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起病后迁延慢性咳嗽对肺功能的影响
2022-07-28郭丽娟
郭丽娟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河南 新乡 457300)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科常见社区获得性肺炎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支原体耐药率逐年增高[1];同时患儿往往合并细菌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问题,使得此类患儿治疗更为棘手,如未及时控制病情甚至可导致肺功能损伤,严重影响远期预后[2]。近年来儿童肺功能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使得MPP 急性期患儿肺功能损伤检出例数和检出率显著提高,同时继发慢性咳嗽问题亦多有报道[3-4];但MPP 患儿急性期后肺功能损害与慢性咳嗽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MPP 患儿共316 例临床资料,根据肺通气损伤情况分组,旨在探讨MPP 患儿急性起病后迁延慢性咳嗽对肺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纳入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MPP 患儿共316 例,均存在发热、咳嗽及胸片异常表现;出院前接受常规通气肺功能检查,记录肺功能异常情况。肺功能异常判定标准包括[5]:①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判定标准为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70%;②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判定标准为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百分比<80%;③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判定标准为同时符合以上两种通气功能障碍判定标准[5]。研究方案设计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MPP 诊断标准[5];②年龄≥5 岁;③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无效后改用大环内酯类治疗症状缓解;④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1∶160;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重症或难治性MPP;②MP 感染继发支气管哮喘首次发作;③既往气道感染后反复慢性咳嗽或慢性鼻窦炎史;④既往过敏性疾病史;⑤MP 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⑥合并肺部发育异常、气道阻塞性疾病或纵隔疾病;⑦心因性或胃食管反流性咳嗽;⑧异物吸入;⑨百日咳;⑩咳嗽变异性哮喘。
1.3 方法
全部患儿出院给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口服2~3个疗程;分别在急性期(出院前,住院10~14 d)、出院后1 个月及2 个月评估,其中出院后1 个月和2 个月获得随访分别为184 例,54 例。肺通气功能检测采用德国耶格MasterScreen PFT System肺功能仪;全部患儿均口含肺功能检测仪过滤器,最大限度吸满气体后以最快速度呼出,记录FEV1、FVC 及最高呼气流量(PEF)等,连续检测3 次取最大值。肺弥散功能检测方法:测定前首先捏住或夹住患鼻,口含过滤器均匀呼吸5次,待呼吸潮气末基线平稳后深呼气至完全排出气体;再均匀快速吸气至最大,闭气10 s 左右,以均匀中等速度呼气至完全排出气体,记录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MP-IgM)检测采用面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正态性评估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和慢性咳嗽发生情况分析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正常组出院后出现慢性咳嗽18 例,其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和感染后咳嗽分别为10 例,8 例;肺功能异常组出院后出现慢性咳嗽150 例,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UACS、咳嗽变异性哮喘+UACS 及感染后咳嗽分别为72 例,48 例,16 例,14 例。肺功能异常组慢性咳嗽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和慢性咳嗽发生情况分析
2.2 肺功能异常发生情况和肺功能指标水平分析
患者急性期、出院后1 个月及出院后2 个月肺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2 个月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出院后1 个月及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 个月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肺功能异常发生情况和肺功能指标水平分析
2.3 急性期后慢性咳嗽与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PP 患儿急性期后慢性咳嗽与肺功能异常呈正相关(r=0.59,P<0.001)。
3 讨论
MPP 患儿支气管镜下可见气道黏膜充血水肿、滤泡样增生及黏稠分泌物增多等改变,部分甚至可见管腔开口炎症增生性狭窄或段支气管通气阻塞[6];同时MP 感染还可导致大小气道管壁、管周、肺泡及周围组织间隔炎症细胞浸润,加重气道炎症性阻塞,从而造成急性期多种通气功能障碍发生[7]。本次研究纳入MPP 患儿共316 例中急性期出现肺功能异常216 例,占比达74.36%,而在出院后1 个月和2 个月后出现比例分别可达29.35%,18.52%;故笔者认为MP 感染后气道黏膜炎症损伤修复往往较肺部体征恢复滞后4~8 周,部分甚至可持续至出院后2 个月以上。
MP 侵袭气道后通过P1 蛋白紧密黏附于气道上皮细胞表面,大量分泌过氧化氢及细胞毒素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导致气道黏膜变应性炎症出现[8];同时患儿纤毛柱状上皮微管结构损伤,纤毛运动功能降低,还可造成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或坏死脱落,气道黏膜屏障防御功能降低,炎性细胞大量浸润,黏液分泌亢进,以上均可导致MP 感染后慢性咳嗽发生[9]。本次研究纳入急性期肺功能正常MMP 患儿100 例出现慢性咳嗽18 例,占比为18.00%,采用抗生素和对症干预后均在4 周内有效控制咳嗽控制,考虑慢性咳嗽发生可能与MP 感染继发咽部、副鼻窦及扁桃体变应性炎性病变、细菌感染及炎性分泌物刺激等有关[10];亦有报道提示[11],MPP 患儿急性期后慢性咳嗽发生属于感染后咳嗽。本次研究中肺功能异常MPP 患儿216 例中出现慢性咳嗽150 例,占比为69.44%,其中72 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在MPP 发病早期部分伴症状性喘息,出院后给予阿奇霉素规范治疗后仍无法缓解,改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治疗4~8 周后咳嗽显著缓解。国外研究证实[12-13],新生小鼠感染MP 后可刺激强烈气道高反应性出现,且在疾病恢复期仍可持续存在;推测咳嗽变异性哮喘与MPP 患儿急性期后气道炎症所致高反应性有关。MPP 疑似继发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往往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在晨起和夜间加重,运动或支气管舒张试验多阳性,给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疗效佳[14]。已有研究显示[15],MP 感染后可诱发上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因鼻腔和鼻窦黏膜上皮损伤,气道纤毛清除功能降低,黏液在鼻腔内滞留,进而导致细菌感染及鼻窦炎症。此外MPP 患儿感染后咳嗽发生还可能与暂时性气道高反应性和咳嗽受体敏感性增高有关,一般咳嗽持续4~8周逐渐恢复[16]。
本研究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PP 患儿急性期后慢性咳嗽与肺功能异常呈正相关(r=0.59,P<0.001);笔者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可通过评估MPP 患儿急性期后肺功能情况,分析肺容量和流速指标及气道阻力动态改变,并据此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加快气道炎性损伤修复进程,有助于防治MPP 发病后慢性咳嗽发生。
本次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①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少,且属于单中心回顾性报道,无法完全排除混杂因素影响;②MPP 患儿肺泡细胞灌洗液往往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而嗜酸性粒细胞少见较少检出,目前我院无高渗盐水诱导痰检查,故无法排除非哮喘性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可能。后续仍有待更为深入严谨的研究确证。
综上所述,MPP 患儿急性期后慢性咳嗽与肺功能异常具有相关性,临床可参考无创肺功能检查制定积极有效干预以预防慢性咳嗽发生。