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与他笔下的印象主义
2022-07-29周钊伊宝鸡文理学院
周钊伊 宝鸡文理学院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社会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也有了新的方向,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传统文化的糟粕,他们寻求自然与生命的真谛,追求自由、平等、真实与快乐的生活方式。在此期间,文学与艺术发展迅速,各派文学家与艺术家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景象。法国印象派作为新兴的绘画派别,其清新脱俗的绘画风格受到大众的青睐。莫奈是印象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现通过对莫奈《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干草垛》等作品的深入挖掘和探讨,探析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和绘画特征,包括莫奈作品中光与影、光与色的关系,注重描写自然的刹那景象,将画架搬到室外的外光派,脱离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等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也随之更迭交替,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有的艺术追求与特征。从石器时代以象形为主要特征的洞窟壁画来看,其绘画的主要构成是简单的点、线、面。石器时代由于文字的匮乏,人们以绘画为主要的记录和沟通方式,此时绘画以服务生活为主要目的,具有较强的生活意义。中世纪,欧洲社会动荡,战乱四起,人们渴望和平,崇尚宗教,所以中世纪的绘画多以“宗教”和“贵族”为主题,推崇权力与地位,绘画内容多为高大的神明和完美的圣母。绘画的技巧与构思都服务于主题。文艺复兴时期是科技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科技的进步使人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思想得以解放,绘画的主题由对神明的崇拜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倾斜,对绘画技巧的要求也更加严格。19世纪,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喜爱阳光明媚的风景和轻松快乐的生活景象,艺术家将画板搬出了画室,为印象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印象主义的完成者和继承人。通过对莫奈作品的鉴赏和研究,采用文献学习、参照、对比的方式,可以总结出印象派的出现和发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并探讨莫奈的绘画技法和印象派的绘画精神,希望可以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当中,同时也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有所启示。
莫奈生平与印象派诞生
莫奈生平
克劳德·莫奈(法文: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和创始人之一,也是印象派的领军人物,对印象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莫奈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商人家庭,五岁时随家人举家搬迁至法国西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勒阿弗尔。莫奈在幼年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十几岁的莫奈已经小有名气,靠卖画赚钱了。1859年,莫奈在巴黎结识了三位有着共同爱好的好朋友——雷诺阿、西斯莱和巴奇尔,三个人时常到枫丹白露森林中去画画,这也为后来印象派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莫奈先后从画家欧仁·布丹和斯维赛学院学习了风景画和人物写生。与此同时,莫奈接受了不同于学院派的绘画思想并结识了一些印象派的画家。1864年,莫奈在昂弗勒创作的描绘塞纳河风景的作品《落潮的埃沃海角》与《昂弗勒港》被选入1865年的官方沙龙。1866年,莫奈与绘画模特卡米尔相恋并生活在一起,为她创作了《绿衣女人》和《穿日式和服的卡米尔》等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入选了1866年官方沙龙。1872年,莫奈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作品《日出·印象》。1874年3月,莫奈以《日出·印象》及另外12幅作品和其他29名艺术家一起举办了第一次印象派画展,许多艺评家对这次展览大加嘲弄,借莫奈的《日出·印象》标题把他戏称为“印象主义者”。此后,莫奈参加了四次印象派画展并多次举办个展,展品包括《罂粟花田》《白杨树》《干草垛》《鲁昂大教堂》系列作品。1899年,莫奈的最后一部系列作品《睡莲》开始创作,并在创作完成后将其捐给了国家。回首莫奈的一生,对于绘画事业,他从未停歇,一生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
