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配合法(十五)
2022-07-29许晓俊
许晓俊
为获得字形完美之艺术效果,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历代书家论述甚多,其见解亦大同小异。清王澍、蒋衡总结前人之说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书论中论述结构的经典之一,以偏旁部首为中心,讲解另外部件与之的关系。在教学应用中,教学内容有四个方面:笔画的形态巩固、笔顺关系、偏旁部首中每个笔画之间的构成关系(教学重点)、影响构成关系的因素(教学难点)。
心字底的第一点向里,卧钩弧斜,取势较平,出钩部分不宜太长,勾向字心方向收笔,与中间一点呼应。中点比左点和出钩处都要高,收笔与右点呼应,常常笔断意连,两点有粘合的形态。右点的收笔比出勾处略偏右,好像盖住勾末右部,同时起笔位置比出钩处要高,不可下垂太低。如“念、愍”等字。
心字底由三点与卧钩构成,长度上卧钩的形态最长,三点长度的差距不大。角度上三点各不相同,卧钩先斜后稍平。孤度上,卧钩前段弧势较大,后段较小,点也有一定的弧度。三点与卧钩的位置关系不同,三点一般左低右高,中间点的高低变化较多,与上部形态有关,卧钩起笔的位置有高低变化,出钩的长短也有变化。如三点依次左低右高的如“思”字,中点较高的如“志”字,卧钩起笔比左点低的如“慧”字,起笔较高的如“忽”字。
1.上部直且纵长的,心字底则宽扁,上纵下横。如“息、恩、忠”等字。
2.上部正且宽扁的,上部取横扁势,下部稍向纵势偏,如“恩、志、悲”等字。
3.上部有撇捺或左右结构,或上部特别伸展的,下部心字底要收缩,间距紧密,卧钩较短,如“念、凭、感”等字。
4.上部重心偏左,笔画形态向左下斜的字,如“忍、忽、恳”等字,下部心字底则向右向下偏斜,三点左低右高明显,卧钩较斜,末点偏右。
5.上中下三个部件构成的,由于心字底较宽,所以中间部分宜窄,上部可宽。卧钩势较平,三个部件尽量都趋扁,间距紧密。如“意、慧、宪”等字。
6.魏碑中心字底变化较夸张,左右点均伸展,常常左点粗重,右点形长,中点随字形而变,如“恩”字上纵下特宽,中点较粗壮。“志”字上部宽扁,下部左点取纵势,中点则小而留出大空间。“惠”字上纵而紧密,下部则横而紧密。左点重而低,右点远出。
“悲”字上部左右两个部件均取长形,下部卧钩则宽扁,因中间留空较多,中点偏上以补足空疏。“勤”字上部画多形态大,长撇居中,上下相突,应避让,心字底左点长而粗重,卧钩则缩,位置偏右,中点与上撇相接,右点偏右以呼应左点。“感”字上部很大,斜钩向右下伸展,心字底则尽量缩小,第二点与第三点相连。
7.在行楷和行书中,四笔之间有连断变化,如“悉”字左点与上横连写,中点与右点连写。也有左点与卧钩连写的,如“悲、意、想”等字。
在行书中,心字底的形态大小变化较明显,根据对比需要,或大或小,如“志”字心字底宽而大,而“虑”字则小。在行草书中,心字底则省减成三点状,如“志、愚、慧”等字,有高低、长短变化,流动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