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2-07-29赵发田

武术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评价

韩 玉 赵发田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新时代,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完善,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必须始终将立德树人当作教学中心环节,要用好课堂这一重要渠道,让学校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示范引领,强化资源共享,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可见,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尊德重礼、立德事功的人文精神与课程思政理念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有着高度的同构性,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重视武术教育,将武术中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和落实道德教育的真正力量,让学生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1 新时代背景下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1.1 强化价值引领,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 、民族振兴的梦想 ”,“体育强—民族强—国家强”是体育强国要义的逻辑遵循。以武术思政课程教学为依托,能够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的价值引领,满足“立德立志、增智健体、成才用才推进改革”的教育改革要求,使学生认识到武术学习与锻炼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振兴息息相关,增强学生提升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精神面貌的同时,了解体育强国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真正参与到体育强国建设中去。

1.2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中蕴含的武德、武礼等丰富的德育内容一直以被作为武术的灵魂和精髓,是武术学习者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首先,传统武术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能够弥补当前武术教学中道德教育的不足,培养学生勇往直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其次,传统武术包含的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有助于学校科学地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再者,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能够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实现全面育人。最后,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校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教师作为主导者的现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总之,在武术教学中落实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自我修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3 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意识

习总书记提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武术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古典哲学、医学理论、军事思想、美学、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把武德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并融入思政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武德的独特育人优势,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化学生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意识,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2 新时代背景下武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武术教材思政内容有待完善

武术教材是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系统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武术教材是武术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当前,中小学武术仅仅占用体育教材的一个章节,导致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武术理论主要围绕武术概念与特点进行阐述,武术运动技能套路没难度、没坡度、没深度;高校武术教材陈旧,武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大多都是写武术的含义和价值等内容,而对武术中的文化精髓武德内容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深人理解与感悟。可见,当前并没有专业的武术思政教材指引,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武术教师思政意识 有待继续提高

武术教师不仅是武术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更是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然而,多数院校以“一专多能”作为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导致教师对技能的掌握“杂而不精”,对武术文化的知识储备不足。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武术教师更加注重武术技能教学,侧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忽视了武术的道德教育作用。另外,由于武术思政育人经验不足,武术教师缺少思政意识,一些教师未能认识到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不能把优秀武术文化资源灵活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武术课程思政无法有效开展。

2.3 武术教学形式创新有待继续

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忽视教师的道德教育,实际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导致武术教学仍沿用以讲解、示范、练习、巩固、提高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动作技术的学习忽略道德教育。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将武术中所蕴涵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与武术技术结合起来教授,内化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显然,传统教学形式仅适用于武术技能教学,不能充分整合武德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满足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

2.4 武术教学内容思政元素 有待加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武术在西方体育全球化浪潮中逐渐“趋附于他者,迷失了自我”。此外,在武术竞赛套路规则的影响下,武术教学内容以武术操为主,其次是五步拳、太极拳等简单的武术套路,礼仪、武德和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涉及较少,与文化、思想、精神教育渐行渐远。可以说,当前学校中教授的武术徒有“架势”,而无“灵魂”,武术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武术道德和民族精神的功能被弱化。

2.5 武术教学评价标准有待明确

教学评价作为教育活动的总结反馈,有利于发挥武术课程思政施教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武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仍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武术教学评价多是以技术考试为主,忽略了武术理论知识的考评。武术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掌握技术和理论知识的评价,并未将学生参与武术活动情况,学生的爱国主义、尊师重道、意志品质等德育元素纳入武术教学评价中。

3 新时代背景下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3.1 一个中心两个目标,制定思政总方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武术课程目标、思政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制定思政总方向。一方面,武术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小学生好奇心强,要以掌握趣味武术、技能武术为主,在传统套路中选择典型的文化和攻防动作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单势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武术活动,感受武术的乐趣,发展体质,初步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意识。中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武术活动,使学生既能初步掌握武术技能,又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一步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意识和能力。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得到高度发展,自我价值已经形成,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武术活动,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向稳定,自我评价水平得到提高,通过观看武术经典作品、专题学习、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认同武术,自觉践行中国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要制定坚持知识技能教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弘扬中国传统武术的尚武崇德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文化育人的思政目标。

3.2 围绕思政主题,促进教材建设

武术教材是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武术教材要紧紧围绕思政主题进行建设。首先,教育部要依据学校各阶段武术思政课课程标准进行编写,做到“一标一本”。其次,教材内容要围绕尊德重礼、立德事功的中华人文精神,崇尚和谐、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理念,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三大思政主题进行编写,将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规则意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人为本等八大思政元素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介绍,同时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具体阐述。例如: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体现的是家国情怀;学生不仅要在情感层面发自内心地热爱国家,更要有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同体意识。再者,要完善教材语言表述方式、技术动作呈现形式,找到武术思政课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结合点,促进武术教材的时代性、权威性、科学性、针对性建设。

3.3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育德意识、育德能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是影响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首先,各地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武术文化资源,并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展武术教学经验交流、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促进武术文化资源的共享共用。其次,通过将课程思政列入职前培训、在职培训以及武术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转变武术教师重技术,轻德育的观念,让教师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武术课程思政实践的组织者、实施者的作用,更好的为武术教学服务。此外,武术教师自身要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树牢固的育德意识,时时处处体现育人的职责;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武术课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课程育人要求和价值的理解,明确课程思政对学生科学思维训练、人文素养提升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真正提升武术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让武术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3.4 完善课程设计,实现思政融合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武术课程教学要与“民族文化弘扬”主流教育思想对接,课程设计注重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地将武术中的育人功能贯穿到课堂教学中。首先,讲清楚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教授学生“抱拳礼”,培养学生对武术文化的亲切感;其次,注重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将武术技术与武术谚语武术故事结合起来讲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武术文化认知度。例如:在教授长拳时,首先通过“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十二句谚语介绍长拳类武术风格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拳;其次,把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结合技术动作向学生讲解,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最后,通过分享武术学习心得,强化学习效果,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真正做到言行有礼。总之,武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遵循认知、认同、实践的渐进过程,由内而发地使学生从思想上、精神上、理论上、行动上积极感受“武术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与“课程思政”相一致的思想观念。

3.5 完善评价标准,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教学效果是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新时代武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以过程评价为主(最多可占总评成绩60%),终结性评价(最多可占总评成绩40%)为辅,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首先,政府和学校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政府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学校武术治理评估督导制度,学校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教师课程设计方案、武术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保障武术课程思政质量。其次,教师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评价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参与武术活动过程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将武术技能、理论以及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程度作为结果性评价,同时,学生要积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以便弥补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此外,要以科学合理、导向明确、奖惩分明为原则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升武术教师思政教育的自觉性,让更多武术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去。

3.6 扩大经典影响,营造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尚武崇德”的学科特色,深入挖掘武术经典格言、谚语、电影、书籍。在学校放置武术谚语石刻以及武术英雄石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宣传栏,增设武术文化角,普及武术文化知识;在课上穿戴武术服装,并借助音乐辅助练习,让学生真正融入武术课堂;课后,要依托武术知识竞赛、武术表演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掀起“学经典,信经典,用经典”的热潮。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扩大学习经典的影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

3.7 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学习效果

新时代,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合理利用网络数据资源进行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看武术英雄相关影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难度动作时利用多媒体慢放、暂停、循环等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利用摄像机记录学生的练习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错误动作,同时通过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在帮助自己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武术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武术承蕴涵的武术精神的内容高度契合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因此,新时代要立足立德树人基本理念,构建具体化、生动化的武术教学载体,培养学生讲礼守信的高尚道德情操,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担当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武术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