印象派诞生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富足起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人们越来越看重精神层面的追求。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变也使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更加强烈。人们开始追求科学与真理,追求真实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不再喜爱古老严肃的艺术风格。显然,学院派古老守旧的绘画风格以及高大的神明主题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另外,文艺复兴以后,达·芬奇、库尔贝以及学院派代表人物安格尔等艺术家将素描以及油画刻画得生动逼真,将其发展到了顶峰,使后人难以突破。因此,年轻艺术家为了找到绘画的突破口和新的发展方向,大胆地将画板搬出了画室,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印象派的诞生除了是时代进步的产物,还是其与学院派较量与抗衡的产物。学院派追求对物体的精准描绘,但相机的出现为其带来了致命的一击,写实的画作失去了意义。印象派以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为主题,不设固定的题材,颠覆了传统的学院派,改变了原有的艺术规则。
莫奈笔下印象主义的特征
以光补形
印象派主张把画板搬到户外去,在户外写生。莫奈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一生都坚持到户外进行绘画创作,反对在室内进行绘画。他善于运用光的科学原理,将原色运用到绘画之中,用原色相互叠加成日光下微妙变化的瞬间,“以光补形”。并且在莫奈的绘画中,阴影的处理不再使用传统的黑色色调,反而选用亮度更高的青、紫等颜色相互交叉堆叠,体现了绘画颜色的丰富变化。莫奈认为,阴影不代表光的匮乏,而是受到环境光影响的另一种光的表现形式,因此在他的画作中,即使是背光部分的颜色也是富含丰富变化的。
1872年,莫奈创作了印象派的得名之作《日出·印象》。绘画描绘的是日出时分,橘红色的朝阳将海水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太阳照射得微红,初升的慵懒的太阳还没有驱散笼罩着整个水面和天空的水汽和雾,水波荡漾,三只摇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点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岸边的工厂若隐若现,升起袅袅的烟。绘画中,水面、人物、岸边景象勾勒简单,几笔带过,没有详尽的描绘,只有朝阳升起的瞬间的印象。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与色,从这幅作品中不难看出,莫奈想展现的是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那一瞬的光,因此淡化了色彩。画面中没有用到具体的形,因为莫奈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吸引他的并不是眼前物体的具体的形,他想表达的是光照在物体上所形成的反光和背光的色彩变化。莫奈对物体形状的描绘充分体现了其“以光补形”的绘画理念。《日出·印象》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上作为展品首次亮相,进入观众的视野,艺术评论家路易·勒鲁瓦提出了著名“印象派”之说,印象派由此画而得名。这幅作品之所以震撼世界画坛,正在于其中包含的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彰示着近现代艺术转型的历程。
图 莫奈《日出·印象》
光色理论
崔之进的《后印象派艺术的色彩研究》中这样评价莫奈绘画中的色彩应用:“不再强调画面的故事性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将光线和色彩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表现物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和具体时间下给人的视觉感受,表现物体的色彩在光照效果下的微妙变化。”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够看到色彩是因为不同物体对不同光的吸收和反射,光是色彩的源头。印象派画家主张在户外作画,用大自然中的物体和自然光下的人物表现光的微妙变化,莫奈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作家,更是将光的瞬间变化展现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赋予了莫奈“光的诗人”的称号。光色理论也在莫奈的中期作品《干草垛》和《鲁昂大教堂》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干草垛》和《鲁昂大教堂》系列作品是莫奈在不同时期、季节和不同的光线下对同一物体的不同诠释。对同一景物的刻画,莫奈却运用了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充分体现出物体的原有颜色是随着光而变化的,也可以说,物体本身没有固定的颜色,这也就是印象派所推崇的光色理论。
