展相对滞后。产品缺少特色,同质化现象突出,竞争力低。缺乏对地区历史文化元素的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没有形成独特的地区产业品牌,很难在市场上产生较大影响。

创意人才短缺,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发地区存在创意人才“留不住”和“招不来”的问题,致使产业缺乏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新能力不足。对高新技术运用不够,产品缺少现代的视觉冲击和立体体验,受众参与度不高。

产业平台建设落后,没有形成成型的产业链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后发地区缺少高端创意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基地和完整的产业链条。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追赶与超越的实施路径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后发地区的追赶已不允许重走粗放增长的老路,而是必须寻求高质量追赶新途。通过大力发展高质量追赶经济,实现较快速度与较高质量有机统一,从而成功跨越路径依赖的“追赶陷阱”。

突出地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大批新型创意业态萌生与发展。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加快信息化、智慧化、融合化进程,推动形成新型数字创意产业。围绕补齐短板,推动创意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相结合,催生新经济创新平台,孕育新经济产业链。围绕红色文化特点,打造红色系列文化产品,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创意设计产品和企业,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存量创新与增量崛起相结合,做好“去、提、增”这篇文章。后发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追赶与超越的根本在于做好存量,做大增量。要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创意、创新、融合催生新发展功能,“去”过时产能,“增”新型产业动能,“提”传统产业改造势能。辽宁创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关东文化,又有自然遗产、民间工艺、风景旅游等资源。积极依托辽宁特有的文化地理特色优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工业文化平台,深入发掘和创造地区特色文化产品,让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全面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文化产业航母。

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四新”即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关注和应用最新信息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加强自主创新,以新技术运用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创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渗透融合能力。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文化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创造新型文化产品,以新产业发展促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提规模。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以新模式推动开放式创新、协同式发展和个性化定制等。支持创建区域文化产业领域重点实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重视建设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平台、互联网创业和交易平台等创新创业载体,鼓励建设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双创平台,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以新业态引领智慧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标准经济发展。

推进动能转换,加快迭代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推动融合发展。后发地区文创产业必须突出重点,防止“撒胡椒面”式发展。要紧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找准区域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和环节对接,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相融,发挥创意设计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赋能作用。坚持“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并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创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深化双向开放,积极引进和承接发达地区文创产业转移。聚焦重点方向和重点企业,推动现代产业精准招商和“走出去”相结合,强化优势产业的“强链”和“补链”,高端产业的“延链”和“扩链”。主动对接、引进和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文创产业转移,围绕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加快形成“一地区一园区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发挥项目在创意、产品、工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区域“存量”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链重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配套服务,解决产业资本转移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高素质人才及职业技能人才供应问题。

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强化中心城市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探索省际或区际合作协作模式,创新“引资引智引技”模式,推动产业“招进来”和“走出去”,建构“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大”的产业链人才和技术体系。立足东北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更多跨区域、跨国界、跨领域的文化产业合作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推动建立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联盟,打造对外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坚持集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构建产业发展新高地

优化产业布局。契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把握文创产业发展规律特点和资源要素条件,加强区域内统筹协调和协同联动,促进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创建以设计、咨询、艺术等创意为主体的系列企业群体,形成一个开放与创作、实验与体验、生产与营销、消费与展示等多元并存的产业生态群。

集聚发展动能。创新普惠性财政补助政策,激活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互动影视、超感影院等新型产品开发,情感感知、人机交互、全息成像、虚拟现实、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等技术创新,培育创意领域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布局,突出创意产业在发掘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打造人文城市方面的作用,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旧厂房、旧街区、旧仓库等存量空间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助力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围绕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推进创意产业在发展县域和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运用,促进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结合,开发乡村传统节日文化、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一地一品”格局。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形成发展规模。以多种方式优化文创领域创业兴业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文创产业的积极性。加强产业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空间、共享空间等各类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提升企业服务效能。注重培育壮大多元文化市场主体,建立健全创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动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大而强”骨干创意产业集团,支持形成一批具有“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文化产品比较优势的中小微企业群体。加快培育红色旅游、演艺旅游、体育传媒、文化装备、城市规划、田园观光等融合业态,形成企业竞相发展局面。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区域发展新地标

第一,搭建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大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营商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落实企业税费减免、纾困解难等经济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系列举措,创新产业用地供应和利用方式,更好发挥政府引导激励和兜底保障作用。

第二,厚积人才集聚的土壤。要以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内容创作、项目策划、创意设计、经营管理、投资运营、文化金融、区域合作为重点,制定和实施高质量创意人才培养扶持项目,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批高层次创意人才工作室,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实训基地,推进培训体系、师资力量体系、协作机制和资源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人才居留证件、签证、医疗保障办理,公寓、公租房等生活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推进用人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文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优秀杰出文创人才储备库。

第三,强化法制保障。加快法规制度适应性变革,修订或废止制约新动能、新经济发展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营商环境。

综上所述,后发地区的追赶之路虽然存在许多困难,但也具备后发优势,如可借鉴、可参考的经验多,可利用的资源多,可运用的高新技术多,只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立足地区实际,把握发展规律,选准发展路径,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和服务,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融合发展,完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合作竞争新优势,就能推动区域文创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层面讲,还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包括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推动区域间的互动和省际合作,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以外力推动后发地区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创区域文化
陶溪川文创街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刘力萍文创作品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分割区域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擦桌子
铧芯文创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