莫奈《干草垛》系列作品共二十余幅,描绘了吉维尼田地里的景象。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对比来看,虽然每一幅画都在展现看似相同的草堆,但其中的光与色彩都不尽相同。日出时的《干草垛》彰显着晨光中的温暖与热情,即使是逆光处,似乎也有光芒照过,色彩的运用巧妙地展现着光的千变万化;黄昏时的《干草垛》,冷暖相间,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对时光的眷恋与不舍;烈日下的《干草垛》,热情似火的阳光照耀着草堆的每一寸,直接、热烈、干脆,每一个看画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太阳的火辣;初春的《干草垛》色彩绚丽,是希望的象征;秋天的《干草垛》,似乎受到了太阳的冷落,尽显孤独与落寞;冬日的《干草垛》,光与雪融合,像开满遍地繁花,温暖包裹着冬日的严寒。莫奈的《干草垛》系列作品,虽然主题相似,色系相同,但在不同的光线下,色彩表现出了微妙的变化。
此外,莫奈还绘制了《白杨树》系列、《鲁昂大教堂》系列、《伦敦国会大厦》系列以及后期的《睡莲》系列。在这些系列画作中,莫奈似乎更加着迷于色彩的运用与表达。《白杨树》系列与《干草垛》系列运用的绘画技巧相差甚微,但色彩却更加丰富。《鲁昂大教堂》系列是莫奈于1892—1894年间创作的,系列绘画三十余幅,同样主题相同,诠释了不同光影下教堂的色彩变化。绘画主色以黄、蓝、白三个色系为基础,颜色种类相对较少,却足以表现出不同的光照带来的变化。这一系列作品将光的运用与表现展示得淋漓尽致,是莫奈坚持光色理论的重要代表作。
瞬间即永恒
印象派主张将画板搬到户外,着重描绘自然的剎那景象,以瞬间的印象作画。画家要抓住一个具有特色的侧面去作画,力求思考光与色的变化,所以他们必须把瞬间的光感在脑海中快速加工处理,并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绘制在画布上,他们更在意绘画的总体效果,而非细枝末节,笔法粗放,不加修饰。这种对光影与色彩的思考将色彩和光感的美诠释得淋漓尽致。
陈丹青在《局部》第一季第七画中也讲到了印象派的特点。他是这样描述的:“印象派率先走出的一步,其实是在户外当场完成一幅画,意思到了就收摊,画画凭的是感觉、才能、经验、状念和拼时间。”印象派致力于走进自然,在阳光下作画,题材自由,异于传统绘画,不需要长时间构思绘画的主题与绘画的表现方式,按照视觉的直观感受作画,用快速跳跃的小笔触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瞬间变化,这样形成的短小的笔触就成了印象派绘画的特征。
以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为例,作品描绘的是朝阳升起的剎那景象,日出的时间非常短暂,作者要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体现出光在海面和天空的色彩变化,只能“与时间赛跑”,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作画,落笔短而跳跃,却达到了水光荡漾的真实效果,莫奈精湛的绘画手法使这幅画活灵活现。
1872年,莫奈创作了《巴黎新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派画家。赏析这幅画,我们不难看出莫奈在绘画过程中的颜色选择十分大胆并且下笔十分迅速,不强调具体的形,整部作品几乎以单色完成,没有复杂的色彩,下笔快而短促,生动地展示出了马路上疾驰的人和车马,用倒影的手法表现了湿滑的道路对光的反射。并且因为雨天太阳光较少,莫奈就较少描绘细节,只勾勒出主体的基础轮廓。除此之外,莫奈的其他作品如《春天》《阿让特岗的海边》等都体现出莫奈善于描绘光的瞬间变化,将瞬间定格为永恒。
印象派的出现与成功是时代的造就,也是无数艺术家对艺术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结果。莫奈作为印象派的发起人与引领者,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为我们留下了上千幅珍贵的艺术作品。印象派一直是“追着太阳作画”的派别,莫奈也被誉为“光的诗人”。通过对莫奈作品的学习和赏鉴,我们能更加了解印象主义画派的绘画特点,即以光补形、光色理论以及对景象的瞬间掌握,同时也能学习到莫奈在不同光线下对主题的形与色的诠释技巧。
印象派是深受我国艺术家和民众喜爱的绘画流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迫使人们久居城市,深陷办公室内。越来越多的人向往阳光与自然,向往轻松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与印象派的形成背景极其相似,因此,印象派深受我国绘画爱好者的喜爱。对印象派的研究对于传承印象派的绘画技巧以及精神有很大的作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喜爱印象派